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坤
(溫州醫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殘疾人體育兼有群眾性體育和競技性體育的特點。群眾性體育以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增強體質,康復健身為目的;競技體育以挖掘殘疾人體能潛力,表現其特殊體育才華,創造優異成績為國爭光為目的。近年來,浙江省開展了三屆全省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兩屆聾人運動會和八屆全省殘疾人運動會等各類喜聞樂見、參與面廣的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全省11個市和各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社區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層層舉辦了殘疾人運動會,全省每年參加全民健身體育活動殘疾人數約有80萬,占殘疾人總數的26.7%。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奧會浙江籍特奧運動員共獲6金;在2008北京殘奧會上,浙江省殘奧運動員取得了7金1銀1銅的優異成績;2010年廣州亞殘會浙江38名運動員共獲金牌18枚,銀牌16枚,銅牌8枚。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浙江從第四屆的22位到第五屆第12位、第六屆第11位、第七屆第12位,第八屆第一位,殘疾人競技體育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為浙江省殘疾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殘疾人體育支持系統和制約因素,提出了浙江省殘疾人體育發展對策。
根據浙江省殘疾人體育發展的實際,運用系統論的相關知識,構建了殘疾人體育的支持系統。該系統由5個子系統構成(圖1):①制度支持,②經濟支持,③社會文化支持,④人力資源支持,⑤特殊教育支持。

圖1 浙江省殘疾人體育支持系統框架圖
1.1 政策法規支持
1.1.1 國家層面。體育政策法規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具有引導和促進作用,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約束性的正式制度,能夠為殘疾人體育事業提供穩定、健康的發展環境。建國以來,為了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1995)、《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0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2002)、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08),這些政策法規結合多個殘疾人事業“五年”計劃,使殘疾人體育事業走上了有法可依軌道。
此外,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社會制度。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制定了許多保證殘疾人享受更多的權利,積極融入社會的政策法規,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摘錄)、《殘疾人就業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 》,為殘疾人平等享受生命健康權、生存權和發展權提供了政策法規支持,同時也為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1.2 浙江省。殘疾人政策法規文件頒發的數量從一個方面反映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權利的實現,制定的省級文件多達72條,各地市根據殘疾人事業發展情況也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浙江省殘疾人保障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其中,《浙江省殘疾人保障條例》是全國首部保障殘疾人權益地方性法規。在1993年到2011年浙江省頒布的關于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文件中,有2份文件是關于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文件,一份是《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意見》,這份文件是在浙江省參加第五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團體總分從第四屆的第22位躍升至12位,并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的背景下提出;另一份是《關于在全省范圍內推薦殘疾人運動員的通知》是為了備戰第六屆全國殘運會和北京申奧成功的背景下提出的,為了使浙江省殘疾人競技體育更上一個臺階,隨后,第六屆全國殘運會浙江代表隊獲得11名的好成績。

圖2 浙江省各年頒布的殘疾人文件情況
圖2表明,1999年到2002年頒布的殘疾人文件達36份,占總數的50%,這一時期浙江省殘疾人競技體育水平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在2000年上海舉辦的第五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從22名向前邁進10步,名列第12,此后的2003年第六屆(11名)、2007年第七屆(12名),浙江代表隊基本保持這個水平;2008-2009年頒布的殘疾人文件14份,占19.4%,這可能是由于“北京奧運效應”影響,到了2011年又出現了高峰,這可能是由于在浙江省舉辦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由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結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促進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展,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展反過來帶動殘疾事業向前發展,它們相輔相成。
1.2 經濟支持
國家和區域經濟環境影響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相互作用的。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了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要適合經濟基礎的性質、水平和要求。殘疾人體育涉及到國家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人權、社會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等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2006-2007)》全國省域經濟競爭力排名出爐,浙江省居第五位,浙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忘經濟與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2009年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用以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包括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 D P的對數)為0.817,屬于高等水平,同時也是多年來中國大陸各省之中人均最好,可見浙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很高,經濟實力的提升可以為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1.3 社會文化支持
