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鴻 張 颙 彭建華 王自鵬
(通聯:①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處 成都610066 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合作處)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是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全院緊緊圍繞四川新增50億kg糧食生產能力、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完善學科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加強示范推廣,為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重大貢獻。
1.科技成果數量多、等級高 2011年,全院獲國家、部省成果獎17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占全國農業類的12.5%,也是我省唯一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單位;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占全省農業類的66.7%;另外,“馬鈴薯優質高效配套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還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高異交性優質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選育及應用”——聚合了川香29A香味與雄性不育保持基因,解決了香稻不育系育性穩定的技術難題:川香29A花時集中與柱頭高外露性狀的聚合,突破了香稻不育系制種產量低的技術瓶頸;川香29A優質與產量配合力的協調改良,同步提升了雜交香稻的產量和品質。該成果在2010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基礎上,2011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玉米高產高效生產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該成果明確了我國玉米高產的基本規律,提出了玉米產量潛力突破的途徑與關鍵技術;確定了我國主要區域玉米高產高效生產限制因素與技術優先序,創新了一批玉米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和技術模式,構建了我國玉米主產區的主體技術模式和“作物生產信息化平臺及其服務體系”,建立了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該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甘藍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創制與應用——建立了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油菜現代育種技術體系,提高了育種效率;創制了新型JA系列胞質不育系11個,不育性穩定徹底,彌補了目前生產上應用的波里馬(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雄性不育胞質育性受溫度影響的不足;利用JA系列不育系育成了高產、高油、廣適新品種9個,待審定組合3個及后續參試組合14個。該成果于2011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馬鈴薯多熟高效種植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通過15年系統研究和大面積示范推廣,以種植模式創新為突破口,研究和推廣了9套馬鈴薯多熟高效種植新模式;選育及篩選新品種20個;研究改進馬鈴薯生產關鍵技術6項;通過“三帶三突破”創新推廣應用機制,實現了四川馬鈴薯由一季春作向春、秋、冬多熟種植轉型,形成了馬鈴薯周年生產、周年供給的產業鏈發展格局,為推動四川馬鈴薯總產2009~2010年躍居全國第一位做出了直接貢獻。此成果獲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一批新品種和新技術成為區域性主導品種和主導技術 2011年度全院通過審定或認定的新品種共41個,其中通過國家或四川省審定或認定的品種數占全省的37.1%。國家審定或認定的品種有8個(水稻2個、玉米1個、高粱3個、小麥1個、甘薯1個);四川省審定的農作物品種共計25個(水稻4個、玉米4個、馬鈴薯1個、油料3個、蔬菜3個、食用菌4個、高粱1個、大豆1個、花卉4個);在重慶、廣西、貴州、江西等省(市)審定的農作物品種8個(水稻7個、玉米1個)。
優質稻川優6203兩年區試平均畝產 556.83kg,比對照岡優 725增產2.90%,米質達國頒二級優米標準,堪比泰國優質米;川優727整精米率61.9%,長寬比3.2,堊白粒率23%,堊白度1.9%,膠稠度50mm,直鏈淀粉含量22.5%,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通過國家審定;瀘優9803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3kg,比對照Ⅱ優838增產4.0%,增產點比率78.6%,通過國家審定。玉米龍特999和漢玉1號在2008~2009四川省區試中兩年平均畝產514.7kg,分別比對照川單13增產10.1%、14.4%,達突破性雜交種標準。川芋802平均單株薯塊重379.0g,大中薯率67.8%,淀粉含量16.5%;區試鮮薯平均畝產1 404kg,比對照川芋56增產15%。
川苦10號苦瓜區試平均畝產3 649kg,比對照增產37%,瓜短圓錐形,綠色,表皮光滑、梗大,適宜運輸。蜀蘿8號是熱蘿卜雜交品種,區試平均畝產3 420.7kg,比對照增產12.3%,外形美觀,商品性佳,熟食帶甜味,口感好。川耳4號是從野生毛木耳菌株中經系統選育而成,2011年通過四川省審定;川耳5號是以AU2和黃耳10號為親本,通過單孢分離獲得單核體,配對雜交構建雜交種,經系統選育而成;榕金1號是從川金菇3號的白色變異菌株中篩選獲得的優良菌株。茶樹新品種烏蒙早持嫩性強,發芽整齊,芽形肥大、滿披白毫。在四川茶區產量較福鼎高17%以上,抗寒性強,茶多酚含量為22.4%,氨基酸含量為4.2%,水浸出物含量為51.8%,可溶性糖含量為3.2%,咖啡堿含量為4.0%。用其制作的名優茶香氣高、滋味鮮醇,特別適合加工芽形名茶,尤其適宜加工高香帶毫型扁形名優綠茶。
在農業部正式公布的2011年農業主導品種中,川麥42和成單30入選。在推選的80項主推技術中,我院研制的西南地區稻茬麥免少耕栽培技術、旱地套作小麥帶式機播技術、西南玉米雨養旱作增產技術、油菜根腫病綜合防治技術等成為主導技術。
3.學科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我院作物所、水稻所、植保所、園藝所和土肥所共5個所爭取到農業部西南地區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西南稻區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西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及種質創制、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4個,西南區域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科學觀測、長江上游油料作物科學觀測、南方坡耕地營養與施肥科學觀測實驗站3個,區域性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分別占全省的50%和33.3%,這為我院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平臺基礎。新都試驗基地占地2 563畝,旨在打造成為“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科研試驗基地及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基地總體分為科研試驗區和科研產業區,集創新、轉化、產業化三位一體。
