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運夏
(廣西全州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廣西全州 541500)
在豬的宰后的內臟常規檢驗過程中,常見肝臟上有白色結節病變,多為腫瘤性的。如肝細胞癌、肝腺癌、肝淋巴肉瘤等檢出率較高。另外,也可由于寄生蟲侵襲、霉菌寄生、代謝障礙、膿瘍病灶結核等多種原因形成的慢性增生炎癥。如向質性炎、肥大性顆粒減肝硬變、再生性結節等。這些病變容易混淆出現,給判斷和處理造成差錯,不僅妨礙和影響了肉食衛生及外觀,而且還造成經營者經濟上的損失。
本人從事動物屠宰衛生檢驗多年,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要做到正確鑒別判斷,首先應從外觀檢查和病理組織的切片檢查相結合,然后再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處理,在此本人淺談一下鑒別與處理方法。
肝癌后的肝硬化是肝細胞癌又受寄生蟲和華枝睪吸蟲的侵襲所致。肝內出現大小不一的菜花狀結節,與四周組織界限不明顯,像綠豆、青豆、黃豆大小或彌漫分布全肝,同增生的假小葉有時極難區別。但癌結節灰色灰白,質地硬實。特別是生長在右葉的肝癌可使膈呈結節狀升高。少數癌腫可見壞死或囊樣病變。而肝硬化由于發生的原因不同,所以在形態變化上有差異,但其基本變化都相似。肉眼見,肝臟體積縮小、質地堅硬。結締組織增生,一般呈灶狀散在分布。由于幼稚的結締組織纖維化使肝表面凹凸不平。常伴發黃疸。所以,在比較中應從結節的形態特征中加以鑒別。
結核結節粟粒大小呈灰白透明或黃白色圓形病灶。有鈣鹽沉著,周圍形成纖維性包膜、切面灰白色,有干酪樣壞死物質,刀割有砂子硬感。結核結節與早期淋巴肉瘤的網狀組織細胞內瘤相似。鏡檢:病灶為壞死組織周圍有大量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或纖維細胞。肝淋巴瘤是呈黃白色髓樣的惡性腫瘤。常發育成巨大結節,并轉移到肝門淋巴結。還可突入后腔靜脈內,除在靜脈內形成結節外,其它臟器內也有轉移性結節。用刀割無硬感。鏡檢見淋巴結結構消失,為幼稚的淋巴細胞及成淋巴細胞所代替,瘤細彌散、有間變、核分裂相多見。
1.以間質結締組織增生為主。肝呈灰白色,發硬。由于間質結締組織增生,使肝細胞受壓后呈現增生,形成結節狀隆起,肝臟表面不平整。
2.門脈性肝硬變和壞死后肝硬變所形成的肥大性顆粒狀肝硬變,系吸蟲的幼蟲在組織內穿通游走而產生不規則的出血及結締組織增生。肝呈土黃色,肝的表面形成粟粒大乃至黃豆大,紅色或灰白色小結節。
3.代謝障礙性肝硬變。由于代謝障礙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繼而發生肝細胞再生和組織的增生,使肝小葉的正常結構破壞,發生肝萎縮,變硬。肝表面散在黃豆、櫻桃大小硬實的小結節顯得高低不平。因膽汁沉著,肝可呈黃綠色。肝門淋巴結充血腫脹。
上述三種肝硬變小結節,刀切有硬感。鏡檢:肝的正常小葉結構消失變為大小不等的結節,結節內的中央靜脈偏位,肝細胞明顯排列紊亂,結節周圍有多少不等的肝細胞群。
4.豬肝臟常見腫瘤性結節。
⑴原發性肝癌(肝細胞癌)。多見于肝臟的右葉,多有黃疸癥狀,腫瘤結節大小不定,質地硬實,無包膜,呈塊狀或彌漫性細小顆粒狀突起,色灰白、灰黃、灰紅、灰綠,并多見出血、壞死。鏡檢:癌細胞為多邊形,呈條索、團塊、腺管狀排列。胞漿淡伊紅色,胞核圓、橢圓,分裂相多見。癌細胞團塊之間有纖維組織分隔。
⑵肝腺癌。肝臟呈土黃色,布滿多發性大小不等的結節。結節外面有假包膜,切面似魚肉樣,分葉,淡紅色。鏡檢:癌細胞呈多邊形,邊界清楚,胞漿豐富,核大,超過正常者2~3倍,雜有病理性核分裂,核重疊現象。
呈單發腫瘤,有完整的包膜,表面有淺溝分葉,切面土黃色、淺褐色、質地柔軟。鏡檢:瘤細胞的形態近似正常的肝細胞,排列成索或小管連接成片,無中央靜脈,不見匯管區。肝臟再生性結節與肝細胞腺瘤相似,唯有鏡檢才能鑒別。肝再生性結節細胞排列比較紊亂,被一些纖維組織分割成許多假小葉,結節外常見小膽管。至于寄生蟲性結節和膿痛病灶一般呈白色,不透明,質地較硬。
不同病變的處理:
1.慢性肝炎結節一般是局部廢棄,肝臟作高溫處理,如果病變面積大則全肝廢棄。其它內臟器官和胴體無可見病變者,仍可按市場鮮銷處理。
2.細頸囊尾蚴引起肝臟表面分布數量不等的白色扁平突出結節者,作化制處理。
3.肝硬化、肝硬變,局部體積腫脹、質地輕度變硬者,修割后高溫。質地明顯變硬,彈性喪失,刀切有橡皮感者,化制處理。肝臟表面高低不平,出現結節,質硬者,化制處理。
4.惡性腫瘤,有浸潤轉移的;或雖無浸潤轉移但有傳染病者;或雖無傳染病已見退行性病變者,內臟與胴體必須全部廢棄,不準食用。
5.如腫瘤僅局限于肝臟而無浸潤轉移,胴體又無異常病變者,內臟器官廢棄,胴體可作高溫處理,不準鮮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