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天然自然,而人工自然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因此,人工自然同天然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總體上看,人工自然的變化方向大致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天然自然隨著人工自然的發展,人類所從事的人工自然活動對天然自然有著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 人類社會
一、人工自然的概念、分類、本質特征
(一)人工自然是人們運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天然自然的基礎上為自己改造和創建的自然界,它是一種歷史產物,是人類把自己的意志注入給原生自然的結果。它凝結著人類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人工自然可分為兩類:一是人工自然界,即人工自然生態系統,系統的結構是在人的意識支配下按一定的目的設計的,而它的功能是使自然界發生變化來滿足人的需要,為實現人的特定目的服務。二是人工自然物,即人們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適合于人類需要的各種物品,是人類依據自己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而創造的。
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的有機結合是人工自然的本質特征。
二、原始、古代社會人工自然對天然自然的影響
(一)原始社會人工自然對天然自然的影響
從上述人工自然的定義可以看出,人工自然是人類誕生初期就存在的,追溯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利用簡單的自然工具對天然自然進行改造。大約在一萬四千年前,原始人類就發現了較為復雜的工具——弓箭,接下來火的發現和利用表明,人類正一步步從天然自然中開始改造和獲取。原始社會人類所進行的人工自然活動,并沒有在天然自然中造成影響。因此人類在原始社會中對于天然自然的態度是依附、敬畏和順從。
(二)古代社會人工自然對天然自然的影響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和畜牧業隨之出現,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了古代農業社會,在這一時期,由于人類的食物來源越來越穩定,生活狀況日漸充裕,村落與城市逐漸興起。人類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從而需要更多的食物來源以及生活燃料與建筑材料。因此,大片的森林草原被開墾,用于耕作和畜牧。而隨之誕生的手工業和冶金技術說明,人類又開始了對更多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古代農業社會對人工自然是局部和表面的改造,大致分布于,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幾個人類生存必需的基礎方面。因此,人類的生存方式仍是自然生存,即依靠著天然自然所提供的自然存在物生存,只是人類對于天然自然的認識度逐漸加深,但沒有對天然自然造成個根本性質的改造。
三、近代工業社會人工自然對天然自然的影響
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到十八世紀末,以紡織機改革為起點,蒸汽機發明與使用為標志,將人類帶入了近代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所進行的人工自然活動,主要是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對天然自然的改造。
在工業社會人工自然的活動中,由于人類過度開發和利用天然自然,對天然自然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在工業社會中,正是由于人工自然與科學技術單方面結合,不僅干擾了天然自然進化的節律,破壞了天然自然生物圈內的有機聯系,違背了天然自然的客觀規律,使人類的發展同天然自然相分離。其原因,是在工業社會中,人們在思想觀念中缺乏整體性,長遠性,批判性和限制性。一味地運用科學技術去謀求自身利益,不考慮人類生存的長遠目的和終極價值。此時人類對于天然自然的恐懼感,崇拜感,順應性越來越小,日漸轉變為能動地掠奪,支配和征服天然自然。
四、現代人工自然對天然自然的影響
人類在現代社會所進行的人工自然活動是建立在工業社會的基礎上展開的,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認為只要有科學技術的存在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加上十九世紀電力技術革命的推動,科技萬能論應運而生。科技萬能論的產生,更加促使了人與自然的對立與分離。
隨著人類對天然自然的進一步全面認識,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就從生態學的角度,闡明了人與大氣、河流、土壤、動物等之間的緊密關系,初步揭示了環境污染對于天然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了現代生態學所面臨的污染問題。1972年美國羅馬俱樂部提出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該報告進一步提出了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糧食問題等。
正是由于人類對于天然自然的態度和價值觀念上的轉變,才使得人類對于天然自然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有了更為準確的認識。那就是,要在保護天然生態系統減少污染和破壞的基礎上,以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技術建立的人工自然去服務于天然自然,利用科學技術去構建可以促進天然自然循環再生的人工自然。從這一點出發,人類正在努力地建設和研究。例如:為了農田荒漠化問題而建立的退化農田生態系統;為了凈化污水而建立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為了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而建立的人工草地與人工森林生態系統;為了維護水域生態而建立的水利工程與環境生態系統等等。但是利用人工自然促進天然自然恢復與再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需要人類持久的致力于這項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王士舫,董自勵.科學技術發展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張明國.人工自然的本質和創造及其規律[J].北京大學學報,2010.7
[4]霍玉枝.再論科學技術與人工自然之間的關系[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