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比較分析了1988-2009年內蒙古經濟、產業及人口的空間分布的動態演變過程。研究結果表明內蒙古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及第二、三產業重心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第一產業重心移動的規律性不明顯。1988—1999年經濟重心對人口重心的導向作用較弱,經濟重心主要在第二產業的牽引下移動;2000年以后,經濟重心對人口重心的導向作用增強,第三產業重心對經濟重心的遷引作用逐漸增強。同時經濟重心始終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反映了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分布之間的不平衡性,并且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在不斷拉大,說明經濟發展與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劇。
關鍵詞:內蒙古 經濟重心 產業重心 人口重心
一、區域重心分析方法
重心的概念來源于牛頓力學,指在區域空間上存在某一點,在該點前后左右各個方向上的力量對比保持相對均衡。經濟重心是指在區域經濟空間里的某一點,在該點各個方向上的經濟力量能夠維持均衡。對一個擁有若干個次一級行政的地區的區域來說,計算經濟重心通常更多地借用地理坐標來表達空間上的距離概念。
在研究中,假設某一個區域由n個次一級區域i構成,那么該區域某種屬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計算方法來表示:[X=i=1nGiXii=1nGi,Y=i=1nGiYii=1nGi]
其中X、Y分別表示某一區域某種屬性的重心所在地理位置的經度值和緯度值;Xi、Yi分別表示第i個次一級區域中心的經度值和緯度值;Gi表示第i個次一級區域的某種屬性的量值。實際分析中,Gi為各市(盟)的GDP、三次產業產值及人口總數,Xi、Yi為次一級行政中心地理坐標。
從計算方法來看,決定重心的因素只有兩個方面:Xi、Yi和Gi。各地的地理位置是不變的,而任何一個市(盟)的發展變化都會影響到重心的變化,因而重心的變動能夠清楚地反映出內蒙古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及人口變化的軌跡。
鑒于統計資料的完整性,本文的研究期間為1988—2009年;由于在進行經濟重心計算時經濟增長是平衡發展的一個相對值,所以名義值或實際值的選用對計算結果的影響不會顯著,本文應用實際GDP數值進行計算。
二、內蒙古經濟、產業、人口重心變動軌跡
(一)經濟重心變動軌跡
計算結果表明,自1988年以來,內蒙古經濟重心移動的主要趨勢是由東北向西南移動,21次移動中,4次向東南、1 次向東北、16次向西南移動,移動的實際距離為247.87KM。經濟重心的變動呈現出如下特點:第一,在經度和緯度上都有波動,但經度的波動大于緯度的波動。其走勢主要由東北向西南移動,經度上移動了2.07度,距離為230.87KM,緯度上移動了1.27度,距離為141.48KM。第二,不同年際間的移動速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2005年的移動距離最遠為40.41KM,1989年的移動距離僅為2.05KM,相差甚遠。第三,2000年以來,經濟重心移動的速度明顯加快。1988年以來經濟重心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1.80KM,1988—1999年的平均移動距離為9.60KM,2000年以后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4.22KM。而且僅2007年向東南方向移動,移動距離小于平均移動距離,其余年份均向西南移動。
(二)產業重心變動軌跡
1.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重心在經濟重心的東北方,其變化規律性不明顯,在21次移動中,10次向東北、9次向西南、向東南、西北移動各1次。1988—2009年第一產業移動的直線距離僅為11.58KM,累計移動距離卻達到335.64KM,年平均工資移動距離為15.98KM,變化強度大于經濟重心。2000以后平均移動距離為15.08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6.81KM,即西部大開發對內蒙古第一產業影響不大,而且東北部的第一產業比重較大。
2.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重心處于經濟重心的西南方,1988年以來具有明顯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21次移動中,5次向東南、1次向東北、其余均向西南移動。經度上移動了1.93度,緯度上移動了1.53度,累計移動距離為298.02KM,最接近經濟重心的移動距離。1988—2009年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4.19KM,2000年后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0.80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9.00KM.
