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彬,劉遠正
(1.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畜牧獸醫站,重慶涪陵 408107;2.重慶市涪陵區江東街道畜牧獸醫站,重慶涪陵 408003)
丘陵地區生豬養殖很容易受到亞熱帶氣候的影響,入春時節氣候變化較多,若養殖管理跟不上變化,易引發細菌性疾病,2~4月齡仔豬最易感染沙門氏菌,成年豬發病較少。豬副傷寒又稱豬沙門氏菌病,主要是由豬霍亂和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急性副傷寒會造成仔豬死亡,但臨床較多的是慢性副傷寒,病豬發育遲緩會給養豬業帶來經濟損失。
從血清型來看,各地分離的豬沙門氏菌病病原體血清型很不一致,其中最為主要的有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此外,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俾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發生。
仔豬副傷寒從臨床癥狀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副傷寒主要呈全身敗血癥癥狀,突然發病,體溫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喜藏于墊草內,寒戰;鼻、眼有粘性分泌物,病初期便秘,后期腹瀉,常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部分仔豬在鼻端、耳、頸、腹及四肢內側皮膚會出現紫色斑,病豬迅速消瘦,低頭呆立,步態搖晃,體溫下降,不久便衰竭而亡。副傷寒慢性型在臨床上最常見,病豬體溫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常堆臥在一起,開始有食欲,后期廢絕;有的病豬死前喜喝臟水;有的病豬皮膚上出現濕疹樣變化;由于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衰弱,被毛粗亂無光,行走搖晃,最后極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多在半個月以上,有的甚至長達2個月,不死的病豬生長發育停滯,成為僵豬。
急性病豬主要為敗血癥變化,慢性病例有典型的病變在盲腸、結腸,甚至回腸。可見腸壁淋巴濾泡腫脹隆起,以后發生壞死和潰瘍。腸黏膜呈彌漫性壞死性糜爛,表面被覆一層灰黃色或黃綠色易剝離的麩皮樣物質,腸壁粗糙增厚。重癥病例,腸壁大片壞死脫落,肝、脾和腸系膜淋巴結常可見到針尖大灰黃色壞死灶或灰白色結節。
(一)預防措施 仔豬副傷寒的預防,應特別注意初春時節溫度變化不定,做好仔豬圈舍的保暖,中午仔豬可適當曬太陽;圈舍保持清潔干燥,食槽要經常洗刷,糞便發酵處理。加強飼養管理,初生仔豬應爭取早吃初乳,并提前補料,以防亂吃臟物,斷奶分群時,不要突然改變環境,豬群盡量分小一些。仔豬斷奶前后(建議28日齡),口服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進行預防。較大規模養豬場發病后,應將病豬隔離治療,豬舍徹底消毒。未發病的豬可用藥物預防,在每噸飼料中加入金霉素100 g或氟苯尼考(50~100 ppm),可起較好的預防作用。
(二)治療方法
1.治療藥物常用氟苯尼考,其口服量為每天20~30 mg/kg體重,分2~3次內服;肌注量為每天10 ~30 mg/kg體重,分2~3次注射,連用4~5 d,如果病情較重的,可多用2~3 d。
2.將大蒜5~25 g搗成蒜泥內服,每天3次,連服4~6 d。
3.磺胺間甲、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