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是指一定數量的企業共同組成的產業在一定的范圍內集中,以實現產業集聚的一種現象。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逐步由分散型企業模式轉變為集聚型企業模式,正是因為產業的集聚會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本文針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關聯性,探討在我國,產業集群如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關鍵詞:產業集群 區域經濟 增長
1.產業集群的基本概要
1.1產業集群的內涵與分類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國內外理論學界研究的熱點,由于產業集群自身形式的復雜性以及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導致了對產業集群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
M·E·Porter(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比較集中的企業與機構的組合。產業集群是由一批有利于提高競爭力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組成的。J·A·Rolelandt和Pimden Hertog(1998)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為了獲得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本和知識同盟中獲得收益,加速學習進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建市場壁壘,獲得合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與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如專業供應商)、知識創造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如經紀人和咨詢顧問)以及客戶建立相互聯系的網絡。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界開始對產業集群進行深入研究,相關文獻也隨之出現。王緝慈(2001)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產業集群以地方企業集群為特征,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彈性專精的中小企業進行集聚,并結成密切合作的網絡,植根于當地不斷創新的區域文化之中。魏江(2003)用產業特性和地理集中作為標準來判定集群,產業特性是指該地域集中的企業只從事特定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生產以及服務,地理集中是指所有相關的企業在地理上相互鄰近,并且共同根植于該區域。
1.2我國產業集群中的不足和改進
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產業集群不夠完善,存在著較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產業集群的集聚水平較低
在我國,許多的地區雖然已經進行了產業的集聚,但是還是存在著“形聚神散”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且關聯性弱,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和上下游產業關聯度小。
1.2.2集聚過程中政府規劃痕跡明顯
其實對于產業集聚來講,政府規劃是利大于弊,但過分規劃會造成產業中國有企業的比重過大,企業的資產老化過于嚴重。這對于產業集聚來講,就將成為不足,并且影響到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和發展。
1.2.3高新技術區發展過于落后
相比于工業的產業集群區,我國的高新技術區的產業集聚還比較落后,只有少量的地區擁有高新的產業集聚區。并且在許多的新生高科技的產業區中,許多流程過于死板落后,不能夠追趕上時代的潮流,因此許多高新技術區也只是空有架子,沒有實體。
1.2.4某些地區的資源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工業和科技園區在城市的周邊形成了產業集群帶,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借助自然的資源,因此大量的資源被開發利用,并且得不到有效的補給。比如大慶的石油,由于過量開采,正面臨著資源緊缺的危機,同時,也導致了地殼發生變化,致使地震頻發,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對于以上的四點問題,我們正在通過各種政治、經濟手段進行改進,比如,我們將有效利用政府決策這一有利武器,在保證國有企業進行深化和集聚的前提下,支持新生企業和私人企業集聚的形成。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經營者能夠完成角色的轉換,不僅擔任經營工作,同時組成業主委員會,對集聚的企業進行管理。我們也在不斷地努力,不僅建設更多的高新開發區,同時也在建區的基礎上,深化企業改制,完成經濟的發展工作。在資源方面,我們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戰略,防止小作坊私自作業和盜取國家資源,鼓勵和支持企業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進行整體規劃,保證后代的正常取用。
綜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產業集聚雖然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但是我們依然相信通過我們自身不斷的努力,我國的產業集聚會日趨成熟。
2.我國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國際經驗
我國產業集群相比其他的國家起步較晚,因此許多的國家都有著值得借鑒的產業集群國際經驗,我們主要以美國和印度為例,簡要介紹一下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
2.1美國的產業集群措施
美國作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美國所培養的區域經濟增長,不僅局限在大型城市的周邊,也包括美國較為貧困的西部。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主要采用大量低價出售土地,刺激美國人口向西部遷移。同時美國還會選擇發展較好的西部地區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因此許多的商人相中這里的地價較低,面積較廣,紛紛在這里建設工廠。而同時,美國政府又會給成功的促進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企業以扶持。正因此,美國逐步在西部形成集聚產業的鏈條,促進了美國的西部發展,并且政府和商人達到了互惠互利、共同盈利的結果。
