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文學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基礎自然學科之一,對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中原工學院《天文漫談》公選課教學體會,對天文公選課的選課方式、課堂內容以及考核方式做了探索性的討論。
關鍵詞:天文學 公選課 教學改革
1.前言
天文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現代的基礎自然科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遠古的觀星定向,到封建農業社會所倚重的歷法的制定,再到人造衛星上天的現代科技,無一不與天文相關聯,可以說天文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科技進步基礎自然學科,始終走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最前沿。但中國近現代以來天文知識在大學生中間呈消退之勢,人們對天文學誤解越來越深,以至于在問道什么是天文學時,很多學生簡單地與“占卜學”等偽科學聯系起來,令人哭笑不得,坦言之天文學在當代中國已經淪為少數人的科學。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多高校開設了天文公選課,但無論在內容選擇還是在教學管理上都處在摸索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學生認為天文公選課是容易過關的送分課,有些教師認為天文公選課是邊緣課程,更有部分高校管理者簡單地認為天文公選課只是專業教育的補充。概言之,把天文公選課想象成簡單的事實教育,疏于管理,是目前天文公選課的通病。
2.《天文漫談》公選課概況
2.1課程簡介
《天文漫談》公選課是為全校本科生開設的自然科學類公選課之一,目的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正確的宇宙觀。課程采用多媒體授課,圍繞天文學發展史及行星、恒星、行星及宇宙學相關基礎理論展開討論。
2.2課程現狀
課程開設以來,在學生中反映較好,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學生的選課熱情較高。按照當前公選課主流選課方式——網上選課,《天文漫談》公選課的八九十名選課名額一般在選課開始當天甚至幾小時內即被選滿,這種情況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內心對天文知識的渴求,也暴露出社會天文科普知識普及力度的欠缺,大學天文公選課可以說是生逢其時。(2)學生的專業基礎水平普遍偏低。選課學生來自全校各個專業各個年級,有不少是經管類、文史類甚至藝術類的學生,即使是理工類高年級的學生,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數理水平普遍偏低。(3)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脫節嚴重。天文學最重要的實踐就是觀測,但受條件限制,天文觀測難于開展,影響學生參與積極性。(4)考核方式的多樣性受到學生的歡迎。《天文漫談》的期末結題考核一改以往選修課一篇小論文了事的形式,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近一個月時間進行選題訓練,框定自己期末所要完成的內容,最終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一篇天文相關的小論文或者做一個天文方面的小報告,也可以完成一項與天文相關的小調查或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3.幾點思考與建議
3.1開課門檻高不等于教學水平高
近年來天文公選課在很多大學在中的迅速發展,豐富了學生知識體系,但很多學校的天文公選課存在盲目上馬,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校對天文公選課的開設不設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開設天文公選課,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一些學校則提出了專家化、專業化等開課標準,即必須是天文專業畢業、具備高級職稱的專家教授才能開設天文公選課。這本是為提高天文公選課的教學水平,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開課的高標準,會影響天文科普知識的廣泛開展,因為大多數高校沒有這種高水平的天文專業人才。而且,研究型教師容易走向專業化的誤區,會減弱學生對天文的興趣。相反,高校中存在一部分非天文專業但對天文興趣濃厚的中青年理工科教師,他們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生有著較高的親和度,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應該能夠勝任天文公選課的崗位。
我們認為高的開課門檻不一定意味著高的教學水平和好的教學效果。專業化意味著較深的學科背景,在對天文知識傳播的深度上優勢明顯,對當前的天文研究熱點信手拈來,極易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非科班、大眾化的天文公選課在促進學科的交叉滲透、天文常識的普及、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及正確宇宙觀、世界觀的培養等方面同樣有著重要意義。天文公選課在高校的發展應通過人才引進,或相近學科教師的進修培訓等途徑積極開設,而開課門檻更應該從學校具體情況出發靈活制定。
3.2選課方式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內心訴求
當前大部分學校選課分為預選、正選、補退選三個階段,通過網上選課系統完成。從選課情況看,天文公選課的選課火爆,這里有天文類公選課少,班額小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主因應該是學生知識體系中天文知識的缺失。很多學生反映天文公選課不容易選上,但從與學生的交流中并非完全如此,有同學課后直言是為了學分才選修《天文漫談》公選課的,而有興趣卻沒選上課的學生在旁聽時表現出了一種對應得學分的不甘心。事實上,選課機制中的補退選步驟對部分學生來講成了擺設。
沒有一種有效的選課進出機制會影響天文公選課的教學效果。天文公選課在大多數學校是新生課程,如果在一開始的就依據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對選課方式做不同的改進,對提高天文公選課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預選之前做天文公選課的交流報告,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這種形式學生可以熟悉課程內容、考核方式等,還可以了解老師的授課風格。另外,天文學需要很多的數理知識,補退選環節也可以考慮安排的正式第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基礎程度進行摸底,調節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有利于推進天文公選課的更好發展。
3.3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使得教學內容體系不完善
普通高校天文公選課的學生來自各專業和年級,盡管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強,但對天文公選課——尤其是面向各個專業的天文公選課——注定內容是不成體系的。在課堂表現上,文科生覺得難,提不起興趣,而理科生則認為深度不夠,使得課程內容的選取變得很難在體系的完善和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之間尋得平衡。要文理兼顧,不能通篇歷史事實,也不能滿堂數學推理。我們建議在談及天文史實的內容時引古喻今,多穿插逸聞趣事,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參與度。在介紹天文研究熱點最新熱點的時候以通俗的社會新聞鏈接的形式介紹最新的研究結果,降低天文的數理難度,拉近天文與學生的距離。
3.4實踐教學與考核方式應向多元化發展
天文學最重要的實踐是觀測。學以致用,觀測應該是天文公選課開設的最終目的之一,也是最能培養學生追問精神的學習活動。然而,大部分高校受條件限制,沒有開設實踐課,最多是用小型望遠鏡看看月亮或太陽系行星等。實踐這一重要環節的脫節,使得天文公選課的教學事倍功半,嚴重影響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我們建議除盡可能的到戶外觀測,還可利用一些天文調查普及天文知識。例如,天文諺語準確率的調查、古典詩詞文獻中的天文知識搜集等。
天文公選課大多為考查課,很多學校參考其他公選課的考查方式,即一篇論文定輸贏。對天文公選課來講,這種方式弊大于利。由于天文知識體系的嚴重不完整,很容易走進拼湊的誤區。與其學生、教師都為結課論文痛苦,不如設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小論文改為選題訓練,在教師指導下把論文內容框架搭好即算完成;也可以選擇做一個天文相關小報告的形式,既考查了天文公選課的學習內容,也鍛煉了多方面能力;或者是小組形式的對某一天文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以討論的參與度、專業度等標準進行過關考量。適當降低難度,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和考核方式,讓學生更樂在天文公選課中學習天文,提高科學素養,避免天文公選課流于形式。
4.結束語
天文知識在大學生知識體系中的欠缺已成為高等教育者的共識,利用天文公選課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符合我國的人才戰略,應該持續健康地開展下去。目前,很多高校通過開設天文公選課來滿足學生對天文知識的渴求,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由于對天文公選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師資隊伍和觀測條件的欠缺,天文公選課的教學管理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宏彬, 李慶康, 陳陽等.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推動素質教育——天文公共選修課所想到的.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8
[2]李化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選課的構建.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