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剛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68)
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心墻施工技術
張 剛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68)
著重闡述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澆筑等方面,全面介紹了澆筑式瀝青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措施。
瀝青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措施
烏雪特河發源于托里縣加依爾山東段北坡,是托里縣與額敏縣的界河,屬降雨、融雪混合型補給的河流。水庫壩址位于托里縣境內的烏雪特河出山口處,距離托里縣城40km,壩址處地理坐標為東經 84°00′43.3″,北緯 46°04′35.2″。 烏雪特水庫壩址位于托里縣境內的烏雪特河出山口處,距離托里縣城40km,是一座農牧業灌溉為主的工程,大壩壩型為澆筑式瀝青心墻砂礫石壩,水庫總庫容320×104m3。隨著新疆一批富民興牧工程的開始,由于新疆的砂礫石豐富,瀝青來源近,大部分小水庫都是澆筑式瀝青心墻砂礫石壩,澆筑式瀝青混凝土砂礫石壩中瀝青用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和施工性能,同時瀝青混凝土心墻澆筑的關鍵環節是溫度控制。現在對澆筑式瀝青混凝土施工技術措施:
1.1 瀝青加熱
瀝青的溶化、脫水溫度控制在120±10℃,脫水時間0.5~1.0小時,使水分充分脫出,不再冒泡;瀝青脫水后進入瀝青加熱罐繼續加熱,溫度控制在160±10℃,保持恒溫,但恒溫時間不宜超過6小時。
1.2 骨料加熱
采用烘干筒,各種不同粒徑的骨料計量后進入燃煤式烘干筒,加熱3~5min,溫度宜控制在190±5℃,應根據瀝青混合料要求的出機口溫度控制,但不得超過200℃。
1.3 入料順序
采用先將骨料和填料干拌15~30s后,再加入瀝青一起拌和45~60s,,混合料出機口溫度宜控制在170~175℃,要求拌和均勻,無花白料。拌制好的混合料由攪拌機直接卸入裝載機運輸至現場。
2.1 拌和站原材料檢測,拌和站原材料質量檢測頻次表見表1
2.2 拌和站瀝青混合料控制要點
2.2.1 溫度檢測:拌和站溫度的控制是施工質量控制的重點,主要控制主要從原材料的加熱進行控制,瀝青必須保證溫度在160±10℃之間,粗細骨料必須保證溫度在190±5℃之間,最高不超過200℃,超過200℃有發生瀝青進入攪拌機內發生因骨料過熱超過瀝青閃點引起火災。最終要求瀝青混合料的出機口溫度宜控制在170~175℃。當混合料溫度超過185℃時,作為廢料。

表1 拌和站原材料質量檢驗表
2.2.2 瀝青含量抽提試驗:每層做抽提試驗一次,檢測瀝青含量,配合比允許誤差為±0.5%。
2.2.3 礦料級配試驗:礦料級配每層檢測一次,粗骨料的級配誤差為±2%,細骨料級配誤差為±2%,填料配合比允許誤差為±1%。
2.2.4 馬歇爾穩定度和流值、孔隙率檢測:每層成型試件各項指標檢測一次。
2.2.5 外觀檢測:隨時觀察,要求色澤均勻、稀稠一致,無花白料及其它異常現象。
3.1 混凝土基座結合面處理
瀝青混凝土心墻同周邊建筑物的連接是防滲系統結構的關鍵,其處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大壩的安全。先將混凝土基礎面浮漿、乳皮、粘著物等清除干凈,再進行鑿毛,鑿毛完成后采用高壓風吹干凈,對潮濕部位進行烘干。烘干后人工均勻涂刷兩遍冷底子油(瀝青:汽油=3:7),待冷底子油干涸后涂抹1~2cm厚的瀝青瑪蹄脂(瀝青:礦粉:砂=1:2:2),瑪蹄脂寬度不小于心墻底寬。涂刷冷底子油時必須對止水銅片也涂刷兩遍。
3.2 邊角部位攤鋪與澆筑
澆筑式瀝青混凝土采用人工立模、人工攤鋪,加強質量檢查,人工攤鋪、人工澆筑瀝青混合料表面要求返油良好,不產生縱向裂縫。對于取樣的坑洞采取人工鋪填瀝青混合料,采用直徑小于坑洞直徑的鐵錘按5cm一層進行分層夯實。
3.3 模板
