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回農村老家一趟,出于職業習慣,問了一下村里孩子們的讀書情況。我堂叔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每年都要考幾個大中專生,而這兩年才出了3個大學生,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我聽后不由心里一驚。按理說,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如今農村學生學雜費全免了,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高中生也實行了困難補助,上大學的人應該越來越多。可實際情況卻沒朝著人們預想的方向發展,農村大學生數量不增反降,這是為什么呢?
“很多娃大學畢業后沒有找到好工作,1000多元的工資也得干,要先養活自己。他們能給父母多少錢,給家里帶來多大的體面?”堂叔的一番話在農村頗具代表性。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題凸顯,對農村大學生來說,四年的大學生活,高昂的投入成本,微薄的經濟收入,導致農村地區“讀書無用論”再次抬頭。
不過,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新增大學生越來越少,師資力量差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因為老師水平不高,應試方面,農村學生在英語、語文以及計算機、音樂、美術科目上與城市學生差距很大。”某中學校長說,在目前的教育狀況下,當地教師一般按照“縣城→城市→省城”的人才游走鏈移動,優秀教師大多選擇調往城市,其次是選擇資興、永興(我省經濟發展較好地方)這樣的縣城,安心在農村中小學任教的優秀教師鳳毛麟角。
師資力量薄弱是農村學校的一大難題。某校長說:“我校地處107國道旁邊,交通比較方便,目前教師隊伍老化嚴重,現有51名教師中就有23人超過了50歲,不少是民師轉公辦的,一些老教師連普通話都講不好,就不用說教英語和電腦了。更讓人擔心的是農村優秀教師本來就少,還經常被城區學校‘挖墻腳’,農村學校成了新教師的培訓基地。好老師走了,學校自然就留不住優秀學生。”他說:“大多數農村孩子受經濟條件限制,只能留在本地就讀,轉走的都是一些家庭比較富裕和成績良好的學生。目前,從表面上看學生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比原來相對要輕一些。但不少老師卻有一種尷尬心理:以前每年都能聽到自己的學生考上大學的喜訊,心里有種成就感;現在學生人數少,上大學的更少,這樣的好消息自然少了,其工作績效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認可。”
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定、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直接影響到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造成一些孩子無法跨入大學的門檻。某市二中語文教師說:“如今農村學生考重點大學比以前更難。以往的高考試題比較刻板,農村學生只要肯吃苦,下功夫搞題海戰術,確實有機會考贏城市學生。但現在的高考方案強調素質教育,題型越來越靈活,對考生的知識面要求越來越寬,有些考試內容農村學生根本就沒接觸過,如科技、電腦、旅游等知識,而老師的知識面有限,無法為學生講授新知識,這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學生的差距?!?/p>
不少專家呼吁,國家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著力解決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
“俗話說,窮不讀書根難除,富不讀書富不長。社會再怎么變,這句老話還是對的,我們政府、社會得想辦法,讓農村孩子讀好書,走好人生的路。”堂叔的一番話雖然樸實,卻發人深省。
(作者單位:安徽濉溪縣濉溪鎮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