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T2000是中國近年最成功的外貿坦克項目,繼成功幫助巴基斯坦建立生產線,制造500輛后,不久前還向非洲摩洛哥出口150輛,擊敗了競爭者俄羅斯T-90S。另據俄羅斯媒體2011年報道,孟加拉國政府也計劃從中國進口44輛MBT2000主戰坦克和3輛通用底盤的裝甲維修保障車,交易總價值1.619億美元。
研制背景
由于印度長期以來對巴基斯坦有著坦克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優勢,為尋求平衡,1988年巴基斯坦開始與中國合作MBT2000主戰坦克計劃(印度當時針鋒相對地宣布“阿瓊”坦克“很快就可投入生產”,迫于壓力,1996年巴基斯坦從烏克蘭進口了T-80UD應急,促使1998年印度又從俄羅斯進口了T-90S)。但巴基斯坦始終堅持完善本國坦克工業,與中國合作研制一款能對抗印度T-90S的先進主戰坦克,同時要求價格不要太高,避免國民經濟壓力過大。
不得不說,巴基斯坦面臨的坦克壓力還是比較嚴峻的。目前印度軍隊裝備約700輛T-55、約1500輛T-72M1、約1200輛“勝利”、330輛T-90S、數十輛“阿瓊”以及約90輛PT-76水陸坦克。而且印度已經向俄羅斯追加訂購T-90S近千輛(第一批300余輛為原裝進口,其他打算在本國許可生產)。而T-72M1也被印度利用俄羅斯技術陸續現代化改進。這樣看來,即便老舊型號退役,未來印度的三代坦克數量也將維持在2500輛以上。
巴基斯坦軍隊裝備坦克總共只有2200多輛,還包括老舊的中國59式1200輛、69式250輛以及約540輛M47/48和50輛T-54/55,這其中除部分中國59式和69式還在繼續改造,其余正逐步退役。目前巴基斯坦陸軍的現代化坦克僅有200輛中國85式、320輛T-80UD以及正在逐漸增加的MBT2000(巴基斯坦稱“哈立德”,是一位阿拉伯戰爭英雄)。可以說,MBT2000將逐步成為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
研制回顧
1979年,617坦克廠研制出了121A樣車,這就是我國80式坦克原型,不過它直到1988年才正式定型為88式坦克。當時國民經濟正在大調整,科研單位不能指望國內軍方大批采購,所以還沒有等80式定型,就給車體換上了焊接式炮塔、加長型105毫米線膛炮(“加長”是相對進口的英國L7線膛炮而言)、212式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命名為“風暴”85式外貿坦克。后來又把730馬力發動機提升到800馬力,命名為“風暴-2”85-2式外貿坦克,向巴基斯坦推銷。但巴基斯坦陸軍仍嫌火力不足,于是科研人員又將火炮改為蘇聯T-72的2A46M型125毫米滑膛炮仿制版,威力、射程、精度都比原型有所提高,將這款坦克定名為85-2M式。巴基斯坦稱其為85-2AP式(A為改進型,P代表巴基斯坦),采購了200輛應急,同時協調我國研制單位繼續改進,推出85-3式(又稱90-2式),這就是MBT2000的技術原型。
1988年10月1日,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貝格宣布中國將幫助研制主戰坦克MBT2000。1990年1月16日,巴內閣國防委員會批準該項目,投資10億美元。5月,巴方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正式簽約。1991年6月12日,第1輛巴基斯坦生產的樣車制成并舉行剪彩,時任總理謝里夫、參謀長貝格等都參加了剪彩儀式。謝里夫還興致勃勃地親自駕駛了這輛坦克,稱贊道:“我感到這輛坦克甚至比奔馳轎車更舒適。”2000年,MBT2000設計定型,隨即開始完成500輛訂單。
