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朱遠剛,徐德軍
(重慶市墊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重慶墊江 408300)
鴨瘟俗稱大頭瘟,是由鴨瘟病毒(DPV)感染鴨、鵝和其他雁形目禽類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高熱、兩腳無力、下痢、口渴、流淚,部分病鴨頭頸部腫脹。大腸桿菌病是一種能以多種病病型表現的疾病,其發病與環境因素密切關系,在臨床上多以原發或繼發于其它疾病而出現。
(一)發病情況 墊江縣某鎮養殖戶飼養了2 000只種鴨,在小河邊(河中的水質較差)、樹林中放養,大部份種鴨開始產蛋。10月中下旬陸續有種鴨發病,曾用鴨瘟疫苗免疫注射過,用氟哌酸治療,效果不明顯,先后共死亡220只,死亡率為11%;附近農戶圈舍飼喂有鵝,雞未發病。
(二)臨床癥狀 病初個別種鴨無任何癥狀,發病后主要表現為高熱、不吃、口渴、精神沉郁,流淚、兩腳麻痹無力,常伏臥不起,不愿下水,羽毛松亂,拉綠色稀糞,頭頸腫大,低垂,排水樣稀糞或粘糊狀稀糞,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壞死。有些病鴨眼,鼻,有血液流出,正在產蛋鴨群發病后產蛋率明顯下降,產異常蛋以及部分病鴨腹部下垂等。
(三)病理剖檢 頸下皮下出血性膠樣浸潤,食道黏膜充血、出血,食道有糠麩樣物質被覆,剔除后其下有壞死灶,心包粘連,心包囊內充滿淡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個別產蛋母鴨肝臟腫大,表面有一層淡黃色或乳黃色纖維素膜;氣囊壁增厚、渾濁、表面有干酪性滲出物;有的種鴨腹腔有蛋黃樣液體和干酪樣滲出物,腸道有卡他性出血炎癥。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或被覆壞死性假膜;部分母鴨有卵黃性腹膜炎癥狀,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壞死灶,有的壞死灶中間有小點出血,或壞死灶被一出血環所包圍。少數部分病鴨感染可見卵泡淤血、出血;有的腹腔內積液、破裂、畸形等。輸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大量膠凍樣或干酪性滲出物。
(四)初步診斷 鴨瘟繼發大腸桿菌病,但確診需要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1.染色鏡檢。以病鴨的肝、心血涂片染色鏡檢,可見散在單個或成堆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菌。
2.細菌分離。無菌取典型病例的肝組織接種肉湯,37℃培養24 h,轉接種ss培養基,37℃培養24 h,可見紅色、圓形、邊緣整齊、濕潤的菌落,取典型菌落制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染色陰性的短桿菌。將病料接種于麥康凱瓊脂或伊紅美藍瓊脂上,37℃培養16~24 h,大多數菌落在麥康凱瓊脂上呈紅色,或者在伊紅美瓊脂上為黑色并有金屬亮光則可做出初步判斷,然后可進—步做生化、血清學鑒定。
3.生化試驗。該菌在三糖鐵斜面37℃培養24 h,斜面和底部變黃產氣,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和山梨醇,產酸產氣;不發酵蔗糖、衛茅醇,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還原硝酸鹽,產生靛基質,枸椽酸利用陰性,細菌有動力。
(五)回歸試驗 用上述分離的菌株18 h培養液分別腹腔接種小白鼠,每只注射0.5 ml或同體重的健康鴨每羽1~2 ml,并設對照組,被接種的小白鼠或鴨都在24 ~72 h內死亡,并能回收到接種菌,對照組正常,綜上所述分離到的大腸桿菌是本病致病原。
(六)藥敏試驗 按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不同場分離的菌株,其敏感性有明顯不同,但多數的菌株對硫酸新霉素、恩諾沙星、氨芐青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敏感,對常用的青霉素、土霉素、金霉素不敏感。
(七)防治措施 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飼養管理,做好鴨舍的環境衛生工作,保持合理放養密度,鴨棚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塘水或河水清潔,飼喂的飲水定期更換、飼料要衛生消毒,特別是當天氣驟變時要防止寒風侵襲,導致鴨體質下降而引發本病。全群種鴨進行緊急采取鴨瘟活疫苗肌肉注射2頭份/只,同時飲水加喂硫酸新霉素、恩諾沙星、氨芐青霉素等粉劑控制種鴨其它疾病的復合性混合感染,進一步疫情得到控制,經過一周時間追訪,其全群鴨場疫情得到控制,全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