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互聯網文化以它特有的方式迅速成為一道絢爛的風景。網絡流行體和網絡流行語作為互聯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針砭時弊、調侃自嘲、頻繁出新和傳播迅猛的特點,正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用語習慣和思維方式。本文通過對幾種網絡流行體的分析和闡述,從中得到啟迪和思索。
關鍵詞:網絡 流行體 社會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網絡的觸角正通過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流行體”這一信息時代的產物,作為人們在網絡空間進行溝通與交流的一種文體形式,以其生動風趣、簡潔實用、貼近熱點及個性化強的優勢,頻繁出新迅猛傳播,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用語習慣和思維方式。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網絡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網絡普及率達到38.3%。在互聯網上,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由于網絡交流的特殊性,網絡語言就在網絡這個平臺上應運而生。在過去,上網沖浪被看做是一種時尚,而今,則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科技的發展,讓人們隨時隨處可以借助互聯網快捷方便地實現互動,而眾多社交網絡、論壇、貼吧、博客和微博的日益繁榮又讓人們迅速地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標簽,形成一個扣一個的流動性交流交際圈。在這樣一種形式和背景下,網絡上就很容易形成和出現傳播力和感染力都極強的“共識文體”,在網民的默契下迅速流行。
就像網絡離不開生活一樣,如今人們的生活更離不開網絡。網絡文體不僅流行于互聯網,也活躍在現實生活中。它被運用在各類廣告文體、小說報刊,甚至被運用于外交部文告、警方通告以及高校招生辦的微博上,運用于高校的畢業典禮,等等。縱觀網絡流行體的創造,其演變過程由先前的一般網絡用語,以調侃、幽默、宣泄過渡到緊隨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個性突出和富于創造性的特征,其社會影響力已流延于網絡內外。本文試圖以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流行體為例,具體闡述網絡流行體的產生及其所帶來的啟迪與思索。
一、網絡流行體的幾種形式
1.“淘寶體”源于交易平臺網站淘寶網,這一來自網站賣家與買家相互間交流的語體,正在滲入更多的領域
通常賣家為了取得買家的信任,往往會放低身位,顯得謙卑,施以小惠從而贏取訂單。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會發現“淘寶體”有三個一成不變的關鍵詞,它包括“親”、“包郵”、“好評”。鑒于網絡購物的虛擬成分,常常誠信打折、陷阱重重,以及以次充好的現象,使得買家對賣家有一種腳踏冰層的感覺,缺乏相互間的信任。而“淘寶體”其特殊的語體,試圖巧妙地通過言語中透露出的親切,來緩釋人們內心的疑慮。
“親,祝賀你哦!你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了哦!……親,記的9月2日報到哦!錄取通知書明天‘發貨’哦!……親,全5分哦!給好評哦!”“親,你大學本科畢業不?辦公軟件使用熟練不?駕照有木有?快來看,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招人啦!……有意咨詢6596128~~,不包郵。”
以上兩則是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新生的錄取通知短信和2011年8月1日外交部的招聘啟事。從網絡上的交流,到現實中的喊“親”,“淘寶體”實現了網絡的跨越。“親”是“親愛的”縮寫,曾流行于職場的“親愛的”一詞,為人際關系的疏通,排除了許多障礙。“親愛的”已為過去,“親”才是當紅的稱謂。在人際關系脆弱和社會整體誠信度缺乏的狀況下,人們試圖從“淘寶體”中分揀出那些真誠和友善,重拾人與人之間那份親情,期待人與人之間那份信任感。
2.“咆哮體”始源于豆瓣網
網友們把臺灣演員馬景濤在影視作品中夸張的咆哮姿態,奉以“咆哮體”。“咆哮體”一般出現在回帖或者QQ、MSN等網絡聊天對話中,沒有固定的格式或內容,通常帶有許多感嘆號的字、詞或句子。“上下班被擠成肉餅了有木有!!!”“辦公室上班族你傷不起!!!每天手機打卡機跟你作對有木有!!!”網絡上聊天“有木有”、“傷不起”你可不要奇怪,不是網友們有顆脆弱的稚嫩心,而是他們套用了“咆哮體”的句式,生生演繹了馬景濤咆哮帝的風范。使用者打出了多個驚嘆號,配以“有木有”(‘有沒有’的諧音)和“傷不起”等出現在句子中,用這一格式,調侃各種社會現象和生活現實。“有沒有”、“傷不起”甚至出現在一些報刊文告和公開談話中。
其實,“咆哮體”是一種自嘲的表現。它刻意強調了使用者驚異、不被理解和憤懣的心情。“咆哮體”的意外走紅,與當今社會經濟增長過快,新的價值、信念的精神因素來不及沉淀,舊的價值觀又無法解釋新現象有關。人們的心理、生理往往會與現實生活的節奏發生差異,極易產生乖戾、煩操、郁悶的消極心態。此外,伴隨著社會變革中的貧與富、親與情、官與民、權與利之間的分化與對立,人與人之間、階層于階層之間的矛盾加劇,以及快節奏的生活,人們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網民們正是套用了“咆哮體”的語體,來宣泄和述說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得以自我藉慰。
“咆哮體”看起來好像在宣泄、發怒,其實應該更多地理解為一種樂觀的自嘲,通過形式上的宣泄這一管道,網民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讓人看過會心一笑,繼而體現出一種不甘現狀,勇于追求的心態。“咆哮體”成為一部分人的減壓排解的手段,在自嘲宣泄的同時,舒緩了自身的心理壓力,進而有益于全面看待一些社會現狀,同時有益于身心健康。
3.“高鐵體”的形成,則與重大事件和社會焦點產生了共振
2011年7月24日晚,甬溫鐵路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鐵道部及時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但對事故的情況說明及發言人的現場表達,卻招致媒體和公眾的批評和質疑。發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車體為何掩埋”的提問時表示,埋車頭是為了便于搶險,“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這樣的句式很快成為網絡流行語,也就是“高鐵體”。“中國足球能進2014世界杯,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北京今天沒堵車,這是一個奇跡,但它就是發生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房價是百姓可以接受的,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網友們紛紛以此造句。
