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筒倉結構特點,進行筒倉結構設計與施工,確定滑模施工為最佳施工方案,致力于筒倉結構滑模施工。
關鍵詞:滑模施工工藝 筒倉結構 應用
1.滑模工程概況
1.1工程概況
某建材公司水泥儲存及散裝筒倉為四個單體圓形筒倉的連體,倉內直徑為15.0m,+11.6m以下的壁厚為0.40m,+11.6~45.0的壁厚為0.30m。從±0.00~45.5m滑模。
1.2滑模流程
根據工程的特點和工期要求筒倉分兩次滑模,第一次從±0.00開始滑模至8.10m,待筒倉內的錐體結構局部施工完畢,第二次再滑升至庫頂45.5m。
1.2.1第一次滑模工序:在±0.00處安裝筒壁和剪力墻的滑模支架,分開二組分別滑模。到6.00m時,板筋采取預留鋼筋的方法,待滑升后,掏空表面的水泥漿,扳直鋼筋,梁筋采用預留孔洞的方法,位置和尺寸按結構圖,待滑升后,插入梁筋后綁扎,樓板的砼結構采用滿堂腳手架支架。
1.2.2第二次滑模工序:滑至8.10m后,滑空至9.30m,筒倉的錐體結構局部施工完畢,拆除剪力墻的滑模支架,把重新安裝的筒壁支架與原來的支架連成一體,根據施工圖要求。把原來0.40m的筒壁調整到0.30m的護壁,校正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后,第二次滑模,一直滑到庫頂45.5m。
1.2.3四個筒倉分先后滑模,1號、2號先滑模;3號、4號后滑模。
2.滑模施工技術設計
2.1滑模裝置設計
采用YKT-36型液壓控制臺GYD-60型滾珠式千斤頂“門”型提升架122個和136個。槽鋼圍圈標準鋼模(以3012為主配少量1012模板)。操作平臺采用內外懸挑三角架平臺,內設Ф14圓鋼輻射,下設內外吊腳手架,支桿采用Ф48鋼管。
2.2運輸設備選配
根據砼量和滑升速度要求情況,擬定設置塔吊1臺,用于施工物料的垂直運輸,施工樓梯1座,用于施工人員的垂直通道。
2.3對砼要求
2.3.1設計標號C30
2.3.2滑升速度及砼出模強度
根據天氣氣候,擬定每天24小時連續作業,滑升速度應大于0.1m/h,每天應大于3m,砼出模強度應控制在0.30~0.35mpa。
2.3.3對砼配合比的要求
砼塌落度應控制在5-8cm。根據氣溫情況可以調整,初凝時間控制2小時左右,終凝時間控制在6小時左右。
2.4滑模荷載受力計算
a、第一次滑模荷載受力計算
2.4.1滑模的總承載力:第一次滑模P總=112個×6t/個=672t;
2.4.2滑模的荷載力:
P1=滑模套架=112個×0.1t/套=11.2t;
P2=滑模圈梁=768m×0.009t/m=6.91t;
P3=滑模內外模板460m2×0.036t/m2=16.56t;
P4=滑模的摩擦力460m2×3.0KN/m2=1380KN=138t;(滑模的摩擦力一般在1.5~3.0KN/m2,取3.0KN/m2);P5=活荷載=40t;(包括木模板、木枋、安全設施、鋼筋、砼、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等)
∑P1~P5=11.2t+6.91t+16.56t+138t+40t=212.67t。
P總>∑P1~P5=滿足承載力的要求。
b、第二次滑模荷載受力計算
2.4.1滑模的總承載力:第二次滑模P總=136個×6t/個=816t;
2.4.2滑模的荷載力:
P1=滑模套架=136個×0.1t/套=13.6t;
P2=滑模圈梁=784m×0.009t/m=7.06t;
P3=滑模內外模板478.4m2×0.036t/m2=17.22t;
P4=滑模的摩擦力470.4m2×3.0KN/m2=1411.2KN=141.12t;(滑模的摩擦力一般在1.5~3.0KN/m2,取3.0KN/m2);