技術難點
說起來有點不客氣,MBT2000最大的研制難點在于巴方的苛刻要求。
巴基斯坦是一個地形復雜的南亞國家:北部與印度接壤地區多山地,坦克運用不便,不能作為MBT2000的主要裝備方向;南部平坦多沙漠,緯度低,夏季為副熱帶高壓控制,最高氣溫超過50℃,多揚沙天氣。而巴基斯坦的經濟首都卡拉奇(也是其第一大城市、海港和軍港)到印巴邊境的直線距離只有200多千米。可以說,整個國家沒有戰略縱深。
巴基斯坦軍方設想的作戰背景是:印軍突然襲擊,巴方邊境守備部隊迅速被擊潰,一線失守,印軍推進到巴境內(具體地點不明)。接著,巴軍指揮部要求坦克部隊不經準備,立即奔赴前線,期間沒有校炮時間,彈藥也必須在野外補充。加之敵情不明,巴坦克部隊不能拖車行軍,必須直接履帶行軍,這樣為的是一旦遭遇印軍先頭部隊,能迅速展開作戰隊形。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坦克依賴拖車行軍有慘痛的反面案例: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攻至杰赫拉,疏于防備,精銳的共和國衛隊麥地那師的一個坦克連在拖車上遭科威特陸軍“L型伏擊”,因坦克未及展開,結果全數被“打靶”消滅。
正因如此,在MBT2000動力分系統考核中,巴方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標準:樣車平均每天跑150~200千米,每年還有一次400千米的不停車長途連續行駛考核。須知,坦克行駛的摩托小時非常寶貴,為避免過于損耗,一般都禁止坦克長途自力行駛,長途機動要依靠坦克拖車甚至平板軍列,靠近目的地以后,再下車自行。
巴方測試果然嚴格,連當時風頭正勁的美國M1A1都未能通過(估計可能是M1系列的燃氣輪機所需進氣量太大,空氣濾清器不能適應沙漠多塵環境)。要命的是,世界范圍內優秀的坦克動力系統極少,加上國際制裁,給巴方選型造成很大障礙。
MBT2000制造了4輛技術驗證車,動力系統均排除燃氣輪機——第1輛安裝中國國產96DZ型882千瓦(1200馬力)柴油機和德國倫克LSG3000變速箱(用于韓國K1);第2輛安裝英國帕金斯CV-12型882千瓦柴油機(用于“挑戰者”)和法國ESM500自動變速箱(用于“勒克萊爾”);第3輛采用烏克蘭6TD-2型柴油機和液力機械半自動變速箱;第4輛采用德國MTU公司的MB871型柴油機(用于“豹”2早期型)和德國倫克LSG3000變速箱。其實第1輛的中國96DZ型柴油機也具有德國“血統”,可以認為是仿制MB87l型。但遺憾的是,90年代德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否決了LSG3000變速箱出口巴基斯坦,第2輛車的英法組合也因為對巴基斯坦核試驗的制裁而無果而終。
最后選定了第3輛車測試的動力系統。烏克蘭6TD-2型是一種水冷二沖程柴油機,有著一系列固有特點:漏氣、耗油、冒黑煙、扭矩大,但結構簡單、體積小。此外,蘇/俄坦克發動機素來“短命”——這款設計壽命只有500小時,又是半自動變速箱,性能并不先進,好在和巴基斯坦已有的320輛T-80UD坦克的6TD型柴油機有良好的后勤通用性,在沙漠高溫下發揮也算穩定,在1996年6月終于通過了殘酷的環境驗證。
