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規模的擴大,跨校區、多校區辦學成為一種趨勢,學生工作管理受到空間上的限制和時間上影響,必須加快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研究。跨校區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要著重打造合理的學生工作管理系統,構建一站式信息用戶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即時交互平臺完善學生工作信息化平臺,加強學生工作信息化的校外聯絡,如家校聯動、開發校友資源、與媒體互動等方面。
關鍵詞:跨校區 學生工作 信息化 一站式服務
項目來源:2011年浙江傳媒學院輔導員專項課題《跨校區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1FDY010
根據《2006-2020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學生工作信息化和信息化的學生工作,正成為各高校學生工作人員、有關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多校區、跨地區辦學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學生管理往往受到空間上的限制和時間上影響,加之現代信息媒體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交流、管理、服務手段,以人為本的學生工作同樣面臨著加快跨校區信息化建設的緊迫課題。
1.學生工作信息化概述
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開發、推廣和應用,網絡已迅速覆蓋全球,信息化成為時代的主流。具有共享性、便捷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的網絡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種種挑戰,也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內涵也是逐漸豐富的,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大多學生工作信息化方面的文章把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狹義地理解為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構建。學生工作信息化是以學生為本,借助電話、廣播、電視、傳真、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和Internet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構建和改進學生工作信息系統,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即時性、共享性、電子化、集約化、網絡化的過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在此環境下,跨校區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構建,更需要基于網絡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如互動交流平臺建設(QQ群、飛信、BBS論壇、BLOG、微博、校內等),同時也要拓展學校與外界互動的信息化平臺。
2.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核心
構建學生工作管理系統是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它使得學生工作管理從傳統轉變為現代,從分散轉變為集中,從以人工手段為主轉變為以信息技術為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工作中存在的“散”、“亂”、“拖”現象,該管理系統使用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學生工作管理系統構建存在的問題
通過文獻綜述以及高校信息部門訪談,發現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構建整體發展狀況及發展水平與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相比,明顯滯后于高校其他相關系統,如教學、教務、財務、圖書館、后勤服務等信息管理系統。高校已經開發或購買獨立的B/S學生工作管理系統,與學校其他管理部門之間無法建立聯系,數據無法共享,應用不能集成,沒有統一的接口,數據標準不一致,這樣就產生了信息孤島。
2.2 合理構建學生工作管理系統
為更好地發揮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教育、管理、服務的三大職能,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一站式信息用戶服務平臺。通過一站式服務平臺,學校OA內網、學工、教務、財務、圖書館、后勤服務等信息系統可以實現互通,資源共享。它最好的地方,就是不需要再使用不同的賬號和密碼,去分別登陸原先無法互通的那些子網站,比如教務系統、電子教育平臺、校園郵箱、手機短信平臺、圖書管理、財務查詢、校園卡、迎新管理系統等。只要一個賬戶一個密碼,就可以登陸集成信息平臺,一次性就可以訪問所有相關子系統。平臺首頁是可以人性化定制的模塊群,顯示用戶有權查閱的相關信息;系統根據師生不同的身份,自動給予相應的信息權限和欄目界面。
打造一站式信息用戶服務平臺將成為跨校區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工作的效率,減少數據流動中的遺失和錯誤的可能性,增加數據的可訪問行、共享性。
3.互動交流平臺完善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跨校區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更應拓展符合實際的路徑,現在絕大多數學生擁有手機、電腦上網已經不是問題,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要抓住有利時機,方便于從上至下、從下至上的信息互動交流,保持暢通對稱。
3.1 即時互動通訊平臺:QQ群、飛信
