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形象塑造就是創造城市新型結構性的資源結構,并把原有的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發現“城市文化基因”,加以改造創新,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形態、文化資源和文化結構,使城市文化資源成為世世代代可借助的“城市語言文化”??傊瑒撛烀篮玫某鞘行蜗?,就是在創造“城市語言文化”,在城市形象創造中,把城市形象美作為一種資本加以推廣。
關鍵詞:城市形象 城市語言 影響 地區
城市形象是指一個城市的內部公眾與外部公眾對該城市的內在綜合實力、外顯活力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是一個城市在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綜合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起來的。而從一定意義上說,城市是一種文化形態。城市文化通常是人類群體在城市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本文提出城市語言的意義就在于使城市的文化能夠得到效益最大化,使每個“城市語言文化符號”都能成為城市形象的表現體,成為城市形象的“合理構成部分”,使城市通過這些語言文化符號,從一般的生活體系中升華出來,從文化與藝術層面展現城市的形象魅力。
當今的世界,我們既能夠看到高樓林立、現代技術應用廣闊的世界型的城市;也能夠看到仍然處于原始生活方式狀態的偏遠落后的鄉村生活??赏瑫r,我們也看到世界范圍內的城市與鄉村差異正在縮小,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的面積在縮小,全球正在出現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54%,中國的城市化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已經達到46%,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已經在中國展開。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城市建設中的文化敗筆和文化誤區。在一些城市的形象塑造過程中出現了“建設性破壞”和“城市造美運動”產生的負面效應。而秦皇島在城市形象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研究城市形象與城市“語言文化”的概念和相互關系為理論基礎,創新性地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秦皇島城市形象建設中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研究如何進行城市“語言文化”運作,更合理、更科學地塑造秦皇島城市形象,以減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遺憾。對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國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但是,早期的城市形象與現代城市形象理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個區別主要在于,早期國外的城市形象是寓于城市規劃建設、城市設計理論和城市美學理論之中。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強調城市美學、城市藝術的應用,是在城市美學和城市藝術層上的規劃與設計,我們可以把這種認識觀和行為視為城市形象發展的一個初期階段,雖然沒有使用城市形象這一專有名詞,但其實質也是一種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存在的意義上,建筑美學與城市美學具有同質性意義。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學界和城市規劃學界,先后出現了“環境的藝術意識”的潮流。這些新環境藝術意識,漫及歐美大陸,對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間產生較大影響。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與內涵
(一)城市形象的定義
一般說來,城市是相對于鄉村而言的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大型聚落。從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來研究“城市”定義,城市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口集中居住在固定的位置而產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質基礎的再現。“形象”一詞在漢語中最早出現于漢代,意指人、物的相貌形狀。20世紀初,我國文藝理論家用“形象”一詞釋譯法文、英文等西方文論中的image,從而使其又有了新的涵義。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和姿態,是外界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城市形象是指一個城市的內部公眾與外部公眾對該城市的內在綜合實力、外顯前進活力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是一個城市在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綜合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整體風貌及其在公眾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看法。
(二)城市形象的內涵
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城市人類所創造的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外在表現,是城市文化個性的反映,它能給人以與眾不同的感覺。人們對城市形象的整體感受不僅僅是對城市實體環境的“總意象”,而且還包括對城市人的行為在內的整體“總意象”,人們在看到城市中的“物”獲得“意象”的同時,還對城市人的行為產生感受、反應、印象和意象,對城市環境和個體的存在價值感受到“意象”。反映在人們頭腦中的“城市意象”,既包括了城市或城市一定區域中的事物,如街區、建筑物、雕塑、植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點、色彩、店招店牌、生活設施等,也包括了城市的政府行為、市民行為、政府與市民的精神理念、公務員的工作作風、社會時尚、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等。同時還包括了城市整體構思所表現的主體意義、重大紀念物和特殊建設應該傳達的視覺意義:也就是說,城市形象既包括了群體關系,也包括了個體關系;既包括靜止的客觀存在的物的關系,又包括活動的人的關系,同時還包括了藝術和創造性的文化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只有在不同層面和不同意義上形成城市自己的差異和特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構建出大眾對城市形象共同的認知與認同。因此,城市形象是一門全新的科學,在城市形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包括了建筑學、景觀學、環境科學、雕塑理論、建筑美學、城市社會學、城市文化學、城市生態學、城市哲學、城市園林學、城市管理學、城市歷史、城市心理學和CIS理論等多方面的學科。
