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先民們很早就開始喝茶,但將飲茶提升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是唐人陸羽和他的《茶經》。中國茶文化其核心是“和”的思想,它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當今中國十大名茶的武夷巖茶,自有其獨特的韻味,茶人在細細品味武夷巖茶的同時,或許于人生能多少有些感悟人生。
關鍵詞:茶文化 生活藝術 “和”的思想
一、陸羽的《茶經》將飲茶提升為一種生活的藝術
人所共知,中國是茶的故鄉,我國的先民很早便開始飲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說,這是一種很原始、很粗糙的飲茶方式。飲茶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是要到八世紀中葉,時當唐朝,中國出了個陸羽,他寫了本《茶經》,將文化注入飲茶中,才將飲茶提升為一種生活的藝術。緣何一般的飲茶到了陸羽手里則成為生活的藝術,這跟唐朝的時代精神有關。唐朝尊奉道教為國教,同時唐帝國又是十分開放的帝國,胸襟開闊,具有很強的包容力,對各種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這種三教合流的大的時代背景下陸羽撰寫了《茶經》,終于將飲茶提升到一種生活藝術的高度。下面我們來看看三教對飲茶是怎樣的態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基礎或出發點在于修身,他們認為茶性儉,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養,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對飲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對飲酒的,認為飲酒亂性;同時,佛教也反對食肉,這樣從營養學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門弟子在古寺青燈里念經禮佛。此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先苦后甘的茶與佛教的教義是相契合的。佛教認為,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本質上是空的是苦的,我們只有禮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脫生死輪回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淫欲;在色界里人已沒有了食欲淫欲二欲,但還有色欲,即有形的物質障礙;到了無色界,也沒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質障礙。),進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勵飲茶的。再來看看道教。道教講究樂生,講究法自然,講究要順應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們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職此之故,道教對飲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這樣說來,中國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個大發展,產生了后來被奉為茶圣的陸羽和他的后來被奉為茶的圣經的《茶經》,就不是一件純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蘊含著必然,換句話說,正是儒、釋、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這樣一種時代精神,假陸羽之手,將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飲茶提升為一種生活的藝術。
二、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為一種生活藝術的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關于“和”的思想。
中國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所謂“茶禪一味”,它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中國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和”還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練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共同享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她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達成了共識與認同。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對于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中國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研究和開發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弘揚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對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品武夷巖茶,感悟人生
舉凡嗜茶的人對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時對不同的茶的孰優孰劣就不免要起爭執。其實,這是一個如俗語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問題,對自己喜好的茶,誰都可以說出一番理由來。由于長年游食于閩北,這里自古是產茶的地方,我個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巖茶,理當借此紙端對它說幾句好話。
武夷巖茶作為茶中精品,唐代被載入史冊,宋代鼎盛輝煌,元明時期成了貢品,清代遠銷海外,現代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我將它比作少婦,她的優點是內斂的,她的美是有如秋林環繞著的一口水塘那樣的美,一種沉靜的美。領略這種內在的美是急不來的,須得一定的時日慢慢地品嘗。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