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了農村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認識和重視不足,人才短缺與流失嚴重并存,勞動力閑置與人才供給不足并存,教育投入不足、人才評價機制不合理等問題。認為農村人口環境因素、經濟結構和制度安排因素、教育結構和投入因素、人才素質和勞動力市場因素,是影響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主要原因。提出培養基礎人才與創業人才并重,培養鄉土人才與引進外來人才并重,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機制,改革農業高校、中專、職校的教學模式等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策略。
關鍵詞:農民素質 人才資源 開發途徑
農業強則國強、農村興則國興、農民富則國富。作為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民的素質是國民素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國民素質則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人才則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開發農村人才資源,是提升國民素質(尤其是農民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一、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人才的認識和培養缺乏重視
所有通過社會實踐或自身努力,在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領域中,具備嫻熟技能、淵博知識,較強工作能力或創新意識者,都應納入“人才”范疇,都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對象。但在實踐中,對“農村人才”的認識、認定方面,目前的觀點并不統一。如:有的認為,農村人才主要是外來人才、研究型人才、農業院校畢業生,等等,沒有將農村社會的人才存量及自學成才者列入人才范疇;有的認為,農業生產技術含量低,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人才資源少,因而沒有將“農村人”列為“人才資源開發”對象。正是由于缺乏對農村人才的統一認識和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高度重視,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對農村人才的學習培養機制、實踐鍛煉機制不健全;對農民的教育培養內容單一,方式和手段落后,經費缺乏保障;農村人才選拔、任用、評價機制不健全,過于強調學歷和職稱,忽視能力和業績,市場競爭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等等。
(二)農村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嚴重
我國農村人才短缺,反映在多個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的調查數據,我國農村勞動力約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60%。其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15%左右,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從農技推廣人員占農業人口的比例來看,我國每1萬農村人口中,只有1名農技推廣人員,而同期美國每100名農業人口中,就有1名農技推廣者;從受教育情況來看,與城市勞動力平均受10年左右的教育年限相比,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低(一般為7年左右)。農村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6%左右),大、中專及以上學歷者比例偏低(不足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此外,年齡老化、高級技術人才匱乏,也是我國農村人才短缺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從農村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來看,人才流失已經成為眾人矚目的現象:農民父母大多希望子女能“跳農門”,而不愿意看到子女留在家鄉務農;國家培養的農業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很少有自覺、自愿到農村艱苦地區工作的;高校培養的農業人才,很多“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而是選擇外出就業、轉行就業,導致農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加劇了農村人才短缺問題。
(三)勞動力閑置嚴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隱性失業”是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由于人多地少,閑置勞動力被投入到農村社會,在極其有限的土地上以傳統的方式從事著農業生產,農村經濟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循環狀態,得不到改善。由于經濟狀況不佳,大部分農民在沒有得到良好教育和技能培養之前,被過早地投入到農業勞動之中,難以成就為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地以“隱性失業”形式存在的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為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村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大,但農業生產技術骨干、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村經濟組織人才、農村公共衛生人才、農村市場營銷人才等專業技術人才卻奇缺,農村人才供需矛盾異常突出。
(四)農村教育投入不足,人才評價機制不合理
從農村教育投入來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世界教育報告”的統計數據,中國公共教育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僅為3%左右,不僅低于世界平均4%的水平,更遠低于發達國家6%的水平,加上教育經費的挪用和低效使用,教育投入(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基礎教育設施長期得不到修繕,農村教師待遇得不到改善,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已經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健全、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能夠發揮有效的激勵功能。
二、影響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因素分析
(一)農村人口環境因素的影響
農村人口環境因素,是導致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多,人才資源短缺的首要因素:首先,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人口增長率不高,但人口增長總量不少,且總體素質偏低;其次,從農村從業大軍來看,盡管勞動力數量多,但科技素質差,掌握嫻熟實用技術的不多,獲得專業技術職稱或崗位證書的更是寥寥無幾;再次,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而具有一定素質的人才,則傾向于進入其他部門、行業工作。
(二)經濟結構和制度安排因素的影響
