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在《老子》一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子經(jīng)常以水喻道,這是由水的本性決定的。水是“利萬物而不爭”的,水是至柔的。水的這些特性,也是我們?nèi)祟愃鶓?yīng)遵循的法則。
關(guān)鍵詞:水 善 不爭 柔
“道”是整個(gè)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的其他一切思想都是圍繞“道”來展開論述的。而作為形而上的本體的道,不同于現(xiàn)象界中具體的存在物,它不是一個(gè)具體的形象的東西,它沒有形體,沒有顏色,沒有聲音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保ǖ谑恼拢┑朗遣豢裳哉f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所以老子在對道的論述過程中,用了大量的物象來描述道。“曠兮其若谷”(第十五章)。是說古代善為道者,空豁開廣,像幽深的山谷?!捌┑乐谔煜?,猶川谷之于江?!保ǖ谌拢J钦f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第二十八章)?!叭?,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第十一章)。這是用輻和轂來說明無的重要性。其中,“水”這一具體物象,是老子非常重視的,老子在多處用水來喻道。這是因?yàn)?,在老子看來,水是最接近道的“故幾于道”(第八章)?/p>
道最本質(zhì)的屬性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這里的自然,不是指客觀的自然界,也不是指具體存在的東西,而是指自然性。就是萬事萬物,要順其自然,自生自長,不要強(qiáng)加干涉,不妄為。而水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具有和道一樣的自然性,這些自然性主要通過水自身的特性表現(xiàn)出來。
一、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ǖ诎苏拢┻@是用水性來比喻上德的人格。“善”是水的第一大特性。它潤澤萬物,滋養(yǎng)生命,與人為善。在古代是非常重視善的,這一點(diǎn)在《周易》中就早有體現(xiàn),“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保ā吨芤住の难詡鳌罚?。“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保ā吨芤住は缔o傳》)儒家宣揚(yáng)“仁”,自然對善亦是十分重視,“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墩撜Z·述而篇》?!肮示幽蠛跖c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更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性善論”,認(rèn)為人性本善。由此可見,水之善是符合我國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這一點(diǎn)也是老子看重的,是合于道的?!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第五十一章)水和道在這一點(diǎn)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要幫助萬物生長的。這樣水和道在“利萬物”這方面找到了契合點(diǎn)。
水不僅滋潤萬物成長,而且“不爭”,這一點(diǎn)是難能可貴的。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功成而身退,這不僅是水的一種品德,也是其處事的一種智慧。在古代人們就認(rèn)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世家》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利萬物而不爭”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不去爭奪,也就不會(huì)失去,不會(huì)有什么憂患,“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這一點(diǎn)也是符合老子的道的,“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ǖ诙拢﹦?chuàng)造萬物,而不去占有,不去夸耀,那么自己的功績也就不會(huì)泯滅。除此之外,老子在其他章節(jié)也多次提到“不爭”?!胺蛭ú粻?,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疤熘?,不爭而善勝”(第七十三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huì)的領(lǐng)域,老子都是提倡“不爭”之德的。
除了直接談“不爭”外,老子也談到“謙下”,其實(shí)“謙下”亦是“不爭”之德的一個(gè)重要表現(xiàn)。“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六十六章)這里老子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所匯注的地方,因?yàn)樗朴谔幵诘拖碌牡匚?,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自然界是這樣,人類社會(huì)亦是如此“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善用人者,為之下”(六十八章)等等都是說的這個(gè)道理。而水在這一點(diǎn)上是符合道的,“處眾人之所惡”。就下之水性與道的謙下之德是不謀而合。
二、水之柔
老子在七十八章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jiān)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qiáng),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比崾撬牧硪淮筇匦?,也是水攻堅(jiān)的最有利武器。抽刀斷水水更流,滴水石穿,都是在說水雖然柔弱,卻無堅(jiān)不摧,這便是水的利害之處。柔也是大地的本性,“乾剛坤柔”(《周易·雜卦傳》),“坤至柔而動(dòng)也剛”(《周易·文言傳》)。在作者看來,天地化生萬物,萬物秉天地之德,因此水之柔是符合天地之大德的?!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jiān)。” (四十三章)在老子看來,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擊堅(jiān)強(qiáng)的東西,卻沒有能勝過水的。老子大力強(qiáng)調(diào)水之柔,可見老子是貴柔的。當(dāng)然老子所說的“柔弱”,并不是指懦弱或軟弱無力,水雖然柔,但里面卻有一股堅(jiān)忍不拔的韌勁在里面。
老子講柔,孔子也講柔,不過孔子的“柔”和老子的“柔”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翱鬃釉唬骸嬲呷眩瑩p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篇》??鬃诱f: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交正直的朋友,交信實(shí)的朋友,交博學(xué)多聞的朋友,是有益的。交善于偽裝的朋友,交善于恭維的朋友,交善于巧辯的朋友,是有害的。這里的柔是指恭維的,圓滑事故的,不信實(shí)的意思??鬃邮菑娜藗惖慕嵌?,來強(qiáng)調(diào)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而老子是從宇宙蒼生的角度來講柔,是在講哲學(xué)范疇的柔,是從一個(gè)更高的角度來觀照柔。
老子對水性的認(rèn)識,落實(shí)到人類社會(huì),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吧仙迫羲?,我們首先要學(xué)習(xí)的就是水的性“善”。要與人為善,樂于奉獻(xiàn)。同時(shí)水利萬物不是被迫的,也不具有目的性,是天性使然,因此我們與人為善,也應(yīng)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bào)的,只予不取,正所謂施恩不圖報(bào)。
另一方面,水是處下的、不爭的。這就要求我們要謙虛,不要張揚(yáng),不要使自己的私欲無限的膨脹。要懂得“夫唯不爭,故無尤”的道理,不去爭奪,也就無所謂失去。“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武和怒是暴戾的表現(xiàn),老子不希望如此,他要求人“不武”,“不怒”,意即不可逞強(qiáng),不可暴戾,在戰(zhàn)爭中講“不爭”,就要人不可嗜殺。這才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至于老子的柔,也是在告誡我們?yōu)槿瞬灰珓倧?qiáng),正所謂“木強(qiáng)則折”。 “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jiān)強(qiáng)的是死的一類,柔弱的是生的一類,柔弱才是生命之本。要懂得柔弱勝剛強(qiáng),以柔克剛的道理。與此同時(shí),我們也要有毅力、有韌性。水之所以能穿石,正是因?yàn)樗捻g性,夜以繼日的努力。如果沒有這堅(jiān)持不懈的努力,滴水也難以成大事。
總而言之,老子的道是恍惚的、幽昧的,是不可言說的,是形而上的,是本體的道。道寓于萬物之中,萬物皆有道,道通過萬物來體現(xiàn)自己。而水是形象的,可感的,是具體的存在。水的特性決定了,水是道的最好的闡釋,道通過水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xiàn)。水和道完全融為一體,此岸是水,彼岸是道。所以,做人如水,亦算得道矣。
參考文獻(xiàn):
[1]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2001
[2]張松輝.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3]于永昌.老子解讀.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04
[4]高秀昌,龔力.哲人的智慧 《老子》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5
[5]唐明邦.周易評注.中華書局,1995
[6]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