3.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自2002年后均向西南方向移動,之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波動,規律性不明顯。經度上移動了1.87度,緯度上移動了1.14度,累計移動距離為327.15KM。1988—2009年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5.58KM,2000年后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9.46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動距離為12.05KM。即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西部盟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三)人口重心變動軌跡
計算結果表明,內蒙古人口重心總體表現為東北向西南移動的趨勢。經度上移動了0.43度,緯度上移動了0.16度,22年間累計移動了60.08KM,年均移動2.86KM。2000年后移動速度明顯加快,年均移動距離為3.83KM,2000年前年均移動距離為1.98KM。
三、經濟、產業、人口重心對比分析
經濟重心可以說是處于三次產業的包圍中,距二、三產業距離更近些,并且第二、三產業重心與經濟重心多數年份朝同一方向運動,說明二、三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第二、三產業合計重心移動距離遠大于經濟重心的移動,這表明第一產業重心向東北移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三產業重心向西南移動的影響,使總體的經濟重心在西南方向上的變動顯得比較平緩。不同年份第二、第三產業重心的移動在推動內蒙古經濟重心向西南移動的過程中的作用不同,2000年之前主要由第二產業重心帶動經濟重心移動,第三產業的遷移帶動作用日漸增強。
總體來看,內蒙古經濟重心始終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反映了內蒙古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與人口分布之間的不平衡性。1988—2003年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的遷移趨勢不一致,經濟增長沒有對人口的分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2004年以后,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都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經濟增長對人口分布的導向作用在加強;但經濟重心的遷移幅度遠大于人口重心,1988年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相距61.57KM,2009年二者相距227.99KM,雖然自2004年后遷移趨勢一致,但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在不斷拉大(表),經濟發展與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劇。
綜合考察三大產業重心相對人口重心的偏離程度后發現:三大產業重心與人口重心的偏離總體呈現擴大的趨勢。第一產業重心與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基本無規律可循;第三產業重心在2000年后與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的變化趨勢接近經濟重心與人口重心的偏離趨勢;經濟重心相對于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的變化軌跡與第二產業重心相對于人口重心的偏離軌跡變化趨勢基本相同說明,經濟重心相對人口重心的偏離主要受第二產業重心的影響,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內蒙古第二產業的重要地位。
對重心變化作相關性分析發現,1988—1999年經濟重心與人口、產業重心無論在緯向上還是經向上均相關,經濟重心與第二產業重心的相關系數最大,第二產業重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內蒙古經濟重心的變化,其次是第一產業,最后是第三產業,說明在此期間內蒙古第三產業相對落后。2000—2009年經濟重心與人口重心的相關系數變大,從另一方面表明經濟增長對人口分布的導向作用在加強,和一產重心表現為負相關,與第二產業重心的相關性略下降,而與第三產業重心的相關性上升,第三產業重心對內蒙古經濟重心的影響有加強的趨勢,經濟重心逐漸在第三產業重心的牽引下移動,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變化也印證了這一結論。
四、結論
1988—2009年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及二、三產業的重心總體都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只有第一產業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但經濟重心的遷移幅度遠大于人口重心,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離距離在不斷拉大,內蒙古經濟發展與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劇。其中,1988—1999年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的相關系數相對較低,2000年后,相關系數顯著增加,說明經濟發展對人口遷移的導向性在增強。
第二產業的發展是遷引內蒙古經濟重心變動的主要力量,但2000年后經濟重心與第三產業重心的相關系數明顯增加,表明內蒙古第三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且經濟重心逐漸在第三產業重心的牽引下移動。
內蒙古經濟重心變動與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政策密切相關。內蒙古地形狹長,橫跨近30個經度,縱貫16個緯度,東西距離是南北距離的1.412倍,12個市(盟)中有10個市(盟)從東到西依次排開,因此經濟重心的移動距離經度遠大于緯度。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相關政策使得內蒙古的經濟、產業及人口重心軌跡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周民良.經濟重心、區域差距與協調發展[J].中國社會學,2000.2
[2]馮宗憲,黃建山.1978-2003年中國經濟重心與產業重心的動態軌跡及其對比研究[J].經濟地理,2006.2
[3]李鵬,安樹偉.2000年以來西部地區經濟重心變動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