經濟結構和制度安排,是影響我國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從經濟結構來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了市場體系的發育:農民從事著最艱辛的勞動,拿著最低的收入,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環境較差,農民子女也接受著最差的教育,很多農民希望子女能“跳農門”,只要有條件、有能力,他們自己也會選擇流向城市,流向非農產業。從制度安排來看,建立于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使歧視農民的狀況得不到徹底改變;自上而下的垂直型官僚管理制度,造成信息傳遞過程因中間環節過多而失真,基層官員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自收自支和財政包干制度,致使龐大的鄉鎮機構不得不采取非法剝奪農民利益的手段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這些不利的制度安排,破壞了農村人才培育的市場環境,影響了農村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教育結構和教育投入因素的影響
從農村教育結構來看,與農民“跳農門”愿望相對應,農村教育辦成了單純的升學教育,相關的教材、教學內容及課程教學目標,也多以“升學”為最終目的,農村職業教育脫離了“職業技能培養”的本質目標,成了追求升學率的基礎教育,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從教育經費投入來看,我國農村教育主要是基礎教育,盡管其總規模是城市基礎教育的兩倍左右,但得到的公共財政撥款卻不足城市基礎教育投入的一半。盡管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降低了農民的教育負擔,但因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差、農村教師待遇低、教學質量差,農村孩子失學嚴重。在農村孩子基礎教育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更加步履艱難。
(四)人才素質和勞動力市場因素的影響
農村人才素質低,勞動力市場不成熟,是影響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素質方面,受教育條件、教育觀念、經費投入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勞動者科學素養差,經營管理經驗不足,技術操作能力不強,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勞動力市場來看,受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政府有關社會保障制度、職業培訓制度、勞動力市場法律法規等,大多圍繞城市勞動力市場而制定。
三、加強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基礎人才與培養創業人才并重
人才資源的培養,要在受過良好基礎教育的人群中進行,才能取得理想效果。21世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關鍵是文化素質的競爭。提高中國人口素質,首先要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而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同時,“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基礎,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業人才的支持。培養創業型人才,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創新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創業人才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形成有利于培育創業人才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二)培養鄉土人才與引進外來人才并重
農村鄉土人才,是農村中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為農村經濟社會、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者,是生長在農村土地,在長期農業生產和勞動實踐中培養、成長、鍛煉出來的,扎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為鄉土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依靠鄉情、親情和政策留住人才,穩定人才。同時,必須重視引進外來人才:首先,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的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城市科教文衛等各類專業人才到農村就業;鼓勵各類人才通過技術入股、資金入股、成果轉讓、貿易合作等途徑,到農村創業;組織科技下鄉、扶貧計劃行動、農業專家服務等各種活動,到農村服務;鼓勵離退休專業人才下鄉,提供咨詢服務或技術指導,到農村發揮余熱。其次,要注重選聘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這是解決農村人才短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兩全之策。
(三)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機制
開發利用農村人才資源,必須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機制,促進農村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首先,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從戶籍管理、升學與就業、保險保障等制度上,減少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其次,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解決農村人才的就業與再就業問題,為城鄉人才提供公平競爭、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就業機會;再次,要科學量化人才資源價值,構建結合“人力資源投入成本”和“經濟貢獻大小”的勞動力市場定價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充分激發人才的勞動積極性;最后,要建立健全農村人才資源信息數據庫,將農村人才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專業特長、培訓情況、求職意向等情況登記造冊,并輸入網絡系統,實現信息公開與資源開享,促進農村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
(四)改革農業高校、中專、職校的教學模式
具體來講,主要是結合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區域特色,設置農業高校及專業;改革農業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探索建立“定向招生、委托培養、定向分配、服務基層”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農村基層人才培養辦法,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力求農村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提高農村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立“專業動態調整、學制彈性,培養能力、突出應用”的人才培養制度,在更好地適應學生不同需求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強化地方農業院校的服務功能,將地方農業院校辦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促進地方農業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耿相魁.新農村建設視野的農村人才資源開發[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
[2]齊素亂.農村人才困境及其出路探討[J].湖南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3]周春霞.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與新時期農村社區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