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破格提拔年輕干部不時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焦點,也頻頻出現以質疑聲浪為主要特征的“圍觀現象”,甚至形成以挑剔之心和泄憤性情緒表達為主要特征的“偏激共振”。(據2012年第3期《黨的生活》)
當前,人們對年輕干部的提拔使用確實存在“圍觀”。有的往往把其與“官二代”、“富二代”掛起鉤來,總認為其有“后臺”、有“關系”、有“背景”。有的總是習慣性猜疑這些破格提拔的背后,是否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行“唯親”、“關照”之實,是否被破格提拔者在“拼爹”。
社會上之所以這些“圍觀現象”和“背景猜想”,說到底還是針對選人用人公信度的非議與微詞。有的地方在一些“潛規則”的影響下,用人比資歷、提拔熬年頭,任用干部不看功勞看苦勞,不論能力論資歷,以個人好惡、恩怨、利害為選人用人標準,存在著“在熟面孔中找人、在感情圈子里取人、在關系網中選人”的現象。一旦出現年輕干部的破格使用,便認為有“貓膩”,搞“暗箱操作”,認為這些年輕干部在“背景”的蔭庇下,才打破常規走上領導崗位的。
如果都是這樣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話,那么優秀干部就難于脫穎而出,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就難于實現。鄧小平同志曾說,“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的觀念”,“特別優秀的,要給他們搭個比較輕便的梯子,使他們越級上來”。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就是要進一步打破選人用人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等陳舊觀念,注意抓住年輕干部“最佳使用期”,在他們的黃金時間及時推上重要崗位。對特別優秀的年輕干部,敢于打破常規,創造條件小步快跑,縮短成長周期。
事實上,組織上提拔任用干部,主要看德才、看本質、看主流、看潛力,看工作需要,有一套嚴格的標準、程序和紀律。對優秀的年輕干部,要破除在新形勢下仍然用老眼光看人、用舊尺子量人和對年輕干部求全責備、嫉賢妒能等“潛規則”。古人云:“駿馬能歷險,耕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只有根據其個人所長,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才能官適其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對待年輕干部不吹毛求疵、不一味苛求,而要揚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善于發現年輕干部身上的“閃光點”,讓其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擔當重任。
猜想止于透明,圍觀止于公平。在選拔使用年輕干部的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實行“陽光操作”。為此,要拓寬群眾的知情領域,拓寬群眾對干部工作的知情范圍,變“幕后公正”為“臺前公開”,跳出“由少數人選人”和“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圈子,讓群眾事前先準備、事中有選擇、事后知結果,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從源頭上健全機制,從運行上完善程序,從結果上強化責任,使干部任用的隱性權力顯性化、顯性權力規范化,增強選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提高選人準確度和群眾滿意度。
(來源于:人民網,作者: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