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強化對經營者的分配激勵機制,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對經營者任職期間年工資收入辦法及其計算探討職下:
一、企業經營者工資收入管理應遵循總的原則
1.確定經營者的工資收入應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在工作實績考核的基礎上,體現多勞多得。
2.堅持責任、風險、利益相一致的原則,合理體現勞動責任、管理幅度和生產經營成果。
3.逐步將經營者的工資收入與職工工資收入分離,建立企業內部的自我約束機制。
4.要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對貢獻大的企業經營者,年工資收入可以高些。
二、經營者的工資收入實行年薪制
任職期間年工資收入(含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由基礎薪金和風險收入兩部分組成。
基礎薪金主要依據生產經營規模,經濟效益評價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及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等諸因素來確定。一般按本行業企業職工平均收入的1-3倍幅度掌握。經營者風險收入則以基礎薪金為基礎,根據本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完成情況、生產經營規模、責任輕重、風險程度及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等因素確定,最高收入為年基礎薪金的倍數或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額來確定倍數。低者為本企業職工平均收入。經營者實行年薪后,不再另外享受本企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等其他工資性收入。
三、確定考核經營者工資收入的指標體系
經營者的工資收入,要堅持以企業經濟效益好壞來評價經營者的業績和優劣。按照綜合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年薪收入。主要考核工業產品銷售率、人均利稅率、資金利稅率、勞動生產率等效益評價指標及本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年終對企業進行全面的評價和實績的考核,以反映企業經營規模、銷售收入、投入產出水平、職工技術含量和勞動效益等情況,計算基礎薪金收入。風險收入,主要突出考核實現利潤,資產保值增值等關鍵指標,以完成好差作為獎罰指標,計算風險收入。
四、經營者任職年工資收入,按以下具體辦法計算
經營者年工資收入=∑(本企業經濟效益經合系數Z/本行業中經濟效益綜合系數最大值Zmax×2+1.5)×職工年工資收入 ………………………………(1)
綜合指數Z=0.25a+0.3b+0.3c+0.15d…………………(2)
式中各項掛鉤綜合系統指標總權數為100。按照生產經營規模,管理幅度和各項經濟效益在綜合經濟效益中的重要程度,分別確定下列權數:a—工業產品銷售率為25,b—人均利稅為30,c—獎金利稅率為30,d—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
a=本企業產品銷售率/本行業產品銷售率
b=本企業人均利稅/本行業人均利稅
c=企業實現資金利稅率/本行業實現資金利稅率
d=本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本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當(2)式計算出的“Z”值小于0時,以Z=0代入(1)式計算。
以上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企業經營者的年薪基數,根據本企業完成的各項年度指標等情況,對經營者的工資收入作適當的增減。其中:
1.全面完成年度各項指標,經營者年工資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數予以核定。
2.全面完成年度各項指標,主要指標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或超過本企業歷史最好水平,經營者年工資收入一般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數的0.5倍增發。
3.全面完成年度各項指標,主要指標居同行業領先地位的,經營者年工資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數的1倍予以增發。
4.全面超額完成年度各項指標,主要指標居同行業領先地位,并對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者年工資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數的1.5倍予以增發。
5.對虧損企業的經營者,可視扭虧、減虧幅度,在核定的年薪基數基礎上增加其實際收入。
五、因經營管理不善,沒有完成年度各項指標的或因決策失誤造成企業經營性虧損,視影響程度對經營者的工資收入要在核定的年薪基數內按一定比例扣減
其中:
1.沒有完成實現稅利和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等主要指標,每項指標扣減幅度不低于年薪基數的10%。
2.沒有完成其他各項指標,每項指標扣減幅度一般不低于5%。
3.企業工資總額下浮,職工平均工資下浮或超發、濫發工資也要酌情扣減經營者工資收入。
4.企業出現經營性虧損,經營者只能領本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
六、企業其他領導班子成員工資收入水平,可以參照上述原則,根據責任輕重、貢獻大小等因素,在不超過經營者年薪收入的前提下,由企業經營者提出建議,報主管部門確定
七、經營者工資收入的支付,采取分月預支、年終結算的辦法
企業主管部門要在年度末對企業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核,經過審計,確定經營者的工資收入,兌現工資。同時建立經營者風險基金,按一定比例在年薪收入中扣留,待經營者離任審計結束后,一并結算返還。
按上述原則和辦法計算出經營者的年工資收入水平,可以充分體現企業經營者平等競爭、效率的原則,防止鞭打快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管理幅度、經營成果較好的予以掛鉤和體現,減少本行業內部經營者分配不公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