在黨的十六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提出后,浙江省切合自身實際提出了“構建和諧浙江,推進科學發展”的目標,不斷實現省經濟更發達、文化更繁榮、政治更親民、法制更完備、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富裕、生態更文明、城鄉更融合,人與人、人與社會、政府與公民、人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4]。浙江省有300多萬殘疾人,殘疾人事業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關注民生、以保障改善民生統領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縮影。為了創造一個有利于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實施了“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開展了“創建扶殘助殘愛心城市”活動、慶祝第五個“全國特奧日”活動、評選“浙江省愛心家庭”活動、“同享陽光 共迎八運”2011年聽障兒童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這些活動使更多的人了解關注關愛殘疾人群體,使更多的殘疾人感受社會大家庭溫暖,使更多的困難殘疾人家庭得到社會幫助,營造了良好的關愛殘疾人的社會文化氛圍。殘疾人體育是殘疾人事業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動員社會、感召社會的特殊功能,與“和諧浙江”建設息息相關,發展浙江省殘疾人體育事業是落實“和諧浙江”建設目標的實際行動。
1.4 殘疾人人力資源支持
1.4.1 殘疾人口資源。殘疾人口是殘疾人體育的載體。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浙江省殘疾人口約為311.8萬人,城鎮殘疾人口為82.95萬人,占26.60%;農村殘疾人口為228.85萬人,占73.40%。省殘疾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18位,浙江省特教學校的學生13010人,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眾多的殘疾人口進行合理的挖掘和開發,能夠成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龐大的殘疾人口為殘疾人體育的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條件,浙江軍團在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名列榜首。
1.4.2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毛澤東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5]”,因此,人力資源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是第一資源。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主要包括殘疾人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醫學分級人員、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殘疾人體育的科研人員、特教學校教師等。參加大型體育賽事的運動員代表本國、本省或本地區的最高水平,目前浙江省具有國際水準的殘疾人運動員有7名,參加了北京殘奧會,具有全國比賽水準的運動員215名,以參加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的運動員為標準,具有省級水準的殘疾人運動員733名,以參加浙江省第七屆殘疾人運動會為標準,這其中下一級包括上一級的運動員。裁判員是執裁健全人體育比賽的裁判員,浙江省各個項目的裁判員隊伍齊全,水平較高,梯隊建設合理,為殘疾人體育比賽提供了很好執裁隊伍;醫學分級人員是對參賽選手的殘疾情況和運動能力進行評價,保證比賽中盡可能公平、公正和安全的競爭,要根據具體參賽項目的要求將殘疾程度戓運動能力差不多的選手盡可能分在一起進行比賽,浙江省高度重視殘疾人體育醫學分級人員的培養,并且納入浙江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浙江省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比較缺乏,浙江省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目標:培養1000名殘疾人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員。全省特教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合理,職稱結構與普通中小學教師相近,其中中青年教師占85%左右,基本形成了一支適應浙江特殊教育發展的師資隊伍。
1.5 特殊教育支持
1.5.1 浙江省特教學校布局合理。學校體育擔負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學校也是培養體育興趣、學習運動技能、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場所。浙江省按照“盲教育以省為主,聾教育以市為主,智障教育以縣為主”的原則,采用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策略,推動全省特殊教育布局建設。全省特殊教育已涵蓋了盲、聾啞、弱智、綜合殘疾等幾大類教育,以及根據弱智兒童智力缺損程度的分類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一定數量的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大量的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的特殊教育格局,并開始向學前和高中段延伸,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目前,浙江已初步構建起了滿足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就學需求的教育體系。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67所,特殊教育職業中專1所,特教學校教職工1837人,三類殘疾學生13010人,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遠高于全國三類殘疾兒童80%的入學率。
1.5.2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投入增加。特校經費按普通校10倍撥付,將特殊教育納入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積極開展扶貧助殘工作,實施殘疾學生免費教育,教育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據統計,全省特殊教育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2001年為4300萬元,2007年達到1.35億元,增加9200萬元;教育費附加2001年投入為469萬元,2007年為2000萬元,增加1531萬元;學校設備購置經費2001年支出292萬元,2007年支出996萬元。2007年,浙江省教育廳、省民政廳和各地投入3000萬元(省福利彩票1000萬元、省教育費附加1000萬元、各地配套1000萬元),專門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經過努力,全省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已得到明顯改善。
