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紅廣角》雜志的交往,猶如一對摯友,經歷了相識、相知、相交的過程。
初識《紅廣角》
2004年初夏,我在研讀《阮嘯仙文集》時,被阮嘯仙的一封家信所感動。
此信是阮嘯仙1931年底在上海寫給家鄉親友的一封求援家書,從一個側面真實地表現了阮嘯仙在窮困潦倒、貧病交加和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的白色恐怖之下,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黨忠貞不渝的高尚情操。
讀完此信,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懷著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無限崇敬,我連夜起草了一篇題為《信念——阮嘯仙上海尋黨記》的紀實性文稿,第二天打印后分送幾個文友指教,他們一致表示該文題材好,應盡快寄“大刊物”發表。
我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黨史紀實性文稿寫作,已先后在《新華文摘》、《炎黃春秋》、《名人傳記》等全國和省級十余家刊物發表過作品,但自己工作所在地的省級刊物尚未發表過,未免有點遺憾。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我從廣東省級眾多刊物里選中了《廣東黨史》(《紅廣角》前身),鄭重地把稿件投出去了。
意想不到的是,不到兩個月,《廣東黨史》編輯部給我寄來了兩本雜志,我的那篇文章就刊登在該刊第4期。翻開帶著油墨濃香的雜志,看著經過編輯精心編排的文稿,心頭油然萌發出一種莫名的感動與欣慰。
2008年5月,我另一篇新作《阮嘯仙在中共黨史上的“三個最”》脫稿。考慮該稿文體既非紀實性,又非論證性,若投《廣東黨史》雜志,擔心體裁不合適。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我先給編輯部試打了一個電話。
接電話的是編輯部的陳永紅編輯。當了解了我的顧慮后,她爽快地答復我,建議我先將稿子給她看完再討論,并囑咐我可通過電子郵箱盡快把稿子傳到編輯部,她會第一時間給我回復。
通完電話,我打消了顧慮,并按照陳編輯的意見將稿子傳給了她。
大約過了一個多禮拜,我再次打電話到編輯部,接電話的還是陳編輯。她在電話中告知我,稿子不錯,本來安排在第3期刊用,由于稿子太多,只好安排在第4期,希望我理解,并建議我多投稿。
這是我兩次給《廣東黨史》投稿的真實經歷。雖然此事已過去好些年,但現在想起還是感動不已。《廣東黨史》是廣東黨史類的權威刊物,也是全國社科類優秀期刊。作為一本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的雜志,特別是在編輯人員少的情況下,能這樣不厭其煩、善待作者的工作態度和不以人用稿的辦刊作風,確實難能可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議《紅廣角》
2010年初夏的一天,《廣東黨史》雜志主編王國梁、副主編游慧冰、責任編輯陳雷剛一行組成專訪組,專程從廣州來到風景秀麗的河源市,追尋探訪人民審計制度的奠基人——阮嘯仙的革命足跡和業績。作為專訪組的特約成員,我有幸與未曾謀面的編輯部老師們一起探討交流黨史文稿寫作方面的相關議題。
王主編告訴我,從當年第7期開始,《廣東黨史》刊名正式改用《紅廣角》,并簡要解釋了該刊名的涵義。我聽后當即表示此名改得好,“紅”可定位為研究、宣傳黨的光輝歷史的紅色讀物;“廣角”也可以作為“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的辦刊宗旨的具體體現,刊名貼切,內涵豐富,真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慨。
談到黨史紀實作品寫作,王主編認為,要把黨史文章寫真、寫活;要有靈敏的觸角,突出紅色經典故事的新意;寫黨史紀實類文章,要做到材料新、手法活,可讀性強,令人回味無窮……
王主編的高論,我頗有同感。真、活、新、強,寥寥數語,道出了紀實作品創作的精髓!本以為他是一個“老學究”,想不到他竟是一個思想開放、富有創新、觸角靈敏、才華橫溢的主編。后來經過了解,得悉他是一個傳記文學高產作家,已出版專著200多萬字,并獲“首屆中國山花獎” 等30多項獎項,令我肅然起敬。
同行的游慧冰副主編與我“同庚”,陳雷剛編輯又與我是校友。大家雖初次見面,卻象久別老友一般,討論熱烈,談興特濃。特別是關于黨史紀實作品創作方面的探討交流,更使我眼界大開,真是受益匪淺。
2011年6月,《紅廣角》雜志社在增城市舉辦重點作者座談會,我有幸應邀參加了此活動,并見到了陳永紅、張麗紅等一些未曾謀過面的編輯老師們。會上,我從作者的角度,就《紅廣角》雜志要及時向作者通報稿件處理結果情況等方面問題,直率提出了個人建議。省委黨史研究室領導及雜志編輯部高度重視,當即表示采納。這種尊重作者、開門辦刊的理念令人欽佩。我相信,有這樣一支優秀的辦刊團隊,肯定能辦出一流期刊!
祝愿《紅廣角》
《紅廣角》(《廣東黨史》雜志)創刊即將32周年,辦刊也即將滿200期。從總體來看,我個人感覺該刊定位準確、風格大氣,欄目設置合理、編排得體,作品內容耐看、文風樸實,是一本雅俗共賞、獨具南國特色的黨史資政社科類讀物,已成為我的“良師益友”。
在這喜慶日子里,作為一個忠實的讀者和真誠的作者,不揣冒昧,在此提幾點建議:一是實行每月雙刊制,即上半月紀實版、下半月理論版,改變目前單月紀實版雙月理論版的出刊方式。二是在辦好現有欄目基礎上,在紀實版可適量連載重大歷史題材的長篇或中篇文稿。三是大幅提高作品稿酬。“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目前的稿酬標準與廣東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稱。可參照省內《家庭》或省外如河南《黨史博覽》等稿酬標準。四是每年舉辦一次“好稿獎”,重獎好稿作者,吸引好稿件。五是每年舉行一次重點作者筆會,確保刊物質量。六是高度重視刊物版式的設計。
總之,作為老讀者,真誠祝愿《紅廣角》越辦越紅火;作為新朋友,我愿與《紅廣角》有約:多寫好稿,多投好稿,多出好稿!
(作者系原河源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