P5=活荷載=40t;(包括木模板、木枋、安全設施、鋼筋、砼、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等)
∑P1~P5=13.6t+7.06t+17.22t+141.12t+40t=219t。
P總>∑P1~P5=滿足承載力的要求。
3.滑模施工
3.1滑模設備檢查
3.1.1液壓控制臺,試運行,使其正常。
3.1.2千斤頂、空載爬試驗,使其行程達到一致。
3.1.3油管、針形閥、進行耐油試驗。
3.2滑模裝置的組裝
安裝提升架→安裝內外圍圈→綁扎豎向鋼筋和提升橫梁以下的水平筋→安裝模板→安裝操作平臺及內吊架→安裝液壓系統一檢查、試驗插入支承桿→安裝外吊架及安全網。
3.3滑升程序
分初升、正常滑升和末升三個階段。進入正常滑升后如需暫停滑升(如停水、停電或風力在六級以上等),則需采取停滑措施(停滑施工縫做成V形)。
3.3.1初升
連續澆筑2~3個分層,高度在60~70cm,當砼強度達到初凝至終凝之間,即底層砼強度達到0.3~0.35mpa時即可進行試升工作。初升階段的砼澆筑工作應在3小時內完成,滑升高度為10.5m,然后空滑,滑至11.7m停下來,做環形梁,滑升在空間位置,需要用Φ20的鋼筋加固。試升時先將模板升起5cm,即提升千斤頂1~2個行程,當砼出模后不坍落,又不被模板帶起時(用手指按壓可見指痕,砂槳又不粘手指),即可進行初升,初升階段一次可提升20~30cm。
3.3.2正常滑升
每澆筑一層砼,待環形梁的結構梁施工完畢,繼續滑升,梁的鋼筋留空洞作為插筋處理,板鋼筋預留,待滑模提升后,人工扳直。提升模板一個澆筑高度,依次連續澆筑、連續提升。采用間歇提升制提升速度>10cm/小時,正常氣溫下每次提升模板的時間應控制在1小時左右,當天氣炎熱或因某種原因砼澆筑一圈時間較長時應每隔20~30分鐘開動一次控制臺提升1~2個行程。
3.3.3末升
滑升至接近頂部時最后一層砼應一次澆筑完畢砼必須在一個水平面上。
停滑方法:在最后一層砼澆筑后4小時內每隔半小時提升一次,直到模板與砼不再粘結為止。
3.3.4支承桿空滑加固
如采用空滑方法處理庫底板施工或滑升至頂標高空滑時應對支承桿進行加固處理(如庫底板采用插筋施工就不成在空滑加固)。
3.4鋼筋施工
3.4.1鋼筋長度水平≯7m豎向筋≯6m。
3.4.2鋼筋接頭同一截面內接頭數量,綁扎時≯鋼筋總數的25%,焊接時≯鋼筋總數的50%。
3.4.3鋼筋定位,按設計要求用S形鋼筋和焊接骨架定位。
3.4.4支承桿,如有油污應及時清除干凈。
3.5砼施工
3.5.1應以砼出模強度作為澆筑砼和滑升速度的依據,每天滑升高度應大于3米,每小時應大于0.1米,因筒倉為高聳構筑物,出模強度在0.3~0.35mpa為宜。
3.5.2必須分層均勻按順逆時針交替交圈澆筑,每層在同一水平線上。
3.5.3每層澆筑厚度為200~300mm各層間隔時間應不大于砼的初凝時間(相當于砼達0.35KN/cm2貫入阻力值),當間隔時間超過時對接茬處應按施工縫的要求處理。
3.5.4砼振搗器不得直接與支承桿鋼筋和模板相觸,振搗器應插入前一層砼內但深度不宜超過5cm在模板滑升的過程中,不得振搗砼。
3.5.5砼出模時應及時修飾,表面不平時用方木拍實刮平,用抹子壓光抹平,對于拉裂和坍落及保護層脫落等問題,搓抹人員應在砼尚未凝固前及時修補。
3.6預留孔洞及預埋件的施工
3.6.1采用直接埋入法,門、窗、洞口胎模寬度應小于滑升模板上口寬度1cm并與結構鋼筋固定牢靠。
3.6.2預埋件施工時搭設柵棚和平臺,以保證質量和安全。
3.7施工允許偏差及水平垂直度控制與糾偏方法
3.7.1施工允許偏差
3.7.2水平、垂直度控制與糾偏方法
A、測量方法
B、水平控制,采用限位卡加叉形套控制法,在提升架上方的支承桿上設置限位卡,距離以一個提升高度或一次控制高度為準,一般為30~50cm,在千斤頂上方設叉形套,使千斤頂行程一致。
