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偉,崔煥忠,王 開
(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胎衣12h內不能自行脫落的一種疾病。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主要產科疾病,其發病率通常在10%~25%。如治療不當易誘發子宮內膜炎等疾病,重度的胎衣不下可引起敗血癥或造成母牛不孕。
造成胎衣不下的原因是奶牛氣血運行不暢,胞宮活力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因素有:氣虛,奶牛產前因飲喂失調,缺乏運動,營養不良,體質虛弱,元氣不足或因產程過長,用力過度,分娩后氣血耗損,精力疲憊而無力排出胎衣;奶牛因分娩護理不當,偶感外邪,致氣血凝滯而不能排出胎衣。
另外飼料單一,缺乏鈣、硒及 VA、VE;胎水過多、胎兒過大、懷雙胎,子宮過度擴張,造成產后陣縮減弱;難產、產后癱瘓、子宮損傷等也會造成子宮收縮力減弱而致胎衣不下。
胎盤未成熟或老化、妊娠期間胎盤受到乳房炎、蹄葉炎、腹膜炎和腹瀉的影響也能引起胎衣不下。
奶牛胎衣不下分為部分不下及全部不下。胎衣部分不下即胎衣的大部分已經排出,此類病牛食欲正常,體溫變化不明顯,偶有努責現象。用手檢查,可摸到少部分胎衣緊緊扣住母體胎盤子葉或僅有極小部分粘在子宮母體胎盤上;胎衣全部不下時,只見少部分胎衣懸掛于陰門外,用手檢查可摸到大部分胎衣仍滯留在陰道及子宮內,進一步檢查發現胎衣與子宮內膜子葉粘著。
產后1d內的胎衣不下,對奶牛影響不大。如果胎衣在奶牛子宮內滯留超過2~3d,由于胎衣的刺激,病畜常表現出弓背和努責癥狀,患牛陰道內排出烏紅色惡臭液體,其臥下時液體排出較多,液體內含胎衣碎塊。向外排出胎衣的過程一般為 7~10 d,長者達 15d。
由于感染及腐敗胎衣的刺激,病畜會發生急性子宮炎。胎衣腐敗產物被吸收后患牛會出現全身癥狀,其體溫升高,脈搏、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瘤胃弛緩,腹瀉,產奶量下降,甚至發生敗血癥。
3.1 手術治療 手術在奶牛產后18~36h內進行。術前1~2 h向其子宮內注入10%的氯化鈉溶液1000~2000mL,以使胎盤松弛,便于剝離。
術前保定好患畜,其陰門及周圍用0.1%高錳酸鉀液嚴格消毒。術者手臂進行常規消毒并涂少許消毒油脂,然后用手指強行分離胎衣。
方法:左手抓住垂出的胎衣,右手順陰道伸入子宮,尋找子宮葉。先用拇指找出胎兒胎盤的邊緣,然后將食指或拇指伸入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之間將其分開,至胎兒胎盤被分離一半時,用拇、食、中指握住胎衣輕拉,即可完整地剝離胎衣。如粘連較緊,必須慢慢剝離。操作時須由近向遠,循序漸進地進行,越靠近子宮角尖端越不易剝離,此時尤須細心。
手術完畢后,向子宮內投放金霉素200萬單位或鏈霉素300萬單位,同時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萬單位,每天2次,連用4 d。如果胎衣已腐敗,應先除去腐爛的胎衣碎片,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隨后用 0.9%的生理鹽水沖洗,再投入金霉素、鏈霉素或四環素等抗菌素,每天1次,連用 2~3次。
3.2 西醫治療 以促進子宮收縮、預防胎衣腐敗和子宮感染為原則。為促使子宮開放,增強子宮血液循環,提高子宮肌對催產素的敏感性,加強子宮收縮可肌注垂體后葉素60~100單位、乙烯雌酚20 mg;肌肉或皮下注射硫酸新斯的明30 mg。
金霉素(四環素)0.5~1.0g溶于10%濃鹽水2000~3000mL灌注子宮,有防止胎衣腐敗、子宮感染,刺激子宮收縮,排出胎衣的作用。
3.3 中藥治療 以補氣活血化瘀為主。方用生化湯加味。
方劑組成及用法:黨參50g、當歸100g、阿膠40 g、益母草100g、川芎 45g、桃仁 45g、泡姜20g、炙甘草50g。上藥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內服。為助藥力可加黃酒250mL,童便250mL調服。氣血虛弱者加白術50g、黃芪、生地黃各100g,以補氣養血;血瘀重者加蒲黃、五靈脂、元胡各50 g,以化瘀止痛;血瘀發熱者減泡膠加生地黃、赤勺各50 g,丹參 45 g,以祛瘀涼血。虛熱者可加青蒿50 g,以清熱涼血,加強活血祛瘀之力。實熱者加金銀花45 g,蒲公黃50 g,地丁 30 g,花粉 45g。
以上3種方可單獨使用,也可聯合使用。
3.4 穴位注射治療 為防止繼發感染,可用抗生素進行穴位注射。160萬單位青霉素4支、100萬單位鏈霉素2支加適量注射用水進行穴位注射。第一天進行百會穴注射,用12號針頭垂直刺入穴位3.5 cm后注入藥液。第2d后交巢穴注射直至胎衣排出,交巢穴位于肛門與尾根之間的凹陷處,用12號長針頭,與薦椎平行、朝前上方刺入5cm后注入藥液,每天一次,至胎衣排出。
4.1 其飼養戶飼養的1頭4胎齡黑白花奶牛發生難產,其產后43h胎衣仍未完全排出。
檢查發現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溫 39.9℃,患牛不時努責,做排尿狀,少量胎衣垂附于陰門外,散發出難聞的腐敗臭味。
檢查產道可摸到大部分胎衣仍滯留在陰道及子宮內,進一步檢查發現胎衣與子宮內膜子葉粘著。據此診斷為氣血衰弱型胎衣全部不下。
治療用金霉素(四環素)0.5~1.0 g溶于10%濃鹽水2 000~3 000mL進行子宮灌注。生化湯加味一劑,上下午灌服兩次,連用5d。青、鏈霉素穴位注射,每天二次,連用5d。
用藥第2 d患牛體溫降到39.2℃,精神好轉,胎衣全部排出,但仍帶惡露。繼續用藥3d,惡露消失,患牛恢復正常。
4.2 某奶牛飼養戶飼養的奶牛在分娩后,胎衣滯留子宮內。患牛表現為惡露淋漓不盡,其顏色淡紅,夾少量胎衣碎片。奶牛平素體質瘦弱,產犢時出血量多于正常量,并且脈細弦,苔薄白,屬氣血兩虛型。改用加減生化湯內服,青、鏈霉素穴位注射,連用3 d后其順利排下胎衣。
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奶牛胎衣不下有較好的療效。
中西藥聯合應用可使胎衣脫落時間進一步縮短,這在減少奶牛產后疾病發生,提高產后奶牛的泌乳性能,促進奶牛產后體質恢復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生化湯加味用黨參益氣健脾;當歸、阿膠、益母草養血活血共為君藥;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為臣藥;血得溫則行,故用炮姜以溫經散寒,增強活血祛瘀之功效,配甘草以協調諸藥,共成補氣活血化瘀之劑。
在臨床上要根據家畜病癥實際及時進行加減,才能起到立竿見影之功效。
穴位注射法又稱水針療法,可發揮針刺和藥物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百會穴位于背中線,腰椎與薦椎棘突之間的凹陷中,能調諸經,通百脈。后海穴位于肛門與尾根間的凹陷中,能補氣健脾。這兩穴對治療奶牛胎衣不下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