美國除了在較貧困的西部發展集聚經濟,在發達的地區也采用這種方式,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的硅谷。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產業基地。美國借助當地的高等學府的技術支持,逐步在硅谷建立以科技創新為主的高新產業集聚區。這一區域的建立,無疑會使美國的科技不斷地發展,同時為美國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
2.2印度的產業集群措施
印度是產業集聚發展較為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印度的貧富差距較大,不同的貧富區所擁有的基礎設施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就印度政府而言,產業集聚非一日之功。因此印度選擇了層次分級的產業集聚模式。這種分級分成四等,從低到高,每一級別的人數和企業集聚的數量都有較大差距。這種做法對印度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進印度下層人民的生活發展,又不會好高騖遠,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一步一步地促進貧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較好的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立,可以吸引外商,達到經濟中心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雖然這一做法可能會拉大貧富差距,但是在印度這一比較特殊的地區,這無疑是比較好的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模式。
3.我國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對策
通過對于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產業集群的國際案例分析,關于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對策,我們大致提出以下幾點:
(1)集聚當地特色產業,拉動地區經濟發展
通過對每個地區的特色產業進行相關的了解,從而揚長避短,在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下,大力發展當地的經濟,讓特色產業集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我們以陜西的醫藥為例。陜西中藥豐富,依托資源和研發生產能力優勢,重點發展西藥和中成藥等子集群。著力發展化學藥、中藥材、中成藥、生物藥等優勢產品,加快形成陜西省醫藥制造業產業集群,[3]從而大力發展陜西的區域經濟。
(2)以龍頭企業為中心集聚,形成中心經濟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在每個區域結構中,總會有一兩個企業成為龍頭的企業,可以這些企業為中心,發展周邊的有關小型企業,從而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比如某一地區的龍頭企業為汽車裝配廠,那么周邊就可以開設零部件、輪胎、鋼材等一系列的相關企業,通過這種集聚,來達到共贏的目的。
(3)提高產品的質量,完成經濟中“質”的飛躍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著名的“加工廠”,然而很多企業為了各自獲利,都會或多或少的對原材料進行削減,從而導致商品質量下降。如果產業能夠達到集聚,為了競爭,企業就會選用較好的材料,在不減少原料水準的基礎上,完成了產品的“質”的飛躍,同時也能夠促進地區經濟建設,建立地區正面的經濟形象,提高地區經濟的發展。
(4)建立更多的科技開發區,運用技術手段獲得經濟效益
對于很多地區,依然以工業為主要的集聚產業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僅受益較低,而且對于環境也會造成污染。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地通過技術革新,開設更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讓科技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完成我國從農業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
4.結論
綜合文中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的區域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還是無窮的,而產業的集聚無疑是會不斷的填補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空白。我們在提高區域的經濟建設的同時,應該注意對于環境的保護,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才能夠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許多的經濟體制并不完善,這就需要我們一步步切實的去進行建設,切勿好高騖遠,這樣將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時在發展產業集群的同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其他經濟建設,不能只看其一、不顧其他,也不能畏首畏尾、不敢去做。只有合理的建設當地的各項經濟上層建筑,才能達到區域經濟的最好發展。
在我國,政府還是非常重要的權力手段。我們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維護我們市場的秩序,建立和合理規劃我國的產業集聚市場,這樣對我國的各地發展會起到幫助的作用,同時對于縮短各地區的貧富差距,也將起到輔助作用。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完善,中國的產業集群模式將進入最平衡和協調的階段,而我們的區域經濟也將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涌.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金一誠.區域經濟增長收斂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MEC,2011.7
[3]閆亞恒.陜西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關聯性分析[J].商業時代,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