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忠
(重慶市合川區小沔鎮畜牧獸醫站,重慶合川 401520)
合川是畜牧業生產大區(縣),生豬養殖是合川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是合川區畜牧業的骨干產業,同時是重慶市最大的生豬主產區,是重慶市百萬頭優質瘦肉豬產業化工程項目基地重點區(縣)、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區(縣)和國家級PIC豬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縣),生豬規模養殖場、生豬出欄量、生豬外調量等均居重慶各區縣第一位。
2011年全區出欄生豬達119.3萬頭,年末生豬存欄93.3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達8.79萬頭。
近年來,合川區結合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等建設項目和國務院、重慶市發展生豬養殖的優惠政策,因勢利導,創新發展思路,推進生產方式轉變,加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力度,在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過程中激勵政策的建立、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參建規模場業主選擇、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疫病防控、技術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規模養殖總量逐步增大 截至2011年末,合川區已建成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1 674戶,生豬養殖規?;蔬_49%。無論在規模養殖場的數量上,還是在規模養殖出欄量上都居于重慶市前列。
(二)規模養殖實現生豬養殖環節全覆蓋 在合川區規模養殖中,既有祖代豬場,父母代養殖場,又有商品代養殖場,實現了生豬養殖環節的全覆蓋,確保了生豬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三)規模養殖標準高 在全區已建成的1 674戶規模養豬場中,通過改建和完善,達到標準化要求的達40%以上。涌現出了以大正、創越、今普、五洋、國興等規模養殖場為代表的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極大地提高了合川區生豬標準化養殖的水平。
(四)規模養殖污染治理較好 從2007年以來,合川區新建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建設了糞污處理設施或沼氣池,較好地解決了生豬養殖的糞污污染問題。
1.生豬標準化養殖發展不平衡。如,在太和、龍市等鎮,生豬標準化養殖戶占當地生豬養殖大戶的比例分別為53%和80%,而在比較偏遠的龍鳳鎮,這個比例只有1%。
2.標準化、規?;I化養豬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不高,先進實用設施設備應用程度低。養殖業主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其科技、法律、市場意識淡薄,勞動技能低下,傳統型、粗放型飼養管理仍占有較大比重。
3.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養豬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4.疫情復雜、防疫壓力大,市場波動頻繁、波動幅度大,抗風險機制仍不完善。
5.規?;B殖的信貸資金非常困難,這也是目前制約規模養殖發展的重要因素。
6.養殖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仍然突出。
(一)有利于生產各環節的全程監控,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消費意識和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所需食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分散的小規模生產,很難有效對其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控,產品質量無法保障,只有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生豬養殖,才能有利于監管,有效避免有毒、有害、違禁藥品、飼料、添加劑、微量元素、礦物質進入畜體,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二)有利于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保障生豬產業快速穩定發展 分散的小生產難以滿足國際標準和要求,難以與大市場對接并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標準化、規?;纳i生產,才能提高技術水平,也才能根據市場動態組織生產,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規模效益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產業穩定快速發展。
(三)有利于疫病的控制 最近幾年,生豬疫病防治壓力巨大,而在分散經營狀態下,疫病免疫控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戶防疫意識淡薄,不愿主動接受免疫;二是免疫工作量大,成本高,免疫不徹底;三是引種及產品流通無法控制,導致病原進入。積極推進標準化規?;B殖,可以極大的為養殖戶規避疫病風險,降低免疫成本,為引導養殖戶科學引種、交易、免疫創造條件。
(四)有利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標準化、規模化生豬生產的發展,將把畜種、土地等優勢資源合理向有能力的人集中,使一部分人從經營者、生產者的雙重角色向單一的勞動者轉變,改變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和生產的專業化,實現從業人員精力和時間的集中,提高勞動力效率。
