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綜合分析和實證分析法闡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的開發,綜合分析和實證分析法分析了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提出了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對策。為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提供理論依據,促使我國武術涉外培訓產業朝快速和健康方向發展。
關鍵詞:武術 經濟管理 涉外培訓對策
近年來隨著中國武術的國際化發展,北京奧運會有武術的加入,中國武術再一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世界各地已有80多個國家成立了武術協會或武術組織”。國外習武人數量正逐漸上升,面對如此龐大的武術學習群體,中國現有的社會武術團隊和武術學校不論在硬件設施還是在軟件設施都無法滿足武術涉外培訓市場的需求,這需要大量的武術專業技術人員為他們提供科學的武術技術動作指導和服務。因此,武術涉外培訓市場成為了武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產業的新增長點。
1.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分析
1.1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的優勢
1.1.1政策的支持
隨著武術的推廣,日益劇增的武術消費需求與社會武術場館數量不足之間的矛盾以及我國武術場館自身的維護等問題,促使各級政府全方位大力支持我國武術場館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這些支持包括了在市場開發過程中給予相關政策上的扶持,除提供一些資金興建現代化的武術場館設施和其他配套設施外,還提供稅收等經濟政策上的一系列優惠。
1.1.2中國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高
隨著中國武術的國際化發展,世界各地已有180個武術協會或武術組織。在東盟大多數的成員國也都建立了武術協會,其會員數量正逐漸上升,2009年國際奧委會武術單項委員會已有126個會員國,未來將達到150-180個。亞洲的所有綜合性大賽都已設置了武術比賽,武術“進入亞洲”的任務已完成,現在“走向世界”的任務也在不斷取得進展。可以說,不論武術進不進奧運會,武術運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競技效果也是不爭的事實。北京奧運會后,外國人對中國武術意識結構在不斷的優化,這無疑有利于武術涉外培訓的開發。
1.1.3武術教練培養和體育設施的增加
據2004年到2008年全國武術教練培養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共有武術教練3萬人, 分布在全中國各地。(見表1)
據第5 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共有體育設施85 萬個,累積建設投資1914.5億元。全國體育場地占地面積增加了11.8億m2,場地面積增加了5.5億m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了0.38m2,人均投入體育場地建設資金增加了117.09元,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1.58個。國家體育總局近年來力推的“雪炭工程”、“體育彩票綜合健身館”等一大批服務于群眾運動的體育設施也日益增多,這都表明我國體育設施建設迎來了持續快速增長的發展時期(見表2)。
武術作為健身的最佳途徑之一。在中國提出“和諧中國,全民健身”的主題,就是要讓體育為全民健身,為提高素質服務,加快武術社會化、生活化的進程。場館硬件設施增加使武術的能夠更好發展。
2.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開發的對策
2.1 樹立市場經濟觀念
武術涉外培訓作為一種產業,在培訓市場上作為賣方要在競爭中取勝,只有瞄準培訓市場的供求狀況,掌握培訓供求變化規律,研究顧客的需求,適時調整培訓專業、課程和規模。“提高培訓機構管理者特別是領導者的預測判斷能力才能取勝”。
2.2 樹立關系營銷的觀念
武術涉外培訓的消費對象主要是對國外武術鍛煉的愛好者,所以在武術涉外培訓過程中自始至終必須樹立關系營銷的觀念,要有回頭客,不能搞一錘子買賣關系。“關系營銷是一種新的營銷觀念與方式,即企業建立維護并增進與顧客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滿足各方的目標,使顧客對企業組織本身的信任得到維系和加強”。
2.3 建立企業化管理模式
“建立企業化模式有利于企業與行政單位的產權分開”。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益,撇棄工作人員的行政思想,開拓工作人員管理創新,樹立營銷新理念,提高培訓結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使武術涉外培訓市場投資者加大投入,讓武術涉外培訓產業朝向更健康方面發展。
3.結語
我國武術涉外培訓市場的潛在消費者廣闊;存在內部體系的不足與外在中西方民族文化差異和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威脅;應當充分利用內部與外在優勢和機遇。加強武術培訓機構的管理;建立企業化管理模式與多種定價機制,形成品牌效益;樹立市場經濟觀念 ,培養經營綜合性人才;樹立關系營銷的觀念,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措施,克服不足,化解危機,促進我國武術產業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雄偉.淺析中國武術走出國門之路[J].搏擊(體育論壇), 2009.6
[2]馬俊成,呂曉標.后奧運中國傳統武術策略[J].貴州體育科技,2005.2
[3]2008年中國群眾現狀調查數據庫[Z].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提供
[4]林漢川,邱紅.中小企業創業管理[M].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