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高的城樓下面,前來侵犯的敵軍虎視眈眈,急欲破城而入。敵軍主將一聲令下,兩排士兵扛起撞木,拼盡全力撞向城門;更有身手矯健的士兵搭起云梯,向城墻上方爬去。守城的將領臨危不懼,寶劍一揮,全副武裝的弓箭手立刻彎弓搭箭,霎時間,密集如蝗的箭烏云般朝敵人壓了過去。攻城敵軍頓時人仰馬翻……
同學們,上面的這個場景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呢?這是影視劇中經常能見到的古代戰爭場面。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就是其中幫助守城將士御敵的有力武器——弓箭。
關于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種獨特的說法,即“弓生于彈”,“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得形同大寫英文字母B,就像一張弓。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曾廣為流行。也許,古人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后經過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于射箭,于是產生了弓箭。
還有一種傳說,認為弓箭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他曾擔任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職“弓正”。據傳,正因為揮發明了弓箭,黃帝的軍事力量更加強大;黃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
其實,說到弓箭的起源,在上古時期的傳說中就有它的“蹤跡”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肯定都聽過吧,后羿射日用的正是弓箭。
如果說,任何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么,弓箭可以說是在火器誕生之前,人手最“遠”的一次延長。弓箭兼具隱蔽攻擊和遠程攻擊的雙重性能,在冷兵器時代里,它是最可怕的一種致命性武器。在一般軍隊的編制中,弓箭手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普通的弓箭也有著明顯的缺陷:不具備連續攻擊性。每射完一支箭,都需要再換一支,必然要花一段時間來準備,這就使得弓箭在戰爭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但是后來,聰明絕頂的古人針對這一弱勢作出了改進,發明了一種可連續性射擊的新型“弓箭”——弓弩。
弓弩的弩匣里一次可放入多支箭,通過扣動操縱桿,達到連續發射的效果,這樣一來在戰場上就能大大提高射擊的效率了。如果有一千人一起拿著弓弩齊射,短短一分鐘內就能射出幾萬支箭,其殺傷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終結,弓箭失去了它原本的優勢,漸漸淡出了軍事歷史的舞臺。除了各種影視作品,如今我們還可以在一項很吸引人的體育運動——射箭中看到弓箭的身影。如果有機會,同學們不妨親身“上陣”,搭箭、瞄準、開射,“嗖——”體驗命中箭靶紅心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