(五)有利于促進加工業的發展,實現一體化的產業化開發格局 在分散的小規模生產情況下,需加工的商品畜數量、質量得不到保證,產品競爭力弱,加工業的增值空間極為有限。要實現產業化經營,要先有一定的標準化規?;B殖作為基礎,保障加工業所需的優質原料供應,才能實現加工業良性發展,才能支持和反哺養殖業,實現良性的產業化發展。
(一)創新運行機制
1.整合現有資源,推廣六方合作模式。由種豬場提供父母代種豬和商品仔豬,飼料企業配送飼料,擔保公司為種豬場和養豬戶提供貸款擔保,協會(專業合作社)負責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戶負責養豬,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
2.大力推行訂單養殖。強化食品加工企業與養殖戶的聯合,實行保護價收購,實現企戶雙贏。
3.創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創業園區。推廣標準化、規?;B豬技術,每個園區募集10位左右有志發展生豬標準化生產的業主入駐,建成后每個創業園年出欄商品豬萬頭以上。
(二)強化信息收集 掌握市場信息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強化生豬生產信息收集是把握市場、科學決策的保障。要迅速啟動區畜牧局、基層站、業主微機網絡聯網管理,廣泛收集國內外、重慶市內外及周邊縣市生豬市場行情,及時發布和交流市場信息,實現網上資源共享,做到及時得到市場信息,如市場價格、供求關系、疫情動態等。適時調整養殖數量、品種,把握市場主動權,提高業主抗市場風險能力,防止盲目發展導致價格下降造成損失,挫傷業主養殖積極性。
(三)規范規模豬場標準化生產
畜牧業的效益在于規模,加快規模豬場的建設,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1.制定標準化生產規范。根據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要求,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標識、規范生產。
2.大力推行豬舍水簾控溫、中心電視監控、糞污微生物處理等先進實用技術,實行工廠化養殖。
3.強化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加強對畜牧生產管理人員、生產者的標準化生產宣傳,普及標準化知識,促進各項標準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合川區生豬的市場競爭力。
(四)完善政策激勵機制 研究制定扶持生豬標準化、規?;l展的長期政策,建立健全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的長效機制??茖W規劃養殖用地,對規模養殖的土地、稅收等給予優惠;對養殖大戶(場)辦理工商注冊手續免收辦證費,減免部分稅收;加大對規模養殖的設施建設、引種、技術創新應用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扶持政策的兌現,運用財政貼息等方式,激勵能人、吸引外資投資興辦規模養殖場。
(五)落實信貸支持 結合國家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建立新形勢下的信用評估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范圍,開辟支持生豬標準化規?;B殖的信貸“綠色通道”,解決投入不足的“瓶頸”問題。
(六)加強技術指導、服務 實行專職技術骨干分片分戶(場)負責制,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對圈舍規劃設計和建設、品種改良、飼養管理、疫病防治、資源利用等實用技術開展無償培訓,及時提供各類信息和指導服務,充分發揮養殖效益,保護養殖者信心,促進生豬標準化規?;B殖快速發展。
(七)切實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畜牧業發展的成敗在于防疫,加強疫病防控是推進畜牧業發展的保障,要牢固樹立“以防為主”的觀念,扎實抓好畜牧疫病防控這一基礎性、關鍵性工作。
1.強化科學防疫。在抓好豬瘟、肺疫、丹毒等常規免疫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生豬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計劃免疫和強制免疫;強化使用二維碼耳標標識管理,完善生豬養殖檔案和免疫檔案,建立溯源制度。同時,嚴格產地和屠宰檢疫,加強疫情監測,確保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2.加強動物防疫應急處理能力。完善動物防疫冷鏈設施建設,建立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專項資金,完善應急預案,儲備應急防控物資,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處置能力。
(八)做好后期扶持工作 做好規模豬場發展后期扶持,保證有序建設、規范管理是穩定發展,抗御養殖風險,有效解決生豬養殖投入大,周轉期長,市場風險高的必要條件。
1.把握一個度,即:建設多大、多少等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合理規劃,避免一哄而上,滿地開花。
2.合理使用項目資金,在合理建設的同時,把市場價格低迷時給業主帶來的經濟影響預算到項目資金管理中去,譬如:當市場價格嚴重影響到效益時,用一部分資金給予出欄生豬50~100元/頭補助,以利于業主少受損失,仍然從事養殖,有效避免價高則趕、價低則散的無序生產,走出前幾年生豬養殖的“怪圈”,保證生豬養殖業經濟少受或不受價格影響。
3.加強規模場規范管理。禁止不按技術標準和健康養殖制度從事生豬生產,確保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嚴禁弄虛作假或伙同相關單位出具生豬出欄證明套取補助資金,對利用養殖場建設或出具虛假證明套取項目資金的按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嚴肅查處,以促進生豬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