C、糾偏,采用以下三種方法糾偏。
①操作平臺傾斜法,一次抬高量≯2個千斤頂行程。
②調整操作平臺荷截糾偏法。在爬升快千斤頂部位加荷,壓低其行程,使平臺逐漸恢復原位。
③支承桿導向糾偏法。
當使用上述①、②兩種方法不能達到目的時,采用此法繼續糾偏。其方法有兩種,(1)在提升架千斤頂模梁的偏移一側加墊楔型鋼墊,人為造成千斤頂傾斜。(2)切斷支承桿重新插入鋼靴,把鋼靴有意地反向偏位,造成反向傾斜,由于支承桿的導向關系,帶動提升架達到糾偏目的。
3.8質量保證措施
3.8.1組織有關施工人員認真熟悉圖紙,做好圖紙會審。
3.8.2統一組織有關施工人員,認真做好各項各級滑模工的技術交底工作,項目復核人做好技術復核和變更聯系工作,嚴格按照圖紙和國家規范施工。
3.8.3施工中嚴格貫徹國家施工技術規范和規程及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3.8.4做好測量放線,定位工作,并經甲方復查簽證。
3.8.5做好施工記錄并設立專職人員負責施工技術資料整理和簽證工作。
3.8.6根據天氣溫度及時在砼中摻和外加劑,嚴格控制如砼初凝和終凝時間及砼出模強度。
3.8.7嚴格操作平臺工作面管理,材料堆放均勻、整齊。
3.8.8泵送砼不能直接入模應先泵在平臺上,由砼工平推入模,以確保每層砼均勻澆筑30cm。
3.8.9特殊工種和重要崗位要持證上崗。
3.8.10保證施工人員,加強勞動紀律,嚴格交接班制度,滑升過程中各種人員不能脫崗,以確保工程質量和工期。
4.安全技術
4.1施工現場
4.1.1必須做好“三通一平”。
4.1.2筒壁周圍10m內應設警戒標志。
4.2操作平臺,鋼平臺焊接可靠鋪板平整嚴密防滑可靠內外吊腳手應滿掛安全網
4.3垂直運輸設備塔吊
在施工前應作安全檢查,操作司機必須持證上崗,施工人員上下,應設置可靠樓梯,并掛安全網。
4.4動力及照明用電
4.4.1應設置雙回路或備用電源、電壓380伏及220伏。
4.4.2設置緊急斷電及明顯標志。
4.4.3零線接電可靠
4.4.4設置自動保護裝置
4.5通訊與信號
上下間用對講機聯系,用電鈴作信號指示,聯絡不清,信號不明,控制臺及垂直運輸不能啟動。
4.6防雷防火
4.6.1操作平臺最高點,安裝臨時接閃器與接地體相連接電電阻不得大于10Ω。
4.6.2垂直運輸設備及人梯應與防雷裝置的引下線相連。
4.6.3雷雨時,所有高空作業人員應下到地面,人體不能接觸防雷裝置。
4.6.4操作平臺設置兩只專用消防滅火器。
4.7.施工操作
4.7.1開始滑升前應進行一次全面安全技術檢查。
4.7.2嚴格超速滑升。
4.7.3經常檢查:查鋼筋埋件是否掛模板,查砼是否有蜂窩、麻面,是否拉裂及坍落,千斤頂是否同步,中心是否偏移等,其要求如下:每班抄平一次;各千斤頂的相高度≯40mm,相鄰兩個千斤頂的相對高度≯20mm,用操作平臺傾斜法糾偏時,其傾斜應控制在1%以內。
4.7.4空滑施工時,應對支承桿進行加固處理。
4.8滑模裝置的拆除
4.8.1采用全空滑拆除法拆除。
4.8.2滑模拆除作業一律在白天,設備材料均由塔吊下運,嚴禁向下投扔。
4.8.3雷、雨、霧天或風力大于6級以上不得作業。
參考文獻:
[1]滑模施工技術規范.JTJ/T037.1-2000
[2]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2003
[3]建筑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2000
[4]本工程的設計圖紙
[5]與本工程有關的施工技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