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林海音寫的《竊讀記》,相信你們一定愛讀吧?讀著,讀著,你是不是好像看到那個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間、匆忙而貪婪地閱讀著的小女孩?竊讀的快樂蕩漾在林海音的心中,是不是也留在了你的心中?還等什么,我們趕緊走進文中一起品嘗竊讀的百般滋味吧,看看你能從字里行間品出哪些竊讀的滋味。
急切——放學后急匆匆走向書店的“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這段內心獨白中,你讀出“我”的急切心情了嗎?一連用了兩個問號,說明了一路上“我”都在想著那本書。你看,“我”還在自問自答,把“我”那種等不及了,好想伸手就將那本書拿在手中,美美地讀上一番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擔憂——“走到門口,便看見書店里仍像往日一樣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讀到這里,不知你心中有沒有這樣的疑惑:看書需要安靜的環境,可是書店里擠滿了顧客,“我”卻為何安心了呢?善于讀書的你一定想到一路上“我”心中的憂慮——擔心人少,無法為自己掩護,無法竊讀。還好,人很多,可是接下來“我”又在擔憂什么呢?——擔憂那本書會被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讀到這里,你是不是也為“我”祈禱:那本書一定還在,讓那個愛看書的小姑娘看個痛快吧!你看,“安心”“擔憂”中,“我”對書的渴求躍然紙上。
喜憂參半——這下“我”可心中暗喜了,因為跨進店門,竟然沒人注意。趕緊去找記掛的那本書吧。“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讀著這幾句話,你是不是真切地感受到“我”的那份小心翼翼?還有那份迫不及待?你一定很想“我”趕緊找到那本書吧,可是“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你是不是在替“我”著急,那本書不會已經賣掉了吧?“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相信你也一定和“我”一樣,心中的石頭終于落了地。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展開想象,換位思考,你就與文中的“我”一樣喜憂參半啦!
快樂與懼怕并存——真讓人高興,“我”終于捧起了日思夜想的書。“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讀著這生動的比喻,你是不是仿佛聽到了“我”翻動書頁的聲音,看到了“我”如饑似渴讀書的表情,感受到了“我”竊讀的快樂?
其實,文中這種竊讀的快樂多著呢!下雨是“我”最開心的日子,這樣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呆在書店,就可以有足夠多的時間與書相伴,對于愛看書的“我”來說,有什么比暢游書海更高興的事呢?
但是,“我”這樣的快樂并不總是持久的。竊讀時,“我”怕被老板發現,不得已再換一家書店。有時,一本書要換好幾家才能看完。你是否體會到了“我”在快樂讀書的同時,內心也藏著一份懼怕?
我們對作者的竊讀滋味能夠感同身受,你知道其中的奧秘是什么嗎?那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進了字里行間,加上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使得文章讀起來特別真實,富有感染力。
你有過竊讀的經歷嗎?想不想小試牛刀,將自己竊讀的經歷也寫下來?
(《竊讀記》,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
(責任編輯:徐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