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理 ,肖仁榮,張桂芳
(1.重慶市南川區興隆鎮畜牧獸醫站,重慶南川 408400;2.重慶市南川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重慶南川 408400;3.北碚區畜牧獸醫局 ,重慶北碚 400700)
仔豬腹瀉是危害當前養豬生產最嚴重的一類常見多發病,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很多,癥狀不一。如何有效地防治仔豬腹瀉疾病,提高仔豬成活率,是當前養豬生產中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細菌性腹瀉
1.仔豬紅痢。由C型魏氏梭菌產生的毒素所引起。3日齡以內的仔豬多發,四季常發。以排紅色糞便和腸黏膜壞死為特征。病豬精神沉郁,食欲廢絕,排血便,病死率高,最急性1~2 d死亡,急性5~7 d死亡。剖檢病死豬可見腸腔內充滿血樣的內容物。
2.仔豬黃痢。大腸桿菌感染引起,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最為常見,夏季多發。病豬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口渴,迅速消瘦,排黃色或黃白色糊狀糞便,糞中含有凝乳小塊,腥臭。剖檢病死豬可見腸道膨脹,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變化。
3.仔豬白痢。病原體為大腸桿菌。氣候劇變,陰雨潮濕,母豬乳汁不足或過濃過稠等均可引起該病的發生。該病多發生于7~30日齡的仔豬,以7~14日齡最常見且較嚴重,1月齡以上較少發生。病程一般2~7 d。病豬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漿狀、糊狀的腥臭糞便為特征。剖檢病死豬可見結腸內容物呈漿狀、糊狀或油膏狀。
4.豬痢疾。由腸道內豬密螺旋體與腸道內厭氧菌相互作用而發病。多發生于7~12周齡的仔豬。發病初期體溫達40℃~41℃,排黃色或灰色軟便,不久減食,后期糞便呈水樣,常混有血液、粘液及黏膜,使糞便呈油脂樣或膠胨狀。病豬食欲減退,迅速消瘦,因脫水衰竭而死。
5.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引起,多發生于2~4月齡的仔豬,無明顯的季節性。急性型:呈敗血癥癥狀,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食欲廢絕,初便秘,后下痢,排惡臭稀糞,病后2~3 d在鼻端、兩耳及四肢下部皮膚發紫,病豬低頭呆立,步態搖晃,體溫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見,病豬呈漸進性消瘦,體溫略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排淡黃色或黃綠色惡臭稀便,混有血液、壞死組織。剖檢急性呈敗血癥變化;慢性腸黏膜呈彌漫性壞死性糜爛。
6.耶爾森氏菌病。以夏冬季多發。病豬初期體溫達40℃~41℃,食欲減退或廢絕,水樣腹瀉,糞便中常混有粘液和脫落的腸黏膜,后期體溫下降,皮膚發紺,消瘦,脫水死亡。剖檢病死豬可見結腸孤立淋巴濾泡腫大、增加,間漿腹層或黏膜層突出,小結腸和直腸有潰瘍病灶。
(二)病毒性腹瀉
1.豬流行性腹瀉(PED)。主要發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節,以11月份至次年3月間多發,各年齡的豬均易感染,1~5日齡內仔豬感染率最高,癥狀嚴重,病死率也最高。病豬體溫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齡較大的豬癥狀較輕,日齡較小的豬癥狀較重。仔豬病初常嘔吐,排灰色或黃色粥樣或水樣稀便,惡臭。剖檢病死豬可見小腸腸管脹滿,充滿黃色內容物,腸壁變薄,腸系膜呈樹枝狀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2.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各年齡的豬均易感,以2周齡以下的豬多發,且死亡率較高,仔豬吮乳后常出現嘔吐,不久出現劇烈腹瀉,排水樣黃色或灰色糞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日齡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3.輪狀病毒病(RV)。以冬末春初季節最多,且多發于2月齡以內的仔豬,死亡率較高,可達50%。病豬精神沉郁,不愿走動,常于食后嘔吐,排水樣或糊狀、黃色或灰褐色糞便,常因脫水在3~7d內死亡。
