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子能開發利用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及長遠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和諸多不確定因素。由此引發的復雜的多層次價值難題,給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倫理原則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對核能利用中涉及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成為歷史必然。因此,從人類現在和未來的角度看,核技術自身的發展與倫理道德體系的制約所迸發出來的問題應受到人類的密切關注,核技術發展中所折射出的倫理道德問題必須得以妥善解決。
關鍵詞:研究意義 原子能 倫理問題
一、原子能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核開發利用改變了人們已有的許多道德觀念和倫理關系原則,給倫理學帶來了新的倫理難題和研究領域,使倫理學在該領域的應用不是簡單的應用,而是需要自身也伴隨著該領域的發展而發展,才能解決復雜的多層次價值難題,發揮應有的功效。因此核開發利用需要用比常規道德倫理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論來應付一整套復雜的多層面價值問題,不僅要求道德倫理為其建樹使用的倫理道德規范,更要用開放的發展的眼光對核開發利用突破原有道德范式和倫理原則的現象進行理論探討,以期找到更為合理的理論依據和行為準則。
(二)現實意義
核開發利用對人類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巨大的潛在危險性并存是現實格局。核開發利用是指對核物質和核科學及其資源與技術的開發利用。和開發利用總會涉及到放射性物質,不當使用以及人為的事故或破壞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災害,而已目前核開發利用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入程度及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來看,人類社會取消和開發利用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一方面核開發利用需要倫理學的支持和肯定,為其解決一系列的價值難題,另一方面核開發利用需要倫理道德引導、約束以保證其安全且向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而避免災難。目前世界上已經存在大量核設施,并且全球恐怖主義活動猖獗,不穩定因素增加。如何為原子能開發利用這把雙刃劍形成良好的氛圍與制度,使其具備倫理價值評價的依據和標準,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與引導,在為人類社會謀求幸福的同時不要戕害人類社會,已經成為現實世界對原子能倫理學的迫切需要。因此,對原子能開發領域的倫理學研究與應用,有利于保障我國原子能開發利用事業的健康、安全發展,有利于取得公眾。社會和國際信任并承擔國際個人類責任。
二、原子能的概述
20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還在依賴于毫無節制的開發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等的自然資源,可是這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但是隨著人們的不斷開采和利用,煤炭講銷號殆盡,礦物燃料也會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采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人們將這些化石燃料轉換成能源加以應用的同時,也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極大地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和生產將產生嚴重的矛盾,能源形勢將會十分嚴峻。因此,人類不得不尋找新的能源來解決這場危機。
原子能是在原子核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中釋放出來的能量,確切稱之為原子能。由結合能較小的重原子核分裂或由氫原子核聚會為結合成較大的新原子核時都會放出巨大能量,前者稱之為重核裂變能,后者稱為輕核聚變能,通常所謂核能主要就是指這兩個方面。
三、原子能利用的優點
(一)原子能利用有利于改善全球氣候變化
在目前所有的能源生產方式中,核電是唯一不受資源地域分布限制,可進行大規模電力生產且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發電形式。從環境方面考慮,發展核電能夠有效緩解溫室效應酸雨等環境問題。
(二)原子能的經濟性
原子能的資源分布廣泛,國際市場上核燃料價格穩定,而且核電的經濟性已經做到優于煤電。總的算來,原子能發電廠的發電成本要比火電廠低,消耗少,并且運輸方便。
(三)原子能利用的安全性高
核電廠對周圍環境的輻射影響,主要是流出物中放射性物質對周圍環境的輻射照射,它的輻射水平基本接近天然本底輻射水平。而在相同年發電量水平相同的條件下,燃煤電廠對周圍環境產生的輻射劑量比核電廠輻射水平高出許多。另一方面,隨著核電及其配套技術的提高,反應堆的非能動安全性大大提高,核電站水平顯著提高,且比燃料管理水平有了極大提高,進一步確保了核電的安全性。
四、原子能能開發利用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及其分析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原子能技術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的核心是原子能開發過程中涉及哪些倫理規范,對其進行分析。原子能研究開發過程中涉及到科技倫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科學家的道德責任方面。科學家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望,這也意味著科學家承擔著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一)科學家應樹立風險規避意識
不可否認,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或多或少會帶來運營風險,科學家應對原子能科技進行自我反思,即原子能開發的活動不能是毫無節制的。它形成了兩個重要的結果,一是人的認識能力與視野、人的實踐能力與范圍都不可能是無窮盡的,盡管高科技在人類活動中占據了巨大的成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大自然面前,不管人的道德或技術有多出色,能力始終受到大自然的局限。二是科技不是萬能的,科學家也不是萬物的主宰,我們不能認為科技會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困難。強調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意識,恰恰是一種在道德反省中謹慎選擇與行動的表現。
(二)科學家應主動控制科研活動中的風險
比起其他的科學技術帶來的風險而言,原子能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科學家主動的控制一些高風險性的科學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科學家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可以更加準確和全面的預見各種風險性后果。正是基于對科技風險的認識,當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摧毀人類文明時,出于強烈的社會意識責任,科學家自覺的通過禁令限制和禁止科學家們對某項新技術的發明、創新與推廣,來避免它們可能對人類與社會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馮昊清,李建華.核倫理學綱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4
[2]姜圣階.核燃料后處理工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