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歌,趙 軍
(浙江樹人大學公共體育部,浙江杭州310015)
為進一步推動和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強化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特色,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根據浙江省教育、體育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省教育廳、省體育局決定從2009年開始,在全省普通高等學校中全面開展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工作,并提出在三年時間里建設好100個富有特色的省級體育項目。2010年至2011年浙江省教育廳根據省教育廳、省體育局《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體〔2009〕183號)精神,經各高校申報、專家評審程序,先后兩次公布了兩批高校體育特色項目,至此,我省擁有體育特色項目的高校達到47所,建設體育特色項目達到32項,75項次。但是在大力推動和建設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同時,許多高校對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的概念及其內函的認識不是十分清晰,就建設的32個體育特色項目看,是否每個項目符合特色要求,也有待商榷。為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建設與發展,本文試圖對其體育特色項目的概念、分類,建設現狀及其評價體系進行探析,供決策部門和建設單位參考。
以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體育局公布的第一、二批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為研究對象。
3.1 文獻資料法
檢索、查閱并整理了近年來國內有關體育特色項目方面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參閱了教育部和教育廳有關政策文件和資料,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3.2 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文的研究內容,通過面談、咨詢和討論等方式,就有關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相關問題,與部分高校體育部(室)主任和專家進行訪談、咨詢和交流,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參考。
3.3 數理統計法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公布第一批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通知》中開展體育特色項目的高校和體育特色項目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為本文提供了數據支持。
4.1 體育特色項目概念的理解
確定一個體育項目,是否為體育特色項目,首先應該理清其概念。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體育特色項目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特色”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張祖夔在《關于特色項目的理解》中認為“‘特色項目’要‘特’,就是常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镀胀ǜ叩葘W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提到“特色是指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但是特色項目之“特”并非是簡單的“標新立異”,只要人家沒有的我都可以拿來充當特色項目。
體育特色項目關鍵是特,如對特色的概念理解不清,評定的特色項目就沒有意義,其結果只能是為“特色”而“特色”,無法真正做到為提高和普及而“特”。
體育特色項目的“特”就是有特點,有與眾不同,有亮點,甚至要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開展的體育特色項目應該對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有較大的影響,對其體育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僅僅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只能說明其特色所在,這并不等同于對改善學生的體質有積極的作用,而如果不能對提高學生體質起到實質性效果的體育項目,成為特色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無我有”的項目更應該應符合學校實際,如浙江海洋學院的“海島野外生存”、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地擲球”等特色項目,體現學校辦學的專業優勢和特色,圍繞“體育特色”這一教學主線,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職業教育與體質健康相結合,適應社會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相結合,開展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充分體現了“人無我有”的特色;“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優的角度要明確,精的方面要突出。
有些項目屬于普及類項目,群眾基礎廣泛,校園活動十分活躍,體育文化建設優良,在大學生各類競賽中成績顯著,同時又有較好的社會影響力,如浙江財經學院的游泳特色項目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近年來該院根據浙江水鄉的特點,開展以游泳課程為主線的普及教學,提出了“人人學會游泳”的教學理念,在校學生會游泳的人數高達97%以上,游泳課也成為同學們口中“性價比”最高的課程之一。同時,該院的游泳競技水平也不斷提高,歷年成績不斷刷新,不僅在浙江省第十三屆大學生運動會游泳比賽中奪得團體總分第二名,還在全國大學生游泳比賽中實現了零的突破,顯示了良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勢頭。另外,該校多次承辦浙江省大、中學校和全國大學生游泳比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理念決定方向,指導思想決定行為。提煉準確的理念,樹立明確的指導思想是保證高效體育特色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綜上所述,本文提出體育特色項目定義為:立足本校實際(包括本校場館、地域和文化等),以提高學生體質為根本目的,堅持“人無我有”和“人有我優”的原則,建設起來的群眾基礎廣泛,校園文化濃厚,社會影響力較大,或形式風格獨特,或競賽成績突出的具有代表性而適合學生參與的學校體育項目。
4.2 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現狀
浙江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分別在2010年1月和2011年6月先后兩次批準的體育特色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一覽表
