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起源、委托代理關系和委托代理問題以及委托代理理論的貢獻與局限四個方面,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委托代理理論的研究作了系統的梳理。
關鍵詞:委托代理關系 委托人 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是建立在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基礎上,它強調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因此,委托代理理論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標函數不一致、信息不對稱而產生所謂的“委托代理問題”。近四十年來中外眾多學者對委托代理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已經使其發展成了一個較成熟的公司治理問題的分析框架。
本文將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起源、委托代理關系和委托代理問題以及委托代理理論的貢獻與局限四個方面,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委托代理理論做一個簡要文獻綜述。
一、委托代理理論的起源
委托代理理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亞當·斯密(1979),他是最早發現股份制公司中存在著委托代理的關系。他在《國富論》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經理人員使用別人而不是自己的錢財,不可能期望他們會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樣的覺悟性去管理企業……因此,在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費的事總是會流行”?,F代經典的委托代理理論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們指出企業所有者兼具經營者的做法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倡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權,而將經營權利讓渡。但是,此時的委托代理理論框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他們的理論還僅限于“兩權分離”的問題。到了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深入“黑箱”內部,研究企業內的信息不對稱和激勵的問題,委托代理理論才真正發展起來。
二、委托代理關系
現代意義的委托代理關系的概念最早是由羅斯(1973)提出的:“如果當事人雙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決策權,則代理關系就隨之產生了?!卑凑战苌望溈肆郑?976)的定義,委托代理關系是指一種契約,根據這個契約,一個或多個行為主體指定雇用另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提供服務,并根據其提供的數量和質量支付相應的報酬。普拉特和澤克豪瑟(1985)則更簡化了委托代理關系,他們認為只要一個人依賴另一個人的行動,那么委托代理關系便產生了。采取行動的一方即為代理人,受影響的一方即為委托人。Hart(1987)認為委托代理關系起源于“專業化”的存在。當存在“專業化”時,就可能出現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對優勢而代表委托人行動。
三、委托代理問題
由于代理人委托人雙方目標函數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代理人有可能偏離委托人的目標函數,而委托人難以觀察并監督,就會出現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問題。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概念,他們指出代理成本來源于管理人員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這樣一個事實。經濟學的假設是人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因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定總是相同,而且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性,因而使得兩者之間的代理關系容易產生一種非協作。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對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勵,另一方面委托人對代理人實行監督的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制。肯尼思·阿羅(1985)將委托代理問題區分為兩種類型,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就是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觀察監督困難之機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動。逆向選擇就是代理人占有委托人所觀察不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私人信息進行決策。
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問題,委托人就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來減少代理問題,讓代理人的行動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倫德納(1981)和羅賓斯泰英(1979)建立了動態博弈模型,強調了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能夠保持長期的關系,雙方有足夠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階最有風險分擔和激勵是可以實現的。砝碼(1980)提出利用代理人的市場聲譽督促代理人努力工作,他認為代理人市場會對代理人行為產生約束作用,提高其違約成本。范里安(1991)提出,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另一種辦法是利用潛在的代理人相互競爭,從而在代理人之間形成相互制約的機制。平狄克、魯賓菲爾德(2009)認為可以建立委托代理框架中的激勵機制,他們分析了通過設計利潤分享安排和獎金支付制度適于解決所有的委托代理問題。認為當直接衡量努力結果不可能時,獎勵高水平的努力結果的激勵結構能夠使代理人追求所有者設定的目標。
四、委托代理理論的貢獻與局限
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極大地豐富了現代經濟理論。戴中亮(2004)認為委托代理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風險的觀點,從委托代理理論中我們可以總結:完善的信息可以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促進經濟效益;組織的未來命運不僅和組織成員的自身行為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環境,從而代理難以預計的風險。劉華、孫阿妞(2006)認為企業代理理論開創對企業內權力結構的標準化分析,彌補了兩權分離理論的不足;建立了標準化模型,為新制度經濟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它不僅區分了企業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而且還說明了他們之間的權力和激勵關系,使得許多現實問題都可以納入到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但是很多學者越來越發現在實踐中該理論存在一些缺陷。馮根福(2004)指出,委托代理理論是一種單委托代理理論,主要針對以股權分散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構建的公司治理理論,不適合以股權相對集中或高度集中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問題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他重新提出和構建了一種大股東與代理人、小股東與代理人的雙重代理理論。任勇(2007)認為委托代理理論假設委托代理雙方的目標利益是沖突的。但是實際上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著目標利益的一致性,他們都希望把企業建設好,這樣他們都能從中獲益。這一點是委托代理理論無法解釋的。王慧紅、李偉紅、楊淑君(2010)提出按照委托代理理論的觀點,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風險責任不對等,經濟學家總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場考慮如何設計運用于代理人的激勵約束機制,但是當人力資本被提出后,經理人出讓了自己的智力使用權,同時獲得了所有者資產使用權。所有者和經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是雙向的,雙方既可互為委托人,又可互為代理人。他們在雙向委托代理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所有者與經理人的合作決策模型。
綜上,委托代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對促進企業管理機制的轉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為解決企業的內部治理問題提供了分析的框架,但是社會合作的不斷深化、產權結構的日趨復雜化,該理論已經顯得有些過時而老套,也難以解釋越來越復雜的現實問題。因此,委托代理理論必須找到其新的發展方向,尋求更完善、更實用的理論改進。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利,米恩斯.現代股份公司與私有財產[M].臺灣:臺灣銀行出版社,1982
[3]科斯,阿爾欽,羅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詹森,麥克林.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中文載陳郁所有權、控制與激勵——代理經濟學文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8.5
[5]普拉特,澤克豪瑟.委托人和代理人[M].英文版1985
[6]肯尼斯,阿羅.代理權經濟學[M].英文版1985
[7]平迪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商業研究,2004
[9]劉華,孫阿妞.委托代理理論的貢獻與局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6
[10]馮根福.雙重委托代理理論: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種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4.12
[11]任勇.委托代理理論模型、對策及評析[J].經濟問題,2007.7
[12]王慧紅,李偉紅,楊淑君.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企業所有者與經理人合作決策模型[J].河北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