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國昆曲藝術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一度在我國掀起熱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的身份完成了從“草根文化”到國家“文化象征”的轉變 ,并且被賦予“民族文化基因”的意義。
時至今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依然異常嚴峻,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滅絕,而相關保護法律和體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如何切實地保護祖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創造條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件重大事情。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原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是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有能力改變個人和集體的生活方式,也能對共同體的文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全球經濟交流的同時,外來的強勢文化隨著經濟的交流不斷向外蔓延,向地區的本土文化進行滲透,對其進行侵蝕。如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歐美的影視文化蜂擁而至,對中國的戲劇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青年一代,對戲劇文化知之甚少。這種文化侵蝕的結果會造成民族文化出現斷裂,傳統文化的價值變得虛無,進而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失去話語權 。
二、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弊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規模浩大的系統過程。它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關系到傳統審美觀念和傳統鑒賞習慣的傳承和嬗變;關系到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內在約束力和外在影響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遵循搶救挖掘,并適度開發應用的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把以上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以影像、實物等形式,采取博物館式、檔案式或者是數字化式對其進行保存,同時與旅游市場進行契合,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潛力,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遺產,更是人類自身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其進行保護時,要注意其文化屬性,充分考慮其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目的性的表達或表達形式,是活態的、不斷發展的文化生態系統的構成部分。例如,中國的茶文化,不僅是茶葉的炒制加工、茶具選配、沖烹茶藝等工藝過程,更是中國人相互交流、休閑養身、陶冶情操的傳統。對于這種文化,如果僅僅是搜集整理茶葉生產、茶藝程序,并進行博物館式的保存,就不能夠體現出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底蘊了。類似茶文化這樣的關系紛繁的文化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不能像傳統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送入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從遺產角度進行“文化拯救”的同時,也要從文化生態角度出發,考慮遺產項目所在的文化系統對項目的影響和文化系統內其他文化對遺產項目發展、變遷、傳承以及延續的影響。從文化系統的角度審視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延續生命,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中,采取博博物館式、檔案式或者是數字化式的辦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錄音、錄像、文字記載等加以保護,或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進行保護并鼓勵其傳承等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其生命力,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動態,堅持用發展的動態眼光審視與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魅力得以傳承。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動態,就是不僅要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呈現的文化形態,還要將目光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生存的環境之中,注重對其文化發生、發展的環境進行研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加強對其生存環境、生長土壤進行保護和培養,決不能單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采取切斷環境,“斷根取木”式的保護。
堅持用發展的動態眼光審視與保護,就是要把發展、運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貫穿保護工作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生、發展和生存需要特定的環境和背景,隨著環境和時代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有順應時代改變自身的能力,吸收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適應社會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的變化置之不理,因循守舊,那么終將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遵循這一發展運動觀,用運動的觀點審視全局,杜絕生硬的絕對式的、強制性的保護行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在我國已經開展,希望在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力度的同時,也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伴生與文化共生問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運動發展觀審視全局,否則所保護的遺產項目難免會成為文化的“孤島”和記憶的“碎片”。
參考文獻:
[1]翟風儉.從“草根”到“國家文化符號”[J].藝術評論,2007.6
[2]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其保護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特刊,2006.5
[3]王巨山.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共生與文化伴,社會科學特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