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20日中國畜牧業展覽會(以下簡稱全國會),是畜牧行業一年一度的行業盛會,行走在全國會的展廳,看著稀稀落落的人群;回想著十年來全國會的變遷,筆者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各種創意的站臺上,而是開始深度思考全國會的發展問題。
一、參展商的大規模減少
雖然沒有做詳細統計,但今年參展商的大批量減少還是一個很容易就發現的問題;有行業人士如此這般調侃全國會的參展商:目前的參展商大抵有三種,一種是迫于各種主管部門壓力不得不參加的,也算是第一陣營的優秀企業;一種是新創辦的一些企業,不知全國會的水有多深,過來趟一趟;一種是行業企業中趨于沒落的企業群體,抱著釣大魚的心態來“搏一把”;雖然這種手法并不準確,但卻在一定意義上折射出了全國會參展商的眾生態。
二、企業之間的自娛自樂
參展商減少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有效客戶群體的減少!這并不是個很難解釋的答案。曾幾何時,在展會上簽單的客戶群體成了參展商最大的一種回報,也成了主辦方最大的一種炫耀;而如今,這種饕餮盛宴成了企業之間的自娛自樂,筆者隨意走訪了幾個企業,大家普遍反映今年的客戶群體特別的少,企業帶來的很多資料都剩下了很多,即使發出去了也大部分是發給了同行;當然,這種現象也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待,因為筆者也看到了幾個展位的洽談區異常火熱,應該說兩極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客戶不會因為一個展臺秀的很漂亮就會選擇跟他們洽談,而是會綜合企業的品牌、產品、各種軟硬實力來選擇溝通對象;畢竟行業的集約化趨勢是不可避免了,渠道零售商的數量大批量減少也造成了展會客戶群體的銳減。
三、“會中會”的雞肋感受
“會中會”是今年全國會的一大亮點,其各種技術講座、經營論壇,各種機械日、動保日、養禽日、千人買家團讓參會的人群目不暇接,手段是創新了不少,不過效果卻的確有些讓人心寒,且不論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會中會,(比如“千人買家團”就讓很多參會人群不知所云);就算是有一定人群的各種講座和論壇也是讓主辦方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筆者隨意調查了幾個會中會的主辦單位,大部分覺得無非是賺了點知名度,其他收效甚微,究其深層次原因,還要回到第二點,經銷商等目標人群的大規模減少。
四、大而全的定位失策
不能否認,全國會這兩年也做了很多創新,不論是會中會,還是千人晚宴;不論是網上報名,還是嚴格的審核制度;不難看出,全國會一直在努力構建一場高品質的展會大餐,筆者理解主辦方的良苦用心,畢竟策劃一場如此大規模的展會背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是不可想象的;不過筆者更認為全國會需要的不是“術”的創新,而是“道”的變革。大而全的展會定位看起來讓參會人群獲得了全方位的收益,但更聚攏了一幫四不像的參會者,畢竟客戶群體長袖善舞的少之又少。
為全國會導航——從大而全到專業化
筆者并不是什么展會策劃高手,也不是什么資深人士,但作為行業一份子,筆者愿意為全國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對于此問題的探討,因為我們離不開會展。
筆者認為,全國會要想真正做出品質,做出成效,就要跟隨行業的發展大勢,快速完成從大而全到專業化的轉型,比如今年就舉辦新獸藥的一個展會,有新獸藥的企業都過來參展,要求展出的只是新獸藥;比如舉辦中獸藥方面的展會;比如舉辦微生態方面的展會;比如舉辦適合規模化豬場的產品展會;不管是從橫向考慮還是縱向考慮,全國會的專業化有很多途徑可以實現,關鍵是主辦方是不是愿意走進參展商的需求,走進市場用戶的需求。
本文摘自《獸藥策劃網》作者李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