巴方對火力系統要求也非常高。巴南部多揚塵,中國第2代微光夜視儀性能還行,但在巴基斯坦“水土不服”,于是研制了熱像儀配套。海灣戰爭實踐證明,坦克在沙漠地區夜間、塵霧中熱輻射特征非常明顯,用熱像儀能遠距離識別坦克。加上巴方要求MBT2000坦克能在不校炮和彈藥野外堆放的情況下,經過50℃暴曬后立即射擊,且射擊距離一般為1.8~2.5千米,達到了絕大部分坦克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而遠射程必然要求坦克炮的身管長、膛壓高、伺服機構靈敏、火控精度高,加之當地多沙丘,地形起伏大,動對動射擊更要在大起伏路面上行進。測試時,靶子在2千米外,樣車成45°角行駛,有時坦克剛剛完成長距離跑車測試,就被要求立刻打靶。
巴方這些要求實際上涉及另一個標準——人機工程。我國傳統坦克設計師從蘇聯。蘇式坦克的人機工程之惡劣眾所周知:坦克內部到處都是油漬,彌漫著油味,灰塵大;儀器安放雜亂,乘員空間狹小,行駛顛簸起來更是“七葷八素”;坦克發動的聲音嘈雜,喉頭通話器效果差,往往要手勢比劃才能交流;車內一般無空調,在高溫沙漠駕駛,中暑司空見慣。
為了滿足巴方要求,我國科研單位可以說是被逼著開展人機工程研究,加大了坦克炮塔容積,調整儀器布局以方便操作,增加了輔助發動機提供應急電力,裝了空調。如此改動下來,MBT2000自有與眾不同之處。
分系統技術特點
火炮
T-80UD的蘇/俄125毫米坦克炮被巴基斯坦陸軍評價不高,可以概括為“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很笨、活下去很難”——盡管口徑大、初速高,但受制于彈種,穿甲能力不如德系120毫米炮;身管鍛造技術較落后,相比西方120毫米坦克炮比較笨重;出于大規模生產的“消耗品”定位,其身管壽命只有300發,比中國鍍鉻的125毫米坦克炮至少低著200發。炮管壽命短有兩種后果:要么訓練強度大,炮管要經常更換,多花錢,要么珍惜炮管壽命而舍不得用,造成部隊戰備水平下降,戰時自然堪憂。
MBT2000最終選定的是中國新型125毫米坦克炮,可謂德國和蘇/俄“混血兒”。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引進了電渣重溶精煉鋼、單壁自緊身管技術,使得中國125毫米炮比蘇/俄國同口徑炮的管壁更薄、膛壓更高、威力更大。測試中,MBT2000在2000米距離穿甲深度為550毫米均質鋼,憑借中巴軍事合作關系,相信巴基斯坦必要時能夠從中國進口穿深600毫米以上的特種彈。
MBT2000曾考慮過炮塔尾艙自動裝彈機方案,后來因為技術儲備不足而放棄,實際裝車的是測繪仿制的蘇/俄轉盤式自動裝彈機。我國科研人員還發現原型的故障率過高,很不可靠,進行了29處改進,故障率降低到1%以下(精細的日本90式自動裝彈機的公開故障率也達到了5%),滿足了巴方要求。由于是自動裝彈,MBT2000的乘員減少到3人,射速提高到6~8發/分。
彈藥
蘇制原型炮發射的穿甲彈威力較低。印度T-72M1甚至還裝備1973年就停產的BM-9型穿甲彈,其彈芯重量3.6千克,初速1800米/秒,彈芯長徑比9:1,在2000米距離穿甲威力只有245毫米垂直均質裝甲鋼。現在T-90S配備的是3BM-42型穿甲彈,2000米處穿甲能力一般也僅有460毫米垂直均質裝甲鋼。而中國99式主戰坦克副總設計師王哲榮院土曾稱,99式主戰坦克發射125毫米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850毫米均質鋼裝甲;使用特種穿甲彈時,同距離穿深可達960毫米。也許這是某理想條件下數據,加上MBT2000技術也不如99式,但MBT2000配用彈藥強于同口徑俄式彈藥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火控