唯物辯證法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浙江省殘疾人體育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存在積極因素,又有制約因素。目前,制約浙江省殘疾人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殘疾人基層體育組織建設滯后
殘疾人基層組織是溝通政府、社會與殘疾人之間的聯系,動員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非贏利性機構,殘疾人利益訴求、愿望表達都可以通過殘疾人基層組織實現,但是浙江省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個別縣(市、區)殘聯至今未實現機構獨立、經費單列。部分縣級殘聯人員編制偏少,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職責功能不夠完善。接近50%的縣(市、區)殘聯沒有配備殘疾人干部;不少鄉鎮(街道)殘聯沒有配備專職理事長或殘聯專職委員;部分村(社區)沒有配備殘協專職委員。上級殘聯組織的協管職能未充分發揮。各級殘聯理事長享受同級人民團體負責人待遇尚未落實,殘聯干部培養、選拔和交流的途徑還不夠順暢等。而目前殘疾人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培訓主要是在各級殘聯,而殘聯中缺乏掌握體育和康復知識的殘疾人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員,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各級殘聯組織的基層體育工作和為殘疾人提供體育服務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殘疾人體育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2.2殘疾人體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
浙江省是經濟大省,2010年浙江省G D P全國排名第四,但是在反映一個省、地區或市體育綜合實力的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浙江隊目前為止最好成績是11名,這和浙江省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符,殘疾人口比例和浙江省相當的江蘇省,雖然經濟排名比浙江靠前2位,但是殘疾人體育卻遠遠超過浙江10位(第六、七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江蘇第一、第二,浙江第十一、十二),殘疾人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殘疾人社會體育發展顯著滯后于浙江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其他殘疾人競技體育強省相比浙江省殘疾人體育培養體制不健全,導致殘疾人體育基礎薄弱,尖子隊員少,優秀運動員年齡偏大,年輕選手后繼乏人,參賽項目偏少。
2.3 城鄉發展不平衡
殘疾人口城鄉分布不均衡,大多數殘疾人生活在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殘疾比例較高,殘疾人口較多,因此農村是發展殘疾人體育的主戰場。但是現實中,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上出現倒置,城市多于農村。由表1可知,浙江省城鄉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差距較大,城鎮無障礙設施顯著好于農村。表2表明,城鎮殘疾人體育活動意識比農村殘疾人強。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存在,城鄉之間客觀存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差異,導致城鄉殘疾人體育事業也存在明顯的發展步履差異,主要表現在:政府在農村體育經費的投入、體育人才的培養都存在差異,造成農村體育設施缺乏,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短缺,殘疾人體育信息資源和體育文化資源缺乏。

表1 城鄉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評價情況(%)[2]

表2 殘疾人最希望舉辦的文體娛樂活動情況(%)[2]
2.4 殘疾人體育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特教學校體育教師專業性不突出,管理不到位。
自1996年施行《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以來,浙江省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近10萬名獲得綜合或單項技術等級稱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在基層和廣大群眾身邊。但是,在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體系中,從教材到技能都很少涉及到殘疾人特殊需求的內容和項目,因此要培養一批殘疾人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成為殘疾人體育的積極倡導者、組織宣傳者和技能傳播者。
特殊教育事業雖然在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浙江省特教學校教師中,具有專業特教技能的不到1/5,小學階段師生比為1∶5.5;中學階段為1∶5.2,而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比為1∶4來計算,比例偏低,合理確定特教的師資編制顯得十分重要。據肖麗琴等研究表明(2009):“一些學校沒有體育教研組,也沒有專職體育教師,或只有一個體育教師,學校體育工作隨意性大,30%的學校沒有體育工作計劃,60%的學校不召開教研會議。特教學校兼職體育教師的比例明顯高于專職教師,體育課程標準、教材、體育成績考核標準等尚不完善,學歷偏低,科研成果不容樂觀。特教學校校均體育經費較少,體育場館、器材存在明顯的缺口和不完整性。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規范化和有序性還遠遠不夠,尚不能保證每個學生每天有1h的活動時間,特教學校運動隊的擁有量不高,訓練次數和時間隨意性較大,沒有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訓練[1]。”
2.5 殘疾人體育健身意識薄弱,體育健身信息供給不足
造成殘疾人健身觀念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有關外,殘疾人自身對體育的觀念和有關部門領導對待體育的觀念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①經濟貧困。全省有殘疾人的家庭戶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城鎮為7679元,農村為4331元,而當年全省人均收入水平城鎮為17877元,農村為8580元,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②殘疾人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體育健身信息獲取少,缺乏對科學文明生活及健康知識的了解,多數殘疾人都誤認為體育是健全人獨享的活動;2006年全省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具有大學程度的殘疾人為3.86萬人,高中程度的殘疾人為11.52萬人,初中程度的殘疾人為37.34萬人,小學程度的殘疾人為105.17萬人,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為145.95萬人,文盲率為46.81%,而目前全國人口的文盲率為6.72%[8]。③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把殘疾人體育工作當做政績工程,一陣風刮過去就沒有了,沒有把殘疾人體育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面和小康社會的一環來抓。