表1顯示,浙江省高校第一批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為23所學校的15個項目,共計31項次;第二批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為24所學校的24個項目和8所擴項學校的7個項目共計44項次。兩批特色項目累計已達到47所高校,32個項目,75項次。特色項目數排在第一位的是籃球運動,共有10所高校把此運動項目申報為體育特色項目,約占總項次的13.3%,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籃球運動的群眾基礎好,喜愛此項運動的大學生較多,比較容易組織;二是各校的籃球場地器材等配套設施較多,可以容納較多的人同時活動;三是參與的學生本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經費就可以參加到籃球運動中來。排在第二位的是網球,有七所學校把此項目申報為體育特色項目,這與近年來中國網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李娜等網球明星的出現必將推動此項運動的全面開展;現代時尚運動健美操排在第四位,此項運動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強烈的節奏感,在高校中尤其是女生最為喜愛的項目之一;緊隨其后的分別是游泳、乒乓球、民族傳統體育等11個項目,也分別有兩所高校作為本校體育特色項目;其他17個項目均有一所高校作為體育特色項目開展,這說明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在審批時是比較慎重和嚴格的。值得關注的是,足球運動沒有成為各高校的特色項目,盡管省教育廳、體育局對足球運動十分重視,也進行了競賽體制改革,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校對此項目的開展積極性仍然不高;值得深思的是田徑運動項目數雖排在第三位,又是大運會項目,但當前幾乎沒有一所高校在開設這項體育課,群眾基礎并不廣泛,亮點和特色并不明顯,根據特色項目的內涵,田徑運動項目是否可以成為特色項目值得探討。
高校體育特色項目根據大學生運動會項目開展情況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大運會競賽項目和非大運會項目;根據高校體育運動項目的普及程度可將其分為普及類和非普及類等兩類,其中,普及類項目為在每一所高?;虼蠖鄶蹈咝6家验_展的體育項目,如籃球、網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非普及類項目是少數或某個學校開展的體育項目,如木球、海島野外生存、地擲球、荷式籃球等;根據體育運動在高校發展時代特征,可將其分為傳統類、流行類、民俗類、新興類等,傳統類是指開展較早并一直開展的體育項目;流行類為具有現代風格特點的體育項目,如健身舞蹈、健美操等;把具有民族特點的體育項目歸類為民俗類;新興類是指在高校興起不久的體育項目。按照以上分類依據,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分類如表2所示:
表2顯示,在已開設的32項體育特色項目分類統計看。大運會項目有11項占34%,非大運會項目有21項占66%,非大運會項目數多于大運會項目數;以普及程度分,普及類體育特色項目有10項占31%,非普及類項目有22項占69%,非普及類項目數明顯多于普及類項目數;以高校開展體育運動的時代特征看,新興類項目數最多,有16項占50%,傳統類項目有7項占22%,流行類項目有5項占16%;民俗類項目有4項占12%;再從橫向觀察三種分類,發現大運會項目多為普及類和傳統類項目。以上統計還說明各高校在發展體育特色項目時,視角主要集中在“人無我有”,凸顯本校的特色;

表2 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分類情況一覽表
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公正客觀的評價體系是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體育特色項目評價體系既要考慮到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共性,如領導重視、師資配備、訓練場地與器材設施等基礎條件建設、課程建設與研究、課外活動開展程度、學生體質增強程度、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情況等評價體系;但是不同類型的體育特色項目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要根據項目的類別特點和高校體育工作任務和目標,在對其進行評價時不宜采用統一的標準,建立評價體系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類項目各的特點:如大動會(傳統、普及類)項目,必須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并在各類競賽中運動成績突出;非大動會(新興)項目,要與本地區客觀資源、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與本學校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充分利用校內外體育資源優勢,全面推動學校體育工作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總之,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要充分發揮各校、各地區的客觀資源和人才優勢,挖掘潛力,增強高校體育運動整體實力。在進行評價過程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系統指標評價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7.1 結論
7.1.1 浙江省高校兩批特色項目累計已達到47所高校,32個項目,75項次,其中大運會項目11項占34%,非大運會項目有21項占66%,非大運會項目多于大運會項目,非普及類項目數(69%)明顯多于普及類項目數(31%),新興類項目數最多,體育特色項目在各高校發展不均衡,有的啟動快,落實較快,有的實施晚,發展較慢。
7.1.2 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理念模糊,指導思想不夠清晰,發展目的不夠明確,造成項目建設時注重數量,忽略了提高學生體質的根本目的。
7.1.3 現有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較多的考慮到項目的共性,忽略了不同項目間的差異性,對特色項目建設和發展的導向性作用不大。
7.2 建議
7.2.1 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指導,按照體育特色項目建設要求,嚴格把關,使各高等院校應結合本校專業和校園文化特色等實際建設好體育特色項目,切實為提高學生體質服務,避免因特色而特色,盲目發展和擴項。
7.2.2 應組織專家進行高校體育特色項目的理論研討,再給高校中相關負責人及體育工作者進行體育特色項目相關理念、指導思想和建設方法等培訓,使高校體育特色項目落到實處、擲地有聲。
7.2.3 不斷完善體育特色項目評價體系,應充分考慮不同類別體育項目間的差異性特點,如大運會、普及類項目,應重點考慮其競賽成績;對于非普及類、新興項目等 “人無我有”的項目,應著重考慮其是否符合本校的實際以及學生的喜愛程度,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等。
7.2.4 對已經批準的體育特色項目,應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監督機制,堅決取締只有“特色”之名,沒有“特色”之實的體育特色項目。在以系統指標作為評價手段的基礎上,結合專家評價,使整個評價體系更加具有客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
[1]董學梅,張建林.評估視野中的辦學特色——對100所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特色項目的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24(7):21-28.
[2]朱建清.浙江省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初步設想[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2):52-54.
[3]張祖夔.關于“特色項目”的理解[J].中國大學教學,2003(9):42-43.
[4]劉愛生,沈國豐.地方大學辦學特色:問題與對策——基于50所地方大學本科教學評估特色項目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0(6):36-38.
[5]陸海棠.本科高校辦學特色項目的培育與實踐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培育辦學特色的實踐經驗[J].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2007(2):11-13.
[6]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體育局.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體〔2009〕183號.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