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葛老師:
您好!
轉眼間和您一起搭班工作已經半年了,在這短暫而又難忘的6個月里,作為您的副手、初一(1)班的副班主任,我既體會到了教育教學工作的瑣碎艱辛,也感受到了孩子們純真心靈的珍貴。可以說,收獲太豐富了!我今天寫這封信,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就是希望您能比較具體地給我指導指導,如何構建一個溫馨、團結、有家一般感覺的團隊?因為,在這段時間里,我發現我們初一(1)班,就像一棵小小的白楊,在您的春風和雨露中,逐漸成長,孩子們陽光、活潑、聰明而睿智,卻又不太犀利,不過分張揚……實在是有您的氣質和風骨在。我特好奇,您到底有什么妙招和法寶呢?
敬請師傅賜教!
并祝安好。
小竇上
2012年3月4日
小竇老師:
你好。接到你的信,我很詫異,因為現在年輕人寫信的比較少了,同時也很開心,為你的勤學好問、專于思考的精神。
關于你的問題,很嚴肅很深刻,因為它切入到當前教育的實質與核心。我很欣喜地看到了你擁有做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的潛質。我不是什么專家,我們能有師徒情份也只是因為我比你年長、入行比較早吧。現在,我就你的問題聊一聊我個人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如果能對你有一些幫助,這將是令我十分開心的事情。
為了直接表達出我的想法,我想和你說說“教育情懷”。這個詞我不記得首創者是誰或者本就沒有首創者,但只要看過它一次,就會讓人過目難忘!
昨天葛文山校長在我們初中分部會議上也很鄭重地提到這個詞匯,以我自己的學識水平,很難給這四個字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我一直以擁有真正的“教育情懷”為目標來激勵自己鼓舞自己。以我的理解,“情”是指崇高的感情,“懷”是指廣闊的胸懷,“教育的情懷”則應該是一種激情,一種熱愛,一種對教育的執著和投入。
教育情懷的第一核心特質,應該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成長,關注人的未來,并且深深懂得人的重要,以及人在這個地球上的不可替代性。用我們的行話來說,就是“眼睛里和心里都要有人”。此即“懷”字內涵的體現。
我想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但要有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精準評價,還要能多一點分數以外的親和力,多一點對學生的信任尊重,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不僅僅在我們眼睛里,更在我們每個老師的心靈里,無論他是分數高的還是考分低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需要理解關心的,都是值得尊重學習的。反觀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對于強調智慧訓練和思考習慣的養成是存在著明顯不足的。如果我們幾年一個循環下來,很少涉足學生情感世界,幾乎不做進入學生靈魂的嘗試;又如果我們只是習慣在課堂上爭分奪秒地講解自己專業課的知識,課余也不愿意和學生做更多的交流——只要你把我的科目考出好分數,我絕對“打完收工”,那么,我們作為學校教育所承擔的這部分教育職責,可說是不完美的,是有遺憾的。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長久地保存在心里面的。我們應該把目光多關注到“靈魂滲透、道德構建”這一隱性的教育領域。
教育有兩個偉大的目標,一是讓人頭腦聰慧,一是使人精神高尚。有用的知識使人變得聰慧,而偉大無私的愛才能使人變得高尚。愛心是一個高尚公民的核心品格。“教育情懷”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情”,這個“情”字既指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癡情”,更高層次的涵義還有“用情溫暖情,用愛喚醒愛,用愛高尚愛”。
孩子天性中本充滿了愛的種子!為什么有些孩子越長大越沒有了愛,甚至泯滅了愛走向了愛的反面比如自私仇恨殘暴?我想這個和我們校園教育中真正的愛的缺失不無關系。我曾在王開東老師的博客里看過他的一篇文章,寫我們學校的門衛老王。開東的“教育情懷”在這篇關注普通人物甚至是“小人物”的文字里,得到了最高級別的體現和詮釋。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本然。開東老師最讓人感動的品德是友善、真誠,再加上智慧的土壤,所以更有一番別樣的光彩。
在一次聽課活動結束后,我和小學部的張敏亞主管聊天,聊到開東和他的文字,張老師說:“我就相信,我最相信王老師說的……”她言語當中的熱切、懇切甚至是急切,讓我感動良久。對于這句話,我看到的是:一個美好的心靈和另一個美好的心靈之間,彼此吸引、靠近的過程!