(三)寄生蟲性腹瀉 主要由球蟲、蛔蟲、錐蟲引起的腹瀉較為多見,發生于20日齡以上的豬只,通常呈慢性經過,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貧血等癥狀,有的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伴有體溫略升高,病豬因發育不良、瘦弱、衰竭死亡或變成“僵豬”。
(四)非傳染性腹瀉 仔豬消化系統不健全,消化機能不完善,凡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粗纖維含量過高(超過4%),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喂霉爛變質的飼料、冰凍飼料及未經煮熟的豆制品,以及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后母仔分離,飼料變化,伙伴變化,溫度、濕度及環境的變化敏感等因素,均易導致仔豬腹瀉發生。
2010年底以來,仔豬腹瀉成為我國各地生豬生產中的主要疾病,有的地區60%以上的養豬場有暴發流行,仔豬發病率達50%~100%,死亡率達50%以上,呈現新的發病特點。
(一)流行變化 仔豬出生后1~2 d內,仔豬表現正常,3~6日齡以內,相繼發生嘔吐、腹瀉,死亡率高達50%~85%;補液及時的,如耐過易成為僵豬;因脫水迅速,抗生素、干擾素和細胞因子難以奏效。母豬同時發生不同程度腹瀉,但4~5 d內可自愈,泌乳下降常導致仔豬消瘦;初胎母豬發病率高于經產母豬;母豬返飼病死仔豬糞便或腸道內容物,好轉后又反復。
(二)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腹瀉,脫水,死亡,嘔吐,剖檢見腸壁變薄、充血、內含水樣糞便 、胃黏膜、腸黏膜出血。
(三)病原變異 根據國家有關科研機構對2011年1~5月對12個省份28個規模化豬場的560份腹瀉樣品,3 751份病料組織進行病毒和細菌分離,綜合分析,認為傳染性腹瀉病毒不斷變異,高病性的流行性性腹瀉病毒是引起當前規模化豬場產房腹瀉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同時存在PEDV、TGEV、RV兩種或3種病原混合感染致病,還檢出了Boca(博卡)病毒和Kobu病毒。
(一)根據常發病種提示 仔豬腹瀉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病、流行性腹瀉(PED)、傳染性胃腸炎(TGE)、梭菌性腸炎(CE)、球蟲性腸炎和輪狀病毒性腸炎(RE)。類線蟲、豬痢疾(SD)、豬瘟、沙門氏菌病、偽狂犬病(PR)、弓形蟲病也能導致仔豬腹瀉,但腹瀉不是其主要臨床表現。
(二)根據流行程度推斷 暴發性發生腹瀉,傳播迅速,一般與病毒性腹瀉有關;隱性發生,傳播緩慢,漸進性加重,多由細菌性、寄生蟲病或營養劑應激因素引起。
(三)根據首次發病日齡鑒別 出生后第1~4日齡發生的腹瀉,可能是大腸桿菌或梭菌性腸炎引起的(3周齡也可見);球蟲性腹瀉從5~7日齡始發,地方流行性的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性腸炎、豬痢疾、沙門氏菌病和豬瘟引起的腹瀉常發生在1周以后;各種日齡的仔豬發生急性嚴重腹瀉,是地方流行性傳染性胃腸炎和偽狂犬病的典型特征。無明顯發病時間并可感染各種日齡仔豬的不太嚴重的腹瀉,可能是由大腸桿菌和輪狀病毒性腸炎引起的。
(四)根據剖檢特征診斷 重點注意3個部位。檢查腸系膜的乳糜管,乳糜管內沒有脂肪是傳染性胃腸炎突出的變化。檢查腸的漿膜面,如變紅,提示梭菌引起,如透明,則可能感染傳染性胃腸炎。檢查腸的黏膜面,如有出血點或明顯出血,提示梭菌性腸炎、沙門氏菌病,如黏膜面出現纖維性壞死性膜,膜為固膜性的,提示球蟲、慢性梭菌性腸炎,如膜為出血性的,提示急性梭菌性腸炎、豬痢疾。