“高鐵體”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在公民權益意識日益覺醒、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頻發的社會轉型期,作為“官民溝通”重要環節的新聞發言人,本應在危機面前有效地表達真情實感,在公眾、媒體和政府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以便及時化解危機,爭取得到民眾更多的認同和信任,將突發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但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道出了幾多自大,道出了幾多藐視。而對于為何在救援結束后拆解車體時仍發現一個活著的孩子時,發言人的“這是生命的奇跡,這個事情就是發生了”的回答,更顯得對生命的漠視。
如果說“咆哮體”之類的網絡流行體戲謔自嘲有余,而價值欠缺的話,“高鐵體”的出現則更多地體現了網民對公民權利意識的訴求。在這看似無奈的文體造句中,展現了網民作為公民的另一種身份。“我只能說,它就是發燒了”——有一些冷漠,我們希望不再發生;“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有一些蠻橫,我們希望以后不再出現。當然,對權威公信力的質疑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而跟風造句的“高鐵體”,則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二、網絡流行體對社會產生的啟迪與思索
以上幾種文體的列舉,僅僅是網絡流行體中的一部分。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已使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網絡。互聯網與現實社會相互映襯,互為影響。從“淘寶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網絡交流所帶來的那種親切、誠懇和溫情的感覺,體會到人們向往人與人之間那份原始的信任和真實。等到有那么一天,人們無需再喊“親”,也會對某個群體或個人自然地產生信任感了,這大概也有“淘寶體”的一份貢獻。而從“高鐵體”上,我們更多地看到現實生活對網絡的影響。作為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互聯網,往往在第一時間迅速傳遞著各種信息,表達著人們的各種思維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介于互聯網的傳播特性,一些重大社會矛盾或突發事件常常會在瞬間傳遍世界各地,某些“關鍵詞”又迅速成為“焦點”,形成所謂的“流行體”。就像是個“筐”,網民們把不同的表達內容放進網絡流行體這個“筐”里,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對現實社會的看法填寫進了文體的句子中,借助于這種方式,進行著情感的宣泄和自我意識的釋放。
由此可見,借助于網絡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網絡流行體正不斷地隨著網絡與現實的熱點焦點推陳出新,由其是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網絡群體,他們往往思維敏捷、創造性強,又不拘泥于各種形式框框。它既不同于傳統的書面語言,也不同于純粹的口語俚語,它是與網絡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相適應的新的語言形式。同時,它又反映了社會大眾的情緒和精神狀態,以獨特的視角折射出社會生活的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通過仔細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這些網絡流行體所具有的快餐文化特性,往往在其紅極一時、余溫未散之時就會被另一種網絡文體遮其鋒芒,其傳播之快、流行之快、推陳出新之快讓人目不暇接。它把握現實的脈搏,體現社會關注,反映群體思索,宣泄自我情緒,已經成為網民的生活元素之一,具有其積極健康的一面。當然,其進步意義并不代表沒有擔憂和隱患。網絡的特性,決定其傳播快、受眾廣、參與眾,以及隨意性、通俗化、快餐化的特點。正像所有網絡文化所具有的負面性一樣,網絡流行體時常會表現出情緒化、“暴力性”,往往將事態的緣由加以渲染,在傳花擊鼓式的追問消解中,又極易將對權威公信力的問質,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全民狂歡,其仿效式的填充造句,反而造成戲謔有余而價值欠缺;同時,網絡流行體的出現,也給傳統的漢語言文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侵蝕,特別是一些諧音、象形和別字的出現,更造成了傳統語言文字規范的混亂,對中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沖擊。因此,網絡文體的出現,盡管豐富了語言的個性,拓展了網絡文化的發展,并以獨特的視角折射生活的故事,但無論什么“體”,都應該有它合適的生存環境,切不可隨意濫用;從立足于漢語體系的規范和健康來看,其使用的語境和范圍也是值得網民的思索和斟酌的。
結束語
總之,網絡流行體的盛行,不僅反映了網絡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滲透,更體現了人們關注生活、傾訴情感、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雖然它往往顯得紅極一時、但曇花一現,有時更是泥沙俱下,但其積極的一面正是像大浪淘沙般地生存和發展起來,被人們所接納和流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通過時間的考驗,優勝劣汰,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網絡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1]CNNIC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
[2]張傳暉,李自超.網絡流行語中的文化映射.新聞愛好者,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