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的差異是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生活方式差異的反映。正是這種差異決定著各民族的觀念、思維方式、交際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不同。這種差異在語言上體現為:語言規律的不同,語法概念和內容不同,語序的不同,以及一些有某些特定文化背景的約定俗成的習慣表達方式的不同等等。本人在從事外語教學實踐中發現英漢文化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常見差異:
1.面對別人恭維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應是推辭。
如:“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點也不行。”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2.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差異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買什么?
您想借什么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3.電話用語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
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4.接受禮物時在語言、行為的差異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等等。然后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開看禮物。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5.問候語上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
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6.關心他人存在的語言差異
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于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
7.請客吃飯語言習慣上的差異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準備了滿桌美味佳肴,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么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么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肴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8.親屬關系稱呼差異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顯得男女平等。而中國卻重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
9.對數字的反應存在的差異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的倒霉日。因為在西方被認為是背叛耶穌的猶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位客,在羅馬,傳說聚集了12組巫婆 ,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等等。而星期五則是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學者還認為亞當被誘惑食禁果也是星期五。所以,星期五被稱為黑色的星期五,而在許多高樓則沒有第13 層,醫院和旅館沒有房間號13等等。
可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由此可見,只有正確認識英漢文化差異才能使學生避免出現共同的語言“錯誤”,英語教學中實際上是教師怎樣導入情境,學生怎樣學習、探索、理解、掌握和應用這門語言的問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做到:
1.文化與語言教學相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適時適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學,即在語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語言,使二者經常相互轉化,使學生取得對英語文化的認同,這樣可使學生消除對英語格格不入的情緒和疏遠感,促進學生轉換腦筋,盡快進入英語世界,用英語進行思維。如果這種教學實踐能隨著教學目的的需要有計劃地持久深入,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和體會就會日益豐富和加深,從而有助于他們從深層去理解和把握語言,避免生吞活剝,而且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邏輯性。
2.思維培養與英語教學相結合
英語文化因素對中國學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反映在英語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上。英國人的思維方式顯然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大不相同。它在語言上的一大體現是英語的句子結構和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英語單句的主要成分往往很緊湊地排列在一起,而將修飾性成分置于句子的前后。它的主從句中,一個主句往往可攜帶大量的從句,而從句中還可有主從句,但由于連接詞、關系詞的紐帶作用,仍然使句子條理清楚,脈絡分明,猶如參天大樹,枝葉橫生。而漢語句子則是基本成分與修飾成分交叉排列。這一現象導致早已形成漢語定勢的中國學生學英語時常常感到雜亂無序,顧此失彼,不能適應英語句法或適應起來很困難。
總之,將語言實踐和文化因素教學相揉合,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輸入,處理好新教材中英漢文化差異問題,教會學生從英語文化高度來認識、學習英語,這樣情景和功能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交際與應用的目的就會易于實現。這樣才能真正使教材改革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