中國從85-2M式外貿坦克開始裝備指揮儀式火控,其車長、炮長瞄準鏡以及火炮都各自配有獨立穩定裝置,車長、炮長均能獨立搜索、瞄準目標,必要時車長能夠超越炮長射擊。最大的好處是雙人搜索感知能力強,發現目標概率大,反應快,畢竟車長周視搜索角度比炮長更大。該火控還有自動跟蹤功能,即當運動目標突然被隱蔽物遮蓋時,瞄準線能按照原來的跟蹤速度繼續移動,當目標從隱蔽物后出來時,瞄準線基本上可以對準目標。
MBT2000安裝的212B型火控系統達到了戰后第三代坦克水平,據巴基斯坦官員稱,MBT2000以40千米/小時前進時,對2500米處的活動目標還有85%的命中率(也許是理想條件下),火控從發現、跟蹤、瞄準到射擊的反應時間為6秒,與M1A1處于同一水平。
動力系統
MBT2000戰斗全重不足50噸,發動機功率882千瓦(1200馬力),單位功率18千瓦(24馬力)/噸,最大行駛速度6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50千米,從靜止加速到32千米/小時需9秒。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坦克的最大速度一般僅僅限于測試使用,此時車輛損耗大,噪聲震動大,實際公路緊急機動能有30~40千米/小時就很不錯了。倒是緊急加速到32千米/小時這一指標很有價值,體現了坦克在遭到敵瞄準、襲擊后,力爭快速擺脫威脅的能力。法國“勒克萊爾”坦克這一指標僅需5.5秒,M1系列坦克是7秒,MBT2000顯然還需進步。
MBT2000還有一臺34.5千瓦(47馬力)的輔助發動機,在停車時向車上電子設備供電。坦克不運動時使用輔助動力,不僅減少油耗,還降低了發動機和車體熱輻射、噪聲特征,利于隱蔽,也提高了乘員舒適度。
MBT2000還有一個之前中國坦克不具備的本領——原地轉向,遇敵時可以把防護最強的車首迅速轉向威脅最大方向,在狹窄山路、城市巷戰和鐵路運輸平板車上能迅速掉頭,整個車隊可以同時掉頭而不相互碰撞。
防護
普遍認為,MBT2000的炮塔正面裝甲防穿能力達到了550毫米垂直均質鋼,和日本90式坦克相當,與美國M1A2、德國“豹”2A6和英國“挑戰者”2相比還有差距。
為了增強防護能力,中國為MBT2000配備了雙防反應裝甲,可降低破甲彈威力70%、穿甲彈效能30%。以T-90S發射的穿甲彈而言,約能削弱30%(138毫米)穿甲能力,剩余的322毫米穿甲能力已經無法穿透MBT2000炮塔正面裝甲。
不過MBT2000和T-90S一樣使用轉盤式自動裝彈機,無隔艙化,一旦被穿透,引發殉爆的概率很高。
MBT2000配備了激光告警器,被敵人激光測距時,能拋煙幕彈自保,但沒有中國99式坦克上的光電壓制干擾裝置,同時沒有防地雷設計,那么乘員易受到沖擊波影響而傷亡。
人機工程
MBT2000的人機工程相比“豹”2、M1還是較差的,雖然人均占有空間理論值較大,但由于自動裝彈機隔斷,車內空間不相通,人員來往必須通過車頂,十分不便。為了適應南亞高溫氣候,MBT2000在車首上布置了可手動開啟的駕駛員通風口,安裝了風扇,改善了駕駛員的持續作戰能力,這要比印度的T-90S和T-72M1人性化得多。
國際擂臺
MBT2000設計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印度坦克,研制之初被要求抗衡“阿瓊”。但實際上“阿瓊”更像是“初級電腦愛好者的拼裝機”,故障頻出,勉強裝備了一批,主要還是用作訓練和閱兵。MBT2000在戰場上比較靠譜的印度對手還是約1500輛T-72M1和至少330輛T-90S。
