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臺階的關鍵措施,而且也是完成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手段。新聞宣傳工作與養成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相類似,它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文化傳承、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隨著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不斷發展,新聞宣傳工作對其教育內容、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結合特定高等院校新聞宣傳實例,研究新聞宣傳的創新功能對于完善大學生養成教育體系,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聞宣傳 養成教育 人才培養 大學文化精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形成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對于學生能否成長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合格社會人發揮著重要作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小的方面來講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從大的方面來講是為了不讓父母、師長等關心自己成長的人失望;更深層次而言,是為了發揮青年人的智慧和力量,增強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完成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社會使命。
在高等教育事業進程中,新聞宣傳工作始終在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文化傳承、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既是新聞宣傳自身固有的傳播特性所形成的力量,同時,也是其特殊教育功能的充分體現。尤其在大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新聞宣傳對于養成教育體系的建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大學文化精神的凝練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
一、養成教育體系的解構和重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從內容上看,養成教育是人的起碼道德意識和生活習慣的形成,它是一個長期的訓練和培養過程,是通過被教育者切身體驗和反復實踐去完成的;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啟迪和引導,來培養人的道德觀念,形成文明的習慣,從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在解讀社會新聞事件時,通過結合新時期、新情況、新思想,適時引導校園輿論,為廣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深刻認識事件本質提供了方向。例如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的《華橋外院報》中針對我國衛星成功發射、全國“兩會”、省黨代會等新聞事件本身以及學生對事件的反映,所展開的專題報道,讓學生們近距離地了解社會重大事件,達到關心社會發展、關心國家命運的教育目的。這種對社會時事的解讀,對新時期社會文化思想的解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大學生養成教育內容的更新和完善,完成了教育體系的重新建構。
二、合格社會人的塑造和培育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當代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和職責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而養成教育則是教會學生做人的基礎。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對人的未來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大學生精力旺盛,又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確保順利度過大學階段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順利從事學習和其他活動的重要前提。
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通過挖掘校園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樹立了榜樣和目標,為實現學校培養合格社會人的教育目標,奠定了思想基礎。例如《華橋外院報》結合“優秀大學生”評選、“大學生創業大賽”、“志愿者節”和“生涯人物訪談”等活動,以人物專訪、對話等形式,將優秀大學生、先進志愿者服務團隊和大學生創業團隊,以及優秀校友,一一呈現給在校學生,讓他們在了解先進事跡的同時,感受到積極進取的奮斗意志和堅持不懈的拼搏精神,更好地踐行了高等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這一終極教育使命。
三、大學文化精神的凝練和滲透
養成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規范化、標準化的教育過程,可以使大學生自覺將學校的校風校紀內化為行為規范的過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能否把握新聞宣傳方向,以有益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原則對社會信息加以引導,是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這對于高校在辦學進程中,結合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凝練大學文化精神,使其滲透到大學生活中,與大學生養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一般以服務教學工作為中心,通過開設專版、專題等宣傳學校精神,透過新聞報道、通訊專訪、言論時評等多種文體形式,將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滲透到文字和圖片中,在校園里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大學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傳承。
美德和良好的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長期養成教育的結果,是一個不斷重復實現的過程。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而又細致的塑造靈魂,培養人的社會工程,貫穿于教育、訓練、養成的全過程。通過發揮新聞宣傳工作的積極作用,大學生養成教育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達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文化養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參考資料:
[1]陳健.淺析大學生養成教育.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