(三)城市形象的特征
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對內產生激勵力,對外產生吸引力,它具有繁雜性、廣眾性、整合性、穩定性等特征。繁雜性。城市形象有著繁復龐雜、難以計數的影響因素,而少數因素的負面作用即可損壞一座城市的既有形象。廣眾性。城市形象是具有廣泛性的各類公眾(內部公眾、外部公眾)對一座城市的總體評價,僅僅博取少數公眾或某類公眾的好感,無助于從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整合性。城市形象的塑造,既有賴于整個城市各個局部形象的優化,更有賴于城市形象結構的整體優化。因為城市形象不是城市的各個局部形象的機械加和,完善城市形象必須從大處著眼,做好城市形象整體設計和建設。穩定性。城市形象一旦在一定范圍的公眾中形成,便會產生相當長時期的持久影響力。而重塑和提升城市形象是一個比較緩慢而又艱難的過程。
(四)城市形象系統結構
從“城市文化資本”的理論觀認識城市形象體系,城市形象主要包括三大系統:理念系統、行為系統和視覺系統。
(1)城市形象理念系統
從總體上說,城市的理念即為城市整體存在的社會意義。城市理念集中表現為城市的整體價值觀及城市市民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城市的最高哲學。在這些內涵中包括城市人的精神理念,經營理念、管理理念、規劃理念、服務理念、事業發展理念、存在價值、發展戰略目標及城市對內對外的宣傳口號、流行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市民共同遵守準則等。這就是城市現代化和現代人格化的基礎,是城市用于對內管理與對外經營活動的價值標準和核心原則,也是城市文化塑造的靈魂。對于如何構建一個合理的、良好的城市形象,一個核心指標就是城市形象理念系統中城市精神構造與感知。城市的精神理念內涵有三大使命:即城市的文化發展使命、城市的社會發展使命和城市的經濟發展使命。通過城市精神理念的傳播,向全社會展示一個城市能為社會貢獻什么?通過精神理念展示城市人民的整體價值觀、展示城市社會全員有什么樣的理想和時尚。同時,在精神理念的感召下,使城市每個市民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坐標,最終使城市全員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城市理念定位對于城市形象構建的質量、水平有直接關系,對于能夠創造一個內涵獨特、感覺良好的城市形象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如果理念定位不當、不準確,則很容易導致城市形象構建的偏差和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好的城市形象理念定位,依賴于對城市各項資源條件的準確把握和利用,經過詳細、完備的調查,從城市所在區域的自然條件、城市人文狀況、城市性質和功能各方面出發,挖掘城市特色和個性,來進行城市形象理念系統的塑造。將城市人格化,它是城市總體價值取向的一種表述?!跋鄬τ诔鞘胁季?,景觀(視覺形象)和城市功能(行為形象),城市理念所展示的是城市的精神、觀念。因此,城市理念形象建設是城市形象建設的魂?!背鞘欣砟畹莫毺厮茉?,往往對城市特色、個性發掘起到較大作用,使城市形象具有了內核、生命力,避免浮于形式而無根基的弊病,使城市具有更強、更持久的識別性。
(2)城市行為系統
城市行為系統主要是指城市中的群體與個體的行為規范、行為準則、行為模式、行為取向和行為方式的總和。行為系統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中介。一方面,物質文化是人的各種行為的產物,如城市的物態環境、建筑物、公共設施、交通工具、生產資料、生活日用品等皆來源于人的物質性加工行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標示行為識別子系統的優化程度。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或者直接滲透于行為識別子系統之中,如市民行為的文明程度反映著他們精神境界的凈化程度;或者通過制度識別子系統對行為識別子系統產生規制、約束或提倡、鼓勵等作用。
(3)城市感官系統
城市本身即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體覺、味覺、觸覺、感覺等所能感受、接觸和觀察到的城市形象要素的表現體系。人的感覺器官能夠直接感知的城市信息的各種載體,都是城市感官系統的構成要素。在城市形象系統中,感官子系統是首先對公眾起作用的部分。感官識別子系統的美化,將為市民創造愜意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增強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時,為外來者提供賞心悅目的旅游、購物和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輻射力。
隨著當代中國城市化高潮的涌起,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已經在中國展開。因此,一種責任意識促使筆者對城市形象塑造問題進行研究,期望能為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提供良好的城市化建設的建議,以減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遺憾。城市形象美的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創造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和諧的新的社會資源與文化資本。這既是對以“城市政績”為目的的城市形象建設模式的摒棄,又是與西方已經走過的“城市造美運動”相區別,是有目的地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為城市人的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有意識地在更高的層次上創造人的存在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參考文獻: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彭靖里,馬敏象,安華軒.中國城市形象建設的發展現狀及其展望[J].中國軟科學,1999.2
[3]董曉峰,?;鄱?城市形象現狀評價系統與實踐探討[J].開發研究,2000.3
[4]居易.城市形象策劃——國際公關的新課題[J].公共關系,1996.6
[5]王續琨,陳喜波.城市形象與城市形象學[J].城市問題,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