T-72M1是蘇聯一款出口型坦克,沒有防輻射的中子吸收層不說(不過印巴兩國也不至于打到動用核武器的地步),最大的問題還是裝甲防護不足,殉爆率高。這方面最“生動”的戰例就是海灣戰爭期間屢次被M1A1“打靶”的伊拉克T-72M。1991年2月25日,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一個坦克營和美軍陸戰隊第二特遣隊第4營B連遭遇,35輛伊軍坦克對12輛M1A1,交戰30多分鐘,結果是伊軍30輛T-72、3輛T-55、1輛T-62和7輛裝甲車被摧毀,由于多輛坦克殉爆,只有72名伊拉克坦克兵戰俘,美軍無一傷亡。
印軍和伊軍的T-72M都具備“皮薄、眼花、腦慢”的特點——其裝甲防護薄弱,以致中國02式100毫米突擊炮都能打穿(要知道,02式用的是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考慮對抗80年代還被“神化”的T-72M);其滅火抑爆系統不可靠,3名成員逃生率較低;主動紅外裝置在有敵情時要避免打開,否則就是幫敵人指示目標,可不開又很容易“夜盲”;火控數據需要炮長手動輸入,系統反應時間約15秒,而MBT2000的火控反應時間是6秒,如果同時發現對方,MBT2000第一炮如果失的,還有時間再補一炮。
印度裝備的T-90S嚴格來說,是用T-72的車體加上T-80的炮塔“拼湊”而成,MBT2000在火炮壽命、火炮威力上都明顯超越。只不過由于都安裝雙防裝甲,正面防護水平都在600多毫米垂直均質鋼的水平,雙方火炮已經很難從正面有效打擊對方了。在火力反應速度方面,由于T-90S車長還使用單向穩定觀察鏡,比MBT2000的獨立周視雙穩式指揮儀瞄準鏡差很多,在觀察范圍和觀察質量上明顯下風。
2010年,MBT2000的升級版VT1A坦克出口到摩洛哥,這次MBT2000中選還有外在因素——2006年,與摩洛哥有西撒哈拉領土爭端的鄰國阿爾及利亞購入了T-90S主戰坦克,當時摩洛哥裝備的美制M60和法制AMX30一時處于下風。恐怕摩洛哥看上T-90S的“冤家”升級版MBT2000,也有印巴爭鋒的啟示吧。
不足與遺憾
MBT2000的動力系統可謂遺留問題,蘇/俄發動機的設計壽命短,無綜合電子控制系統,顯然不符合巴基斯坦的高強度戰備要求。烏克蘭的液力機械半自動變速箱在操作性上也明顯比德國倫克LSG3000變速箱差很多,選擇它的關鍵是當初國產坦克動力系統尚不成熟,而且烏克蘭產品廉價可靠。現在隨著國產新型主戰坦克批量服役,其動力系統已經成熟,性能遠超烏克蘭同類產品,恐怕換裝是遲早的事。
MBT2000目前配備的炮彈穿甲能力約在550毫米水平,對陣T-90S并不能有效威脅其雙防裝甲,應急儲備一批中國穿深600毫米以上的新彈也許是有備無患。
MBT2000更明顯的落后之處是信息化。當今公認的信息化坦克M1A2SEP采用了1553B總線連接各分系統,有利于乘員了解環境氣溫、油溫、藥溫、風速、車速、剩余彈藥和油料情況,還能和上級、友鄰溝通,共享情報信息。MBT2000早期型還處在傳統機械化階段,信息傳遞需要口述,占用電臺頻道,容易失誤。在日益復雜的戰場,能精確地獲得和運用敵情信息,才能有效地發揮作戰系統潛力,MBT2000后期型在信息化方面已有改進,不過仍有提升空間。
結語
今天中國主戰坦克已經實現了質的突破,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甚至基本超越了老牌的蘇/俄坦克。不過筆者認為,MBT2000及更新型的外貿坦克應該考慮發展模塊化國產動力系統,比如可仿效德國的“歐洲動力組”,提供給客戶更多選擇,實現更大利潤。此外,中國坦克在防殉爆和人機工程方面的積累還落后于西方,在數字化方面的差距也不容忽視,可以說,中國坦克工業為追趕世界頂級水平,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