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倦怠,是受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等因素影響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山區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倦怠表現為:因為學習壓力大,對自己信心不足而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學習方面成就感不強,對升學感到無望轉而厭倦語文;有的產生輟學想法,想遠離學習任務。研究山區學生語文學習倦怠成因,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其高效學習、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山區高中生產生語文學習倦怠的原因有:
其一,高中階段課程增多,知識跨度大,知識難度和能力要求相應提高,而語文科知識點多面廣,成績提高難度大,許多學生原有基礎薄弱,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普遍感到學習負擔重,強度過大,身心過度疲勞。加上考試的失敗,理想與現實巨大的落差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之產生倦怠感。
其二,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缺陷,能力培養不夠。多數教師教學方式的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過渡、講授新課、鞏固小結、布置作業)還是老一套的模式,特別是中心環節——講授新課,大多仍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參與機會不多、能力培養沒落實。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內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學方式生硬,導致學生產生“課內學習與考試無關,聽課沒用”的錯誤觀點,進而產生學習倦怠。
其三,山區高中生中留守學生較多,家長外出打工,對學生的學習缺乏監督,平時對孩子投入時間、精力有限,只通過電話交流,解決問題不多,學生感覺父母僅僅關心自己的成績而非個人多方面的需求,導致產生學習倦怠情緒。部分學生總結當地獲得成功的人士的經驗,錯誤地認為“只要腦子活,沒文化也照樣干出一番事業”“學習好的就是給沒文化的老板打工”,導致缺乏理想,目光短淺,把心思放到了別處,無心向學。
消除山區高中生語文學習倦怠的主要途徑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發揮集體效能的積極作用。
1. 分解語文科知識內容,設置突破點,創造成功體驗
(1)根據“語文知識樹”確定的4部分22項共131個知識點,我們首先對語文科知識進行梳理,明確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識點;其次將語文科未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分解,按高中三年六個學期及教材編排體例合理分配各階段應掌握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分配至各個單元,并明確告知學生某學期某單元應掌握哪些知識點、哪些是重難點,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和無從下手的迷惑心理,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如在高一階段,我們根據粵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材編排體例,結合教學內容,安排的知識點有:學寫記敘文、語法基礎知識、句式基礎知識及句式的轉換、對聯、文言知識等,重點是語法知識,難點是作文。記敘文寫作教學緊扣教材并呈現序列化,設置突破點。如學習小說單元就講授學會編故事和人物的刻畫;學習傳記單元就講授如何利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學習句式就講授如何通過句式的運用使語言出彩等等。
(2)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提出適當的要求,安排難度適當的學習任務,使他們既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又能充分顯示其能力。如學習完對對聯后,讓學生為班級和宿舍設計對聯,要求或體現同學們的精神風貌,或表達美好祝愿,或表現遠大理想,讓學生自己做評委,評出最好的對聯并說明原因,好對聯予以粘貼以示鼓勵。
2. 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平時積累,改善學生學習,創造成功體驗
(1)改變教學模式,注重能力的培養,以成功經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我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探索實施“理論——實踐——能力”螺旋上升式閱讀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首先根據粵教版教材單元編排體例,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的相關要求,結合閱讀學的各種方法,總結出各類文體的閱讀要求和閱讀方法,在講授每單元文本前,明確此類文體的閱讀要求,講授此類文體的閱讀方法。其次,以單元中的基本閱讀文本為范例,在相應的閱讀方法指導中展開文本解讀,要求學生運用閱讀方法,以范例為藍本開展自主閱讀,解決相關的問題,再以學習資料作為檢測。通過理論指導,加上反復實踐,從而形成能力,使課堂學習的內容成為考試摘取優分的利器,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檢測練習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感受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堅定信心,消除倦怠情緒。
(2)轉變學習態度,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改善學習方法,改善學生學習。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樂事,減少倦怠感。如引導學生自覺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認真記好課堂筆記。其次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設立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可能。如在指導學生背誦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每五分鐘乃至每分鐘背誦目標;通過抓名句名篇的背誦默寫,使學生的成績提高,讓學生明白通過小目標的不斷實現最終將獲得大的成功,從而使之找回自信,消除學習倦怠。
3. 引導學生轉變自我評價方式,理性看待成績波動,正確認識自我
首先,我引導學生從單一的“橫向比較”性評價轉變為“縱向橫向交錯式比較”性評價,即不單以所取得的名次為評價標準,而以學生是否取得進步和所取得名次的升降為評價標準;不以分數的升降為評價標準,以知識掌握程度為評價標準。這種評價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有助于增強其學習自我效能。其次,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語文學習的暫時失利:學習失利是自己的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還是非智力因素(自我約束力、意志力、恒心等)造成的,正確分析原因,以避免學生因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而沮喪。此外我還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科課外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顯示才能,利用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得到顯示并獲得較高評價的機會,使他們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語文學習,增強自我效能,消除學習倦怠。
(作者單位:廣東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