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雖為教學之微觀,切切不可小視也。一次傾心交談后,孩子的煩惱去了,沮喪消失了,笑意顯現(xiàn)了,于是頓然有了一身的輕松。這就是談心的直接效用。還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感君區(qū)區(qū)言,慰我冰炭心”,出乎君口,契吾深心,因而至誠至性的交流,就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西藥術,而是發(fā)蒙起昧療心育靈的中醫(yī)古道了。談心對于班主任亦或課任老師,其微妙之妙可能正在這里。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關懷備至是出發(fā)點,是前提;深思熟慮,要作通盤考慮,而忌在輕舉妄動,粗心大意;所謂小心翼翼,就不能不認真而虔敬。因而談心就不能板著面孔,更不能動輒訓斥。談心是誠心下的生動的氣韻,關切里的親切的震響,是詼諧,是激蕩,是一個個溫情傳遞的過程。
談心首先勿有利、俗之念。教師不應該戴有色眼鏡,不以成績的好壞來衡量,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肯定每一個個人。教師要溫暖學生的心懷,培育他們的胸志。知道烏申斯基怎么說嗎?他說:“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健康信托給醫(yī)學家,那么我們就要把我們的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給教育者,把子女的靈魂,同時也把我們祖國的未來信托給他們。”他又說:“當我們信托教育以兒童純潔的和易感的心靈,信托它去在這些心靈中刻劃最初的、因此是最深刻的輪廓時,我們完全有理由去問教育者將在他的活動中追求什么目的,并且要求對這個問題有明確而斷然的答復。”
談心要多鼓勵,多感發(fā)。可以少一分威嚴,多一分關心,多給學生以信心與耐挫,讓他們多懂一些書本與現(xiàn)實之道。“你很有潛力”“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話要經(jīng)常掛在嘴上。要和藹可親、溫柔善良,不管課上、課下都要努力做他們的朋友,要與他們閑話家常,要隨時體察他們內心的想法、心靈的波動,要做《后漢書》所夸贊的漢中郡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溫和憐惜而又敦厚仁愛,撫養(yǎng)并最終感化了非她所出的四個孩子。
談心少不了幽默。幽默是對人性缺憾的深察后所涂抹的潤滑,是建立在達觀智趣之上的慈憐。幽默在教師是深刻的,但并不反諷,因為教育的幽默是寬容的。有這樣一個被反復敘述了無數(shù)遍的故事:一個老師有一套精美的茶具,搬家時被一個孩子一不小心摔碎了一只。孩子很害怕,而老師卻莞爾一笑:“真不錯,又多了一只碟子。”這輕松的幽默化解了恐懼,更為重要的是,它化解了孩子源自他處的心靈裂痕與傷痛。而老師這樣做,方能讓孩子更懂得理解一個心靈并呵護一個心靈。
談心要傾聽對方。要給孩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機會,交流中可讓他們對問題各抒己見而不懼招致反對。要給他們一個個獨立的思考空間,自由發(fā)揮,暢所欲言。要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由怯懦而膽大,這樣,感覺會真實,遇事會冷靜,也一定能直面現(xiàn)實,不會逃避。我在《〈圍爐夜話〉絮語》里說:“不論你居家,還是途中客棧,也不論你身置何位,所操何業(yè),不妨與二三知己,圍爐而坐,真誠袒露,聞心見性,溫胸暖懷,使人生不斷充實豐沛,使前程時時放射出智慧的光芒……總之,坦然之必要,從容之必要,不嫌貧,亦不愛富。如果你我心中皆有這樣的心性準則,知可為與不可為,知豐歉盈虛之變數(shù),恭迎敬送,處亂不驚,那么,這樣的人生也差可完美矣。”談心可以促膝、也可以筆談,還應當有開闊的眼界、豐富的修辭,談心不必正襟危坐、金剛怒目,也不妨在散步中,到花園里,音樂伴奏下……
當然,誠如母愛,并不都是月光如水,但是,正如我的朋友度度老師所說的,只要“常懷一顆歉愧與反思的心,來陪著孩子一同長大”,不也是很好的嗎?因為,“孩子,點點滴滴和你在一起”。而一個個“今天我沒有生氣”,肯定會是一縷縷“詩情”,點開一個個“詩的春天”。而我相信,驀然回首,我們會感動于那一個個活潑的靈魂重新拾起曾經(jīng)丟失的金子。生活與生命的感覺其實也是如斯之美好啊。
談心不是出自教師的恩賜,而是由于教育真實的需要。有一個孩子一直是我關注的對象,他性情比較孤僻,但很喜歡班主任老師,過一段時間就想“談談”,如果不理睬,那他就要想法讓你去“找”他,有一回竟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要引起你的注意!”談心可能要反復多次,不要以為事情很簡單,不要認為簡單交流就可以解決實質性的問題,那些以為通過一次談話就能使孩子的思想有很大轉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談心在于細節(jié)的表現(xiàn),正是通過細節(jié)而表現(xiàn)細膩的人際關系。正是一個個溫善的教師的心靈軟語,把教育的審美感受力提高到了讓人驚訝的地步。正是談心,讓彼此觸摸到了各自心底深處的不為自己覺察和理解的隱衷。因而對教師來說,談心也在認識其自身。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我們對教育里的真實才有了更具體而深入的體察。
談心不僅要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談心雖小,還要以小寓大。談心要有理性和良知。談心應突破時空的限制,把視角延伸到事實與真相的背后,教會學生用有長遠識見的眼光去探索事物最本質的靈魂。同時還應當從良善品德與至性倫理出發(fā),著眼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意志品質的錘煉,精神境界的提升,引導他們向著善、真與美,爛漫、理想與崇高不斷地追求……
談心要從古代哲學里汲取“生生不息”的營養(yǎng),是疏導而非阻塞,是啟悟而非強迫。當然,談心要適合個性風格與方式。要毫不隱蔽地融入自己的個性,給孩子一番獨特的感受。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在抑揚頓挫、明朗動聽的音色里,讓學生有一種崗巒起伏的快慰感,并在最能體現(xiàn)氣勢與情感的偶對、排比與層遞中讓學生的心弦得到激蕩。而數(shù)學教師,可以在曲線之美的韻律中,在“因為”與“所以”、數(shù)與形、具象與抽象之間,以有規(guī)律的暗示與啟發(fā)中時時讓學生的預期得到滿足……
子曰:“修辭立其誠。”談心要含真葆慧,親切而坦誠;要不欺瞞,不做作,不裝腔作勢,不盛氣凌人。萊蒙托夫說:“有些人的外貌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你的眼睛能夠從他不端的五官上窺見一顆飽經(jīng)滄桑的崇高的心靈時,你就會喜歡他們了。”老師不強調儀容之美,但談心致誠,要有堅定的信仰與人生的追求,要使整個身心都流溢著智慧與道德的靈光。當然,智慧與道德合一的修煉,不能一蹴而就,所謂談心,也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信水滴石穿而繩鋸木斷。要“用心靈贏得心靈”,“用火把點燃火把”,去感化、去照亮那一個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
(作者單位:安徽銅陵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