還有在一個午后,我沿著學校東面的走廊去辦公室,突然聽見西南角有一片學生的嘰嘰喳喳聲,一個男老師,彎著腰,拿著相機,用他特有的大嗓門兒吆喝著:“準備好了啊!往這兒看了啊!都笑一個啊!一、二、三!茄子!”我想彼時彼刻,這位老師和他的一班學生,他們心中的快樂一定和溫暖的陽光一樣,充滿了恒久的溫度。
于是,這些珍貴的畫面,在教育我的同時也長久地留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我想,一個真正懂得了愛的教師,才有機會擁有真正的“教育情懷”,他帶的班級,他所教育過的學生,方可能成長為一個培育愛、傳播愛、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幸福的人。這樣的人,才和我們所期待的真正的“優質人才”接近。
小竇,和你說了這么多關于“教育情懷”的話,我的本意是想告訴你,教育這個工程,需要鋪底子,底子比“面子”重要得多!而這個重要的底子,無它,只能是我們每位教師的“教育情懷”。
對于班主任工作,教育情懷所體現的意義就更加重大!雖然我認為設置“班主任”這個角色在今天看來它所折射出來的害處越來越多。昨天下午葛校長也說過“教育學生不應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每個教師都應該承擔起育人的責任”,我認為極是!
我先舉幾個班級中出現過的例子:在學生集體閱讀的時候,有個別學生嘴巴不動,你看到了之后心里的反應是怎樣的?多是心中憤懣,難以控制吧?其實就像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口味一樣,如果這個孩子更喜歡默讀呢?他雖然嘴巴沒動但依然在認真地閱讀,只不過沒按照你布置的方式沒聽從你的指令去學習罷了。這樣一想,你是否能釋懷了呢?
我以為,教育情懷的底色之一是“寬容”。
有次在食堂吃飯,幾個老師邊吃邊聊天,話題自然離不開自己的學生。一個老師用極度氣憤極度忍無可忍的口氣說:“某某男生,這個癡貨,成績差得一塌糊涂!竟然也會因為失戀痛哭流涕!”我默默地吃著飯,真想告訴他:如果這個男孩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還會這樣說嗎?誰沒有青春年少情動懵懂過呢?難道一個分數不高的男生就沒有愛的權利了嗎?是誰在以權利者高高在上的姿態去侮辱一個少年純真的情感世界?
教育情懷的底色之二是“平等”。
常常在自修課上看到我們班主任委派的小班干,來回巡視,神情嚴峻,遇到個別不守紀律的,厲聲呵斥道:“安靜!不許說話!”做眼睛保健操時,不僅站著監督,還要走到某個被懷疑的學生的身邊,下腰,仰望,看看這個學生的眼睛是否真正閉上……
由于特定的國情,中國社會的諸多角落都只有與至高無上的權力捆綁在一起才有可能生存和發展,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傳承下來的精華之一就是向絕對權力的膜拜和匍匐!我們似乎天生就對權力有莫名的恐懼。關照今日中國,我們在什么時候缺失了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自尊的核心價值觀呢?
學生具有良好的品性,社會的良心堡壘就更加堅固。當我們的校園從小學開始就充斥了權力的感官享受,侵蝕了上下級別的高低,人為地分化了三六九等,我們的國家也許可以漸漸強大,但試問,能真正地偉大起來嗎?
教育情懷的底色之三我想是“民主和自由”!
小竇老師,還記得我們班級后墻上張貼的“我們的權利”嗎?讓我們一起在心中默讀一遍:
1. 我們的過錯會被原諒
2. 在教室里有安全和快樂感
3. 我們不會被惡意地嘲笑和辱罵
4. 我們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被尊重
5. 任何時刻我們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由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當我教六年級的時候,我12歲,當我教一年級的時候,我6歲。
朱自清曾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愛是教育情懷的魂魄。
最后,我想用《圣經》上的一句話作為結束:有形的東西是短暫的,無形的東西才能流芳。
祝健康、快樂!
葛老師
2012年3月10日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