場景一: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開始建造柏林墻,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后來換成真正的圍墻。
場景二: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宣布開放柏林墻。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
走進現場
柏林墻的故事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我們先讓時間倒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前,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戰后,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區,柏林也被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別由蘇聯和美、英、法控制。1949年,蘇聯占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占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
1961年8月13日凌晨2時,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燈刺破夜空,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現一道40公里長的帶刺鐵絲網沿著蘇聯占領區的界線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后來鐵絲網改為混凝土墻。這堵舉世矚目的“柏林墻”,在建造后的28年間,隔絕了東、西柏林,也制造了很多骨肉分離的人間悲劇。直到1990年,隨著冷戰的結束,德國統一,柏林才結束了一個城市、兩種制度的局面。
柏林墻倒塌后,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梁迅速接連在一起。隔絕是暫時的,德國人民對于和平、統一的向往不是一堵墻就能夠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