(一)做好預防免疫 懷孕母豬產前1個月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價疫苗在產前21 d左右,注射1次豬K88K99疫苗,仔豬出生12 h,口服多價幼畜腹瀉停。根據當地疫情,可選擇性注射魏氏梭菌病,輪狀病毒病等病的疫苗。
(二)嚴格消毒殺菌 定期對環境、用具等進行消毒,對母豬乳房部位進行清洗消毒,仔豬第1次吮乳前要用0.1%的高錳酸鉀水將母豬乳頭的積污洗凈。
(三)加強飼養管理 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溫,改變飼料要循序漸進,逐步進行;飼喂要定時定量,禁止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及冰凍飼料,避免一切能引起仔豬腹瀉的各種應激反應。
(四)供給潔凈飲水 出生后3 d的仔豬因母乳較稠,乳中的水分難以滿足其生長需求,所以必須供給足夠的潔凈水,否則仔豬極易因找不到潔凈飲水而去喝污水或尿液而引起腹瀉。
(五) 保證母豬營養 妊娠母豬飼喂全價飼料,保持營養平衡,防止VA、VD、VC、VE、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在母豬飼料中添加VE,可使免疫母豬提供給仔豬特異性抗體增多,在妊娠期內,母豬日糧中加入適量的低分子脂肪酸,可顯著提高初乳中總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從而增強仔豬抗御病原體,特別是抗御腸道病原體的能力,減少斷奶前腸道疾病造成的損失,防止腹瀉。
(六)仔豬合理補飼 仔豬出生后,應讓其及早(15 min內)吃上初乳,獲得被動免疫保護。及時補鐵,則可有效防治仔豬營養性貧血,增強仔豬抵抗力。在7日齡左右,仔豬即開始補喂全價飼料,在保證仔豬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條件下,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19%以下。在斷奶前后,避免突然變換飼料引起應激性腹瀉。仔豬飼料中適當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有機酸、復合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等,可提高飼料蛋白質的消化率,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加快仔豬生長發育,有效地預防和降低仔豬腹瀉。
(七)藥物對癥治療
1.發現腹瀉仔豬,及時隔離到清潔、干燥、溫暖的豬舍中,加強護理,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傳播,對癥治療,并對同窩仔豬進行藥物預防。
2.對腹瀉較輕的仔豬,可用0.1%的亞硒酸鈉、0.05%的痢菌凈和0.1%的高錳酸鉀溶液各1/3混合飲用,1~2 d即可。
3.將0.5片氟哌酸(含量0.125 g)與3~5 ml蜂膠酊混合后給仔豬灌服,一般連服2~3劑即可。蜂膠酊可用蜂膠溶解在95%的酒精中制成,濃度以20%為宜。
4.用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氟哌酸散4 g、加水1 000 ml,充分搖勻溶解,每次口服80~100 ml,每日早晚各1次。
5.給仔豬注射三九克痢、慶大霉素、海達注射液,每天2次。同時注意給仔豬補液,可用10%安鈉咖5 ml、2.5%維生素B 3 ml、10%維生素C5 ml、1%硫酸阿托品2 ml、5%葡萄糖100 ml、生理鹽水85 ml,混合。將混合液加溫至39℃,按每頭仔豬每日用5 ml的量,進行腹腔注射。
6.中藥防治。發生仔豬流行性腹瀉或傳染性胃腸炎,可用中藥治療:黨參、白術、茯苓各50 g,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 g。取汁加入白糖200 g,拌少量飼料喂服。或添加具有止瀉功效的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于哺乳母豬和仔豬日糧中,可有效防止仔豬拉稀,提高仔豬成活率和斷奶窩重。
南川區一些規模養豬場應用以上綜合防治措施后,大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