鋼模采用鋼板制作,模板兩側采用角鋼限位卡固定,鋼模安裝前表面粘貼牛皮紙作為脫模隔離層,安裝好的模板平整嚴密,尺寸準確,相鄰鋼模搭接長度不小于5cm,模板定位前進行中心線放樣,定位后的鋼模距心墻中心線的偏差不大于10mm。
3.4 過渡料鋪筑
模板定位檢查合格后方可鋪筑兩側過渡層。用帆布遮蓋心墻表面,防止砂石、雜物落入倉面內。采用裝載機將摻配好的過渡料粗平,人工配合整平,松鋪厚度為心墻鋪設厚度。心墻兩側的過渡料應同時鋪筑,靠近模板部位作業時要特別小心。防止模板移位,距鋼模15~20cm的過渡層,采用人工壓實。
3.5 結合面清理
在澆筑的心墻上繼續鋪筑時,結合面必須清理干凈,灰塵等污染面采用毛刷清除或用鏟除粘污面。瀝青瑪蹄脂不需要加熱。對于潮濕部位先將表水清除,再加熱烘干,對取樣坑洞回填前先將雜物清理干凈,再采取加熱烘干。
3.6 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入倉
瀝青混凝土混合料拌好后采用裝載機入倉,人工配合平倉,澆筑厚度為瀝青混凝土工藝試驗確定的澆筑厚度,入倉溫度控制在170~175℃。瀝青混合料澆筑完成后半小時可以將鋼模拔出,可使瀝青混凝土與過渡帶形成犬牙交錯的斷面,利于兩者的結合,這樣對防止瀝青心墻的塑性變形具有重要意義。
3.7 瀝青混凝土澆筑
先碾壓過渡料再澆筑瀝青混合料,過渡料碾壓采用2臺3t自行式振動碾同時靜壓心墻兩側2遍后再振動碾壓,碾壓時離心墻20~30cm,采用人工夯實。澆筑后的瀝青混合料表面要求返油良好,不產生縱向裂縫。前后兩段交界處采用不大于1:3的斜坡進行接坡,必須保證斜坡密實。
3.8 澆筑溫度
澆筑時最高溫度不超過185℃,最低溫度不低于160℃。最優溫度是工藝試驗確定的170~175。
4.1 瀝青混凝土澆筑質量檢測
4.1.1 澆筑前的檢測
瀝青混凝土每次攤鋪澆筑前,應對心墻軸線放樣,對施工準備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并檢測心墻中心線,與心墻軸線的偏差不超過±5mm。
4.1.2 溫度檢測
混合料澆筑過程中,應對入倉溫度、澆筑時溫度隨時進行檢測。
4.1.3 鉆孔取芯容重及滲透系數檢測
瀝青心墻每升高2~4m,沿壩軸線100~150m布置鉆取芯樣2組,檢測容重、孔隙率及滲透系數。
4.1.4 厚度檢測
每層立模時必須檢查中心線偏差,澆筑后檢查澆筑情況、心墻寬度及層間結合情況。
4.1.5 平整度
隨時檢查澆筑面的凹凸情況。
4.1.6 外觀檢查
瀝青混凝土澆筑時,每一澆筑層均應進行外觀檢查,不得產生裂紋、蜂窩、麻面、空洞及花白料等現象。如發現異常,立即報告質檢站并加以處理。
4.2 現場質量控制要求見表2

表2 現場質量控制要求
5.1 在涂刷冷底子油時施工現場禁止煙火,由于冷底子油采用汽油配置易發生火災。
5.2 施工時注意帆布在澆筑完成后及時從心墻上撤下,再重新覆蓋,防止溫度過低帆布難以與心墻瀝青混凝土分離,重新覆蓋后在有風時段必須壓牢防止大風將帆布刮起,灰塵對心墻產生污染。
5.3 瀝青拌和站在拌制瀝青混凝土前必須進行預熱。
5.4 因故停機超過30min必須將拌和機內的瀝青混合料清理干凈。
5.5 瀝青拌和站的稱量系統必須定期進行動態、靜態校驗,使稱量系統滿足稱量精度±0.5%要求。
5.6 運輸機具必須采取保溫防漏措施,在使用前涂刷防粘劑,防粘劑不能與瀝青混合料產生反應,涂刷防粘劑的量應根據現場實際確定,不能涂刷得過多。
5.7 各種施工機械不得橫跨心墻,在心墻兩側2m范圍內,不得使用10t以上的大型施工機械作業。
5.8 瀝青混凝土心墻宜采用全線保持同一高程施工,以避免橫縫。當無法避免橫縫時,其結合部位做成緩于1:3的斜坡,上、下層橫縫錯開距離必須大于2m。
5.9 瀝青混凝土表面停歇時間較長時,采取覆蓋保護措施。繼續鋪筑時必須將結合面清理干凈,再進行瀝青混合料澆筑。必要時可在層面上均勻噴涂一層冷底子油,待冷底子油瀝青干涸后進行上層瀝青混合料鋪筑。
5.10 瀝青混凝土覆蓋所用帆布必須保證帆布的潔凈,對不能使用的帆布必須進行淘汰。
在通過施工技術措施的實施,保證了工程施工進度,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總結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壩瀝青混凝土施工技術,來繼續完善澆筑式瀝青心墻施工技術。
王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