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1月1日公司法正式頒布運行。新出臺的公司法修訂了舊法中計劃經濟的遺留痕跡,更加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然而,從法條的公司法到實踐的公司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法官、律師和學者們共同解決。本文就新法條中容易出現爭議的幾個部分作了粗略說明,包括應該如何適用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約束,公司出資中的非貨幣財產應如何確定其估計價值,公司法在實踐中應如何界定股東抽資出逃等問題。
關鍵詞:公司法 實踐 公司章程 非貨幣財產
一、關于公司法的概述
1992年出臺實施的公司法中存在的計劃經濟痕跡濃郁、為國企改制量身定做、研究不徹底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恰值歐美國家風起云涌地掀起《公司法》修改的活動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經過法官、律師、學者、經營者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起正式頒布施行。
新修訂的公司法科學分界了公司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構筑了一個嶄新的公司訴訟體系,填補了如一人公司、累計投票權、關聯交易、紅利分配請求權、股東知情權、臨時股東會議召集請求和召集權等在西方已普遍適用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法法人治理結構、公司職工權益保護方面的規定,健全了對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機制,細化了股份轉讓的執行程序。
在新公司法的框架下,公司訴訟案件的數量和種類都急劇增加,訴訟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要將新公司法價值真正體現出來,就需要通過法的適用,將法條的公司法轉變為實踐的公司法。
二、重視公司章程的作用
新公司法突出了公司章程的地位和作用,引導人們加強對公司章程作用的重視。希望能有效遏制公司注冊登記機關提供章程模板幫助不愿或不便制定公司章程的股東注冊登記,妨礙公司章程真實效力的發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照搬公司法,使得公司章程淪為一紙空文的現象。
隨著公司章程自治地位的提升,我們在實踐中應當認真解讀公司章程的效力規定。公司法第11條體現了公司法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約束,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主體的約束力是否是同時發生的。
通過對公司法其他發條的研究,我們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對公司的約束只有在公司成立之日起,公司的章程才對該公司產生約束力。因為公司章程沒有規定公司設立當中的事項,所以公司章程也不會對設立中的公司產生約束力。
對股東權利的約束也不能理解為約束力產生于公司成立之時。這是由于公司法第26條表明,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其首次出資的義務應該在公司登記之前就按照章程的規定履行完成。第84條還表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在其制定出章程后即應接受章程的約束。所以公司章程對股東權利的約束力產生于公司完成注冊登記,即公司成立之前,產生于章程制定完成之后。
公司章程對監事的約束力始于監事就任職務的伊始。這是由于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從任職之始開始執行公司事務,監事與董事同時選出,因而他們也應從選出并就任職務之始就開始監督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三、公司資本問題
新出臺的公司法在公司資本方面作了更詳細的規定,目的是促使公司則本的穩定與維持。例如,新出臺的公司法規定股東的出資方式包括:貨幣和實物、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對于上面提到的“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在實踐中,符合其規定的非貨幣財產還包括探礦權、采礦權等。
在長期的實踐中,非貨幣財產出資有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該財產實際價值往往低于公司章程確定的價值。公司法31條規定了非貨幣財產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時,出資人及其他股東承擔連帶繳納責任。但在公司法的適用中,我們是很難確定實際價額是否低于公司章程所規定的價額的。這主要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若非貨幣財產在公司設立時進行的評估,在公司成立后,被公司和其他股東認為是被高估的,公司和股東提起訴訟,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遇到這種情況,法院需要采取一定方式,確定該財產是否確實被高估。另一種情況,股東沒有對非貨幣財產進行估價,其實際價值與章程所定價額相符并不明確。這種情況下,當事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法院也難以做出判斷。
在公司法的實踐中,還需要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對這類難以界定的條款做出相應的司法解釋。
四、股東抽資出逃與股東權的行使
公司法在法人財產權中規定,股東在公司成立后不得抽逃出資,不得占用、支配的公司的財產和資金。雖然法條對抽逃出資這種嚴重侵害公司資本的行為作了明文規定,但實踐中,股東抽逃出資的行為卻常常難以確定。這是由于股東所采取的從公司取回財產的行為往往具有復雜性、隱蔽性和模糊性,比如,股東多采取將出資抽回、虛構合同等債券債務關系將出資抽回、利用關聯交易將出資轉出等方式,但限于舉證困難,公司法中沒有明確界定抽逃出資的形態和民事責任,使得上述違法行為在個案中很難被認定。
為了保障公司資本的穩定與維持,便于法院操作,相關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需要做出統一的規定對這些行為予以否定,并由行為人承擔相應責任。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法修改應著力創新[J].法學,2004.7
[2]甘培忠.公司法適用中若干疑難爭點條款的忖度與把握[J].法律適用,2011.8
[3]王保樹.從法條的公司法到實踐的公司法[J].清華大學法學院學報,2006.6
[4]宋曉明,張勇健,杜軍.《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