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要在員工中強化風險文化,首先員工要應知風險及其銀行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信用風險,同時如何防范信用風險。本文就此做初步分析。
關鍵詞:風險 信用風險 銀行
當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日益突現,為提高全面風險管理意識,促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在此探討一下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成因及措施。
一、銀行風險的定義
學者稱風險即不確定性,經過某一時間間隔,具有一定區間的最大可能損失。
風險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危險事件出現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險出現,其后果嚴重程度和損失的大小。如果將這兩部分的量化指標綜合,就是風險的表征,或稱風險系數。
風險和時間是同一事物的兩個相反方面。時間會改變風險,風險的本質是由時間的范圍來塑造。未來不僅提供風險,同樣也提供機遇。機會與風險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二、銀行風險的種類
按風險損害的對象分有:財產風險、人身風險、責任風險、信用風險;
按風險的性質分有:純粹風險、投機風險、收益風險;
按損失的原因分有: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技術風險、政治風險;
按風險涉及的范圍分有:特定風險、基本風險。
根據新巴塞爾協議內容,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有三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下面就談談信用風險的成因及防范。
三、信用風險的成因
信用風險,指受信方拒絕或無力按時、全額支付所欠債務時,給信用提供方帶來的潛在損失。它一般分為商業信用風險和銀行信用風險。銀行信用是指銀行為了在未來獲取利息并收回本金,而向借款人提供貸款。但是在還款過程中,人們可能會違反、撤消、重新協商或更改即定的契約,從而給信用提供方造成損失。
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風險。
銀行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缺乏誠信道德。現在的經濟領域,不講信用現象時有發生,少數信用卡常被惡意透支,部分銀行承兌匯票到期不能承兌,有些銀行貸款被想方設法逃廢。這些違約行為,是缺乏誠信道德的表現。不佳的信用環境,是構成銀行信用風險的主要原因。
2.缺乏信息對稱。目前,社會化信用服務體系薄弱,銀行信息來源單一化。市場信息提供的是外部信息,導致信息分布嚴重不對稱。在銀行的貸后管理上,借款人在信息對稱方面占據優勢,還貸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還款意愿,銀行僅能對借款人的收入、家庭狀況及提供的相關信息有所掌握,局限性很大。此種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銀行在貸款管理決策上的失誤,形成難以避免的信用風險。
3.缺乏完善體制。由于體制不完善,特別是國有企業改制時,國有資產隨意處置,銀行債務被大量逃廢,改制后的企業,有的雖然承認改制前的銀行債務,但往往是“千年不賴,萬年不還”。當改制前或改制后的企業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時,現行體制以維護弱者利益為前提,變賣的資產優先安置職工,銀行債務按順序被放置在最后。此種狀況形成的壞賬、呆賬,增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4.缺乏管理技術。信用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組成部分,其管理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就信用風險來說,個人和企業的誠信缺乏有效技術加以評判和衡量,市場因素的風險隱患缺乏預警防范系統。此種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缺乏,客觀上起到了難以避免產生銀行信用風險的作用。
四、信用風險的防范
1.構建信用環境。從古至今,人與人交往,講的是信用。銀行應當利用多種輿論工具進行信用道德觀念教育,包括對不講信用的企業和個人進行依法懲處的反面教育,讓人們樹立“信用是成本,信用是資本”的觀念。歸納起來,用廣泛宣傳,內部制約、法律措施三管齊下的方法,不斷改善信用環境,防范和控制信用風險。
2.建立信用體系。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健全,無專門系統查詢個人和企業的誠信資料,應當聯合工商、稅務、公安、銀行、企業等有關部門,建立基礎數據庫。數據庫中應包含個人和企業的詳細信用記錄,并定期不定期地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讓銀行擇優選擇投資對象,降低信用風險。
3.完善保障措施。銀行放貸并按期收回本息是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保證貸款本息有效收回,應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實行貸款準入制度。對申請貸款的個人和企業進行貸款資格認定,排除不符合資格的貸款對象。二是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實行擇優扶持策略,杜絕盲目放貸。三是嚴格貸款手續,做到合規合法。四是以資產抵押為主,避免和減少損失。資產抵押是防止貸款損失最有效的措施,應當完備抵押手續。五是實行貸款三查,實施責任追究,用以增強放貸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4.建立維權機制。民間借貸有“父債子還”的慣例,銀行對已經產生信用風險的違約貸款,應當建立維權機制。一是國家應當建立維護銀行債權的法規,防止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由銀行聘請法律顧問,保障債權追索的合法有效。三是對特殊情況違約但可追回的貸款,實施不間斷的追回措施。四是對已經產生風險和信用度很差的對象,走訴訟維權之路,力爭變賣資產收回貸款本息,盡量減少損失。
5.借鑒國際經驗。管理和控制信用風險,各國銀行都在探索成功之路,應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模式,運用期貨合約對沖信用風險;運用貸款轉讓降低信用風險;運用信用聯系票據提供信用保護。總之,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信用建設中的實情,建立風險管理系統,采用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遏制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白雪梅,孫慧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成因與管理.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
[2]張坤.商業分行信用風險的成因與有益防范.經濟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