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培訓、聽課評課、課題研討、論文寫作等教研活動中,常見一種不好的傾向和表現(xiàn),那就是術語轟炸現(xiàn)象。譬如我們寒暑假大規(guī)模進行的教師培訓,教育主管機構花錢把專家請來,老師們冒嚴寒或頂酷暑,濟濟一堂,專家講得口干舌燥,卻很少有人買賬,培訓效果一般,講座往往成了一種為培訓而培訓的勞民傷財之舉。
原因何在?很多。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在研究室做高深學問的專家和在一線課堂的教師“不對接”,這兩種人很容易形成兩種陌生化的語言系統(tǒng)。專家一開講就是術語轟炸,不是深入淺出,而是淺入深出。本來高深的理論,難以聽懂;本來淺顯的理論,也聽得迷迷糊糊。難怪有人調侃:“所謂專家,就是把明白的道理講不明白了。”
并非夸大其詞,把明白的道理講糊涂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術語的濫用。對一般教師來講,面對學生,語言系統(tǒng)是淺顯易懂、樸實無華。但專家不同,尤其在他們的論文里,術語成堆且已成習慣。作報告亦然,經術語包裝的語言好似文盲帶近視眼鏡一樣,顯得學問不淺。
這些術語,例如“自學”“預習”“考試”“大綱”等常用詞語,被置換成“自主探究”“精心預設”“形成性檢測”“反饋問卷”“情感認知”“模式模塊”“課程標準”等詞匯。標準、大綱,大綱、標準,走馬燈式地轉換。僅僅“考試”這個為大家熟知的詞匯,就有考查、檢測、測試、評價、問卷等多種代稱或變種,而實質并沒多少改變。新瓶裝舊酒,酒還是那酒,不過是裝酒的瓶子頻頻花樣翻新而已。
這種術語轟炸式教研,其實是教研的一種偽創(chuàng)新表現(xiàn),走的是故作高深的路子,是舊人穿新衣,故人改新名,是一種內容沒創(chuàng)新便搞形式變臉的討巧套路,讓熟知的概念進行大換班,讓簡單的道理和詞匯變得陌生化、晦澀化,試圖通過全新名詞(實則同義)的重新排列而形成一種“看上去是創(chuàng)新”的所謂新體系。這種教研模式必須抵制、遏制。
學院派專家對一線教師的培訓必須找到中間的對接點,在研究室語言和教師日常語言間找到結合點,切實讓培訓變革教師的思想、理念、觀念、方法,而不是讓老師們將熟知的詞匯換成晦澀的術語,否則走的將是一條反向道路。
在沒有找到這種結合點的時候,讓教師身邊那些優(yōu)秀教師現(xiàn)身說法,效果也強過這種“術語換班式”的培訓,正如我們每次聽堅守一線的魏書生、李希貴、李鎮(zhèn)西的演講時收獲頗豐一樣。
當然,如果把教師培訓僅僅看作是一種工作環(huán)節(jié),而并不要求效果,那就另當別論了。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