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艷麗,劉靈彩,李文軍,衛來強,劉小紅
(河南省偃師市畜牧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偃師 471900)
羊布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可引起患畜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流產、胎衣不下、不育和組織的局部病癥。本病可引起易感人群發熱、關節痛、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男性睪丸炎、女性卵巢炎或流產。
布氏桿菌是革蘭陰性需氧桿菌,有6個種,即牛種、羊種、豬種、綿羊種、犬種和沙林鼠種,前5種感染家畜,其中羊種的致病力最強,牛型最弱,豬型居中,其傳染源以羊為主,牛次之,感染者以牧民、獸醫、屠宰工為多。
布氏桿菌呈球狀,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非抗酸性。組織涂片或滲出液中常見病菌集結成團,細胞內或培養物中常見病菌單個排列。布氏桿菌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10 d之久,干熱150℃消毒60min、煮沸15~25min才能將其殺死。臨床上對本病常用20%的漂白粉、0.5%過氧乙酸和10%氫 氧化鈉溶液消毒。
本病母羊較公羊易感,其性成熟后對本病極為敏感。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羊及帶菌羊,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其在流產和分娩時大量病原隨胎兒、羊水和胎衣排出。
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生殖器官、內臟和血液中。羊通過采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經皮膚、黏膜、呼吸道以及交配也能引起感染。人類則是通過與患病家畜的接觸而感染,吸入含菌的塵土或病菌進入眼結膜也容易引起感染。
患病母羊流產,流產多發生于懷孕后3~4個月。流產前,羊發熱,臥地,不喜吃草料,喜喝水,陰戶發紅并流出黃紅色液體;流產母羊常發生乳房炎、關節炎和跛行,其胎衣不下或部分胎衣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有出血點;流產胎兒呈敗血癥變化;患病公羊睪丸腫大。
流產母羊胎衣滯留,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凍樣浸潤,部分胎衣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兒真胃中有微黃色或白色的黏液及絮狀物,胃黏膜和漿膜上有出血點,腹水、胸水微紅,皮下出血性浸潤。病羊肝、脾、淋巴結不同程度腫脹。病公羊發生化膿壞死性睪丸炎和副睪炎,其睪丸腫大,后期睪丸萎縮。
5.1 臨床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流產胎兒、胎衣的特征及母羊不育等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5.2.1 樣品采集。個人防護:穿上防護服,戴一次性口罩、手套及護目鏡。血液采集方法:采血者左手在采血部位稍下方(近心端)壓住靜脈血管,使之充盈、怒張,右手持采血針頭,沿頸靜脈與皮膚呈45°迅速刺入皮膚及血管內,如見回血,平行地將針頭再刺入血管1~2 cm后,放開壓迫血管的左手,收集血液。
5.2.2 細菌學診斷。取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脾臟、肝臟、淋巴結、胎膜、羊水、胎盤壞死部分抹片,用柯氏染色法染色,檢查,結果見成叢的紅色布氏桿菌,其他菌呈綠色。這種診斷方式較危險和緩慢,需要在三級實驗室進行。
5.2.3 變態反應診斷。對羊群進行檢疫多用此法。
5.2.4 凝集反應。常用的有GB/T18646-2002《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血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在4~8min應可以觀察到結果。
5.2.5 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細菌,即運用PCR法。
6.1 保護健康羊群 對未發生過布氏桿菌病的羊群進行接種,保護易感動物。堅持自繁自養和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禁止從疫區引羊,必須引進種羊或補充羊只時,要進行嚴格檢疫。引進羊隔離飼養2個月,全群進行兩次免疫學檢查并呈陰性者,才可與原有羊混群。
6.2 定期檢疫 羔羊斷乳后進行一次布氏桿菌病檢疫,成羊每年進行2次檢疫。陽性羊要及時捕殺,不能留養或治療。
6.3 免疫接種 新生羔羊通過檢疫呈陰性的,用“布氏桿菌2號弱毒活菌苗”飲服或注射。如群大,可按羊數計算所需菌苗量,山羊、綿羊不分大小每只飲服500億活菌。將所需菌苗混入水中,全群飲服或拌料讓全群羊采食;如群小,可用注射器將菌苗逐頭注入口內或將菌苗加入清水中,逐頭灌服,或加入飼料中逐頭喂服。進行肌肉注射時,山羊每只25億菌,綿羊每只50億菌。
6.4 陽性患羊處理 病羊隔離,并對畜舍、墻壁、運動場、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對流產的胎兒、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進行妥善的消毒,流產胎兒與消毒劑一起掩埋或焚燒。工作人員應加強防護,特別是母羊發生流產和產羔接羔季節更應加強保護,應經常洗手或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