3.1 強化龍頭,建立健全殘疾人體育健身網絡
殘疾人體育是一項涉及面廣的民生工程,其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在當前社會福利事業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理應起到龍頭作用,沒有政府的行政行為,殘疾人自發進行體育健身鍛煉的自覺性不強。政府要通過宣傳發動,更新殘疾人的健身觀念,培養殘疾人體育專門隊伍和專業人員,積極建立和發展社區和農村殘疾人體育組織。加強殘疾人基層運動會的開展,基層運動會要經常化、制度化,并與縣、市和省殘疾人運動會有效銜接。具體做法:第一,民間層面,建立省、市、縣、鄉鎮、社區或村五級體育組織網絡,有效地帶動和指導殘疾人體育運動的開展;第二,政府層面,發動省體育局、教育廳、民政廳、財政廳、省殘聯建立省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設置具有一定行政級別的專門管理人員,具體開展殘疾人體育比賽、就業培訓、康復訓練、文體服務等功能。
3.2 制度激勵,充分利用浙江省優越的經濟環境,拓寬殘疾人體育投入渠道
制度激勵的核心在于,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為企業、市場、社會組織通過慈善行動,發展殘疾人體育確立一條制度化的社會化發展的通道。合理的制度支持,為殘疾人體育社會化、市場化注入活力。浙江以民營資本高度發達而著稱,民間資本實力雄厚,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愛心企業,利用民間資本,發展體育慈善,是發展殘疾人體育的一條道路。當前浙江省殘疾人體育發展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支出、彩票公益金、慈善捐助,從殘疾人社會福利的國際經驗和發達國家的現狀來看,發展殘疾人體育,政府投入不是唯一渠道,殘疾人體育的融資渠道也必須走市場化和社會化道路,由企業家、私人業主、社會名流、演藝界名人通過慈善捐助活動對體育健身項目進行投入,并按照誰投資誰冠名的原則,鼓勵殘疾人體育慈善。一方面增加了適合殘疾人活動的體育場館,提高殘疾人健身活動的參與率;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引導,為具備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們打開傳遞愛心、關注社會的大門。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互助互濟、扶弱濟困的優良傳統,慈善理念和慈善實踐源遠流長
3.3 統籌安排,實現城鄉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長期的二元社會結構使浙江省農村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和城市差距較大,因此,在堅持公平優先原則的前提下,殘疾人體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重點向農村、欠發達山區和困難群體傾斜,在覆蓋全體殘疾人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供給水平,保障每一位殘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底線公平”。在注重公平的基礎上兼顧效率,承認不同地區間、城鄉間、不同收入群體間存在合理差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平等與發展的和諧統一。在推進均等化過程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區分輕重緩急,確立優先順序;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例如:可以把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分階段進行,初級階段重點實現體育公共服務的廣覆蓋;中級階段重點實現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高級階段實現全體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總量,優化公共服務結構,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促進公共服務領域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
3.4 教育優先,科研支撐,充實殘疾人體育人才隊伍,開發和研制殘疾人體育健身項目和健身器材
加強殘疾人體育教練員、裁判員、醫學分級人員、特教學校體育師資、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和崗位培訓,使培訓制度化、經常化,培訓標準與國際接軌;抓好特教學校(特教班、特教學院)校園體育活動、組建特教學校運動隊,把特教學校作為殘疾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基地。逐步在高等體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體育系(專業)開設殘疾人體育指導課程,將殘疾人體育納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內容,在有條件的體育院校中,設置殘疾人體育專業,培養專業的殘疾人體育人才;組織力量編寫殘疾人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系列教材和普及讀本,進行專項科研,研發出適合殘疾人身心特點的健身康復體育項目和體育器材。
3.5 注重宣傳,鑄造殘疾人體育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民族靈魂。北京殘奧會和廣州亞殘會為中華民族留下巨大的物質、精神和文化遺產,對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兩大賽事的后續效應對殘疾人體育的發展將持久的發揮作用。利用浙江省舉辦的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的契機,加強殘疾人體育人文環境建設,宣傳殘疾人體育的功能、作用;加強人們對殘疾人體育的認識和殘疾人群體的關注。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殘疾人體育信息,例如: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發布殘疾人體育和健身康復信息,以及利用“體育三下鄉”活動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知識講座,此外還可以利用醫學院校和有體育院系的學校社會實踐宣傳和傳播殘疾人體育知識,使體育健身成為殘疾人的自覺行為。通過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架起殘疾人通往體育場所的橋梁。
[1]肖麗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5):99-105.
[2]葉菊英.浙江省殘疾人事業發展城鄉差異明顯[J].觀察與思考,2010(10):26-27.
[3]陳同先,等.北京殘奧會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影響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09(2).
[4]周國富.構建和諧浙江,推進科學發展[N].浙江日報,2010-11-27(20).
[5]梁中堂.毛澤東人口思想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8(5):1-5.
[6]金梅,陳適暉.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5):433-435.
[7]王占坤.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3):39-41.
[8]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N].浙江日報,2007-0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