QQ是國內最流行的免費聊天工具,它提供一對一聊和群聊等功能,QQ群是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有效的交流工具,因為QQ是學生網絡聊天的主要工具。筆者有180名學生,每位同學都有QQ號碼,四個班級全部建立QQ群。通過QQ,學生工作者可以跟學生單獨談話,也可以在QQ群聊中解決同學們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談話,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也可通過QQ群及時發布各種信息和通知。QQ已經成為輔導員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交流工具。
飛信作為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具有以下主要功能:通過飛信向好友發短信免費600條/每天;好友如果不在線,信息將以短信的形式自動轉發到對方手機上,保證信息即時到達不丟失;飛信不受限制,能夠隨時與好友開始語聊,支持多達8人同時在線會議。飛信的應用可以提高工作的覆蓋面和效率;可以解決學生管理工作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難題;極大降低學生管理工作成本并節約管理時間;可以增加師生交流,培養師生感情。高校短信平臺雖能群發短信,但是不能實現雙向的互動溝通交流。通過飛信可以搭建平等、互動的情感交流平臺,既體現了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的原則,又體現了師生之間民主、平等交流的精神,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
3.2 基于網絡的日志平臺:BBS論壇、校內、微博
跨校區高校更應建立屬于學校自身的BBS論壇,論壇的建立可以為師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論壇上師生可以發起話題,討論相關話題,交流彼此的學習經驗或分享一些好的學習資料、圖片等等。跨校區的學生活動開展可以發揮BBS這一網絡平臺,比如征文比賽、知識競賽、問卷調查等;同時可以利用網絡創新性地開展活動,如網上講座等。
校內網即人人網,在校大學生基本都注冊有賬號。用戶注冊之后可以粘貼自己的照片,撰寫日志、簽寫留言、心情等。該網站鼓勵大學生用戶實名注冊,上傳真實照片,讓大學生在網絡上體驗到現實生活的樂趣。輔導員可以通過成為大家的校內好友,加入班級的校內小站,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平時的工作中,可以利用人人網平臺進行通知發布,輿論引導,與學生溝通交流。
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你既可以作為觀眾,在微博上瀏覽你感興趣的信息;也可以作為發布者,在微博上發布內容供別人瀏覽。微博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布信息快速,信息傳播的速度快。這一特點,對學生管理工作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人人網,如果你不是對方的好友,你是不能看到對方發布的信息,而微博不同,具有檢索信息的功能,并且你只需通過加關注就可以看到對方發布的信息。把握利用好微博的有利一面,可抓好輿情信息工作。
4.學生工作信息化的校外聯絡
4.1 家校聯動
傳統的家校互動就是家長與老師通過電話、短信方式取得及時的聯系,老師通過電話或短信向家長告之學校的活動、通知、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等等。面多面的家校互動方式,主要是召開家長會,但是大多高校主要是在迎新報到時召開家長會,并起不到實際預期的效果。學生工作者可以建立家長QQ群、飛信平臺等聯絡家長,但家長的覆蓋面,互動效果并不理想。
跨校區的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可以充分考慮打造家校互動的平臺,真正做到家校聯動共促學生健康成長。學生工作管理系統可以結合學生個人信息設定家長用戶,設定家長有權查閱的信息,如學校的新聞、通知;自己孩子入學以來的成績、榮譽、處分、寢室衛生、參加活動情況等一系列動態的數據。家長可以對學生的輔導員通過管理系統進行網上留言,真正做到有效的家校互動。
4.2 開發校友資源
校友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校友文化是傳承學校精神、擴大學校影響力、增強學校合力、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載體。杰出校友的榜樣示范作用,言傳身教激勵學生成長成才,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文化認同,樹立與學校共榮辱的意識。通過校友資源,學校可以多角度了解就業信息,多層面獲取就業渠道,努力推進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高校大多都建立了自身的校友網,基本包括新聞動態、校友風采、校友捐贈、校友組織、校友服務等板塊,本著開發校友資源,促進學生就業,可以在校友網建立幫扶就業創業板塊,提供就業創業幫扶信息,有效促進學生就業工作。
4.3 與媒體互動
高校有自身的定位,有自身的發展特色。傳媒類院校以傳媒類專業為主,更要拓展和媒體的關系,進行合作。如建立實習基地,雙方可以在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等方面展開全方位、高質實效的合作。學生工作的開展可以與媒體積極互動,能夠在招生宣傳、學生實習就業、提高學校知名度等方面取得理想的效果。
結語
高校發展正處于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跨校區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就必須結合社會發展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做到從管理理念上更新,從管理技術上創新,緊扣時代脈搏,多方面拓展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促進高校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棟.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J].中國高教研究,2001.3
[2]詹姆斯·馬丁. 高復先等譯.信息工程與總體數據規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魯霞.對于加快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廣東科技,2010.9
[4]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小明.社會轉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創新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