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松
(四川省岳池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岳池 638300)
目前岳池縣在工商局注冊的有各類畜禽專合組織71個,其中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36個、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21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5個、肉羊2個、野豬1個、養兔7個。合作社分布在全縣35個鄉鎮。生豬合作社對全縣生豬養殖做出了重要貢獻,合作社人(戶)均出欄生豬80余頭,養豬社員戶均增收純利潤4.8萬余元。家禽合作社人均出欄禽3100余只,戶平增收純利潤1.2萬元。
2.1 龍頭企業帶動型 即由龍頭企業牽頭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特點是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優勢,發揮合作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連接基地、農戶和市場,結為緊密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這種模式具有機制規范、規模較大、生命力較強的優勢。如由特驅種豬、家禽養殖公司牽頭的石埡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盛財養雞、日升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其比例占整個合作社的16%。
2.2 能人大戶領辦型 即由當地政府和縣畜牧食品局牽線搭橋,能人大戶牽頭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特點是充分依托和發揮能人大戶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優勢。這種模式運行方式靈活,在鄉鎮便于組織農戶,富有吸引力。
2.3 基層干部創辦型 即由農村基層干部牽頭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特點是充分發揮基層干部在群眾中威信高、聯系群眾、發動群眾的優勢。這類型目前占合作社的21%左右。
2.4 股份制合作型 由具有一定經驗和經營頭腦的人領頭,由于資金或管理能力有限,由親朋好友或村干部組織共同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資金、技術、市場的緊密結合,這類合作社的市場潛力更大,影響力更高,如高埡養雞專業合作社等。目前占合作社的20%。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處于從萌芽階段向加速發展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呈現出多層次、多形式、多成分、多領域發展的良好態勢。一是合作區域在全縣境內呈跨區域發展態勢,如芝字壩養豬專業合作社正由裕民鎮向周邊鄉鎮發展。二是合作程度正由松散連接向緊密聯合轉變。三是合作環節正由單一養殖向種養結合轉變,如九棵樹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結合走上生態發展之路。四是合作內容正由簡單銷售向品牌營銷轉變,如高埡養雞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高埡口”無公害雞蛋、芝字壩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無公害肉豬等都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認證。五是合作主體正由農民聯合向多主體聯合轉變,如特驅種豬繁育有限公司和農戶通過寄養、入股等多種形式的合作。
通過近年的不斷努力,岳池畜禽專合組織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仍然有較大一部分合作社存在組織規模小、覆蓋面小,組織結構松散、合作形式單一、品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差以及信息獲取渠道少等問題。
農民畜禽專合組織是發展畜牧產業的生力軍,是連接市場與農戶的橋梁,是農戶增收致富的組織保障,應該利用各種政策及各種資源發展自己,在資本結構上、在經營方式上、在出資形式上、在勞動力使用上,應依法在優惠性、同責性、平等性、資源性方面推進發展。
5.1 內創機制 促進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要創新機制,鼓勵多種形式發展。岳池縣各地農村經濟發展、自然狀況、農民分布很不平衡,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組建形式上,可以由農村專業經營大戶、專業生產大戶或專業技術骨干牽頭興辦合作經濟組織,也可以依托龍頭企業創辦合作經濟組織,還可以依托基層畜牧站、基層供銷社和糧站創辦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重點是,加快畜牧現代化進程,積極推進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經營;發展區域特色種養,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科技興牧,扶持發展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和組織。
5.2 優化外部環境 利用政策資源扶持引導專合組織發展。決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雖然主要是內因,但外因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因對合作社的發展不僅能起促進作用,也能起阻礙作用,例如現在畜禽合作社要在工商局登記,需要環境影響評估書,而做環評需繳納2萬元資金,這就加大了畜禽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成本,從而挫傷農民發展專合組織的積極性,因這一政策原因未進行工商注冊的有近30個畜禽合作社。
5.3 建立政策和扶持體系 畜禽專業合作社是連接市場和農民的紐帶,為畜產品走向市場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需要政府在資金、政策、信息、土地流轉、融資、培訓等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大力扶持。
5.3.1 資金和政策服務體系。對合作社扶持要拿出具體的政策,要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對合作社的基礎設施建設、運行體制、基本技能培訓提供資金和政策扶持。而從國際國內經驗看,合作社及合作經濟要發展,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
5.3.2 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合作社一方面急需獲得市場、價格、技術等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又受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獲得應有的信息。扶持合作社經濟的發展,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力滿足合作社的需要,盡快建立價廉效高的信息網絡體系。
5.3.3 合作促進服務體系。合作社是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企業群體,它們有的要求在兼并中發展;有的需要聯合,以壯大競爭實力;有的卻需要獨立,以適應新的競爭形勢。這些要求和變化,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為合作社的聯合、兼并、分立等改組活動提供平臺和幫助。
5.3.4 資金融通服務體系。金融資源是發展合作社及集體經濟的著力點。資金融通、信用擔保等雖已出臺了許多政策或辦法,但當前農村金融仍是整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產品和服務單一,農村資金外流嚴重,“三農”貸款難問題突出,“三農”金融服務不足的矛盾亟待解決。
5.3.5 培訓輔導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對留在農村的農民,按照“政府買單到村、培訓落實到人、機構招標確定、過程規范管理”的工作機制,圍繞主導產業,實行“一村一品”,大力培養專業農民。對外出務工農民重點培訓職業技能,促其向現代產業工人和新型市民轉化。探索開展農民創業培訓,吸引有志青年返鄉創業,培養一批農民企業家。創新培訓方式和內容要適應農民需要,開展靈活多樣、易懂易學的實踐培訓、現場教學、短期培訓,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切實改善科技培訓工作條件,促進培訓手段現代化、信息化。培訓內容要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結合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突出現代信息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生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等。健全農民培訓體系,整合農業類科研教學單位等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力量,鼓勵企業、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機構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設施良好、教學水平高、受農民歡迎的農民科技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