4.科技競爭力和顯示度不斷增強2011年,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副省長鐘勉等多位領導先后視察了我院科研基地。中央和省級媒體多次報道了我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十一五”期間,據農業部對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的綜合科研能力的初步評估,我院多個研究所進入了全國前百名研究所行列,顯示了在農業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我院研究所的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在“十一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及綜合試驗站站長考核中,我院有7位專家排名前3位。在“十二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種植業領域,我院擁有16個科學家崗位和15個綜合試驗站,科學家崗位數量居全國省級農科院第二位,科學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數量占全省的50%和30.6%。
鑒于我院“十一五”期間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在科技部對“十一五”期間執行國家科技計劃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的表彰中,我院榮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在2011年10月15日召開的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第二屆四次理事會上,我院被評為2010~2011年度先進單位,為獲得此榮譽的7個省級農科院之一。2011年10月25日,農業部科教司、共青團中央農村青年工作部聯合發文公布了全國98家“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我院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全國只有8家省級農科院獲此殊榮。
1.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示范推廣取得成效顯著 2011年我院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在全省示范推廣8 094萬畝,主要糧油作物新品種推廣面積占全省的40%左右。其中,川香9838、Ⅱ優602、川香8258等水稻新品種在省內推廣1815萬畝;成單30、蓉單8號等玉米新品種在省內推廣985萬畝;川麥42、川麥47、川麥39、川麥55等小麥新品種在省內推廣865萬畝;川油58、川油37、川油33、川油58等油菜新品種廣1830萬畝;川薯168、川芋56、川芋117等薯類新品種在省內推廣875萬畝,占全省薯類種植面積的40%左右,其中,馬鈴薯占80%以上;以川雜棉、蔬菜、果樹、菌、桑、茶葉等經濟作物新品種在省內推廣125萬畝。
在全省集成示范推廣水稻輕簡高產栽培新技術、水稻節水覆膜綜合增產技術、玉米超高產種植技術、稻茬麥半旋高效播種、玉米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油菜機播、柑橘留樹提質保鮮、馬鈴薯工廠化霧培脫毒快繁技術、蔬菜間套高效種植技術、名優茶加工技術等以及果、蔬、茶、菌、蠶桑、花卉、中藥材、水產等特色產業技術與農化產品示范推廣共3 059萬畝。
2.建設和完善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和專家大院,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在進一步完善與地方聯合共建的廣漢、崇州、簡陽、宣漢、中江等5個綜合型中試熟化基地和20個果樹、蔬菜、食用菌、茶葉、蠶桑、棉花、水產等特色農業示范基地,以及青神椪柑、資中血橙、中江油桃等21個專家大院的基礎上,2011年又續建宣漢、崇州、中江3個成果綜合型的中試熟化基地和新建蒲江綠色農產品、德陽旌陽區無害蔬菜2個綜合型中試熟化示范基地,以及江油等10個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
3.院地合作實施中試熟化工程,創造了一批高產典型,帶動了區域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水稻、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等糧油作物分別在全省不同的生態區創造了最高單產紀錄、大面積四川或西南及南方高產紀錄。我院專家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規范的技術標準,在大面積上加大示范推廣力度,不斷上新臺階,帶動了區域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我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1)水稻 2011年我院有一大批水稻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上示范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雜交水稻新品種“德香4103”在達縣平均產量達到739.42kg/畝,最高達782.93kg/畝;水稻覆膜節水抗旱技術在省內外示范推廣120萬畝;“川南雜交中稻—再生稻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在瀘縣3 000畝核心區、10萬畝示范區示范推廣,其中高產攻關田實現雜交中稻突破800kg/畝。
(2)玉米 繼2008~2010年我院分別在宣漢縣的單塊田、萬畝、30萬畝玉米面積上創造了西南及南方地區的玉米高產紀錄之后,2011年宣漢全縣30萬畝玉米整建制高產創建畝產達600kg以上,再次創造了西南地區整縣制大面積玉米高產紀錄,形成了科技成果“點、片、面”的“宣漢玉米高產推廣模式”,促進了宣漢全縣糧食增產增收,全縣整建制推進玉米高產創建走在全國前列。對此,蔣巨峰省長和鐘勉副省長先后作了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的重要批示。
根據省領導的批示,2011年在甘孜州丹巴縣、瀘定縣,涼山州的鹽源縣等地示范推廣“宣漢玉米高產創建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鹽源縣3畝超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1 218.0kg,再次創造了西南及南方玉米高產紀錄;1.8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719.1kg,大大超過了600kg的產量目標。在丹巴縣1.5畝超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1 158.3kg,創造了西南高原玉米高產紀錄;百畝核心示范片平均畝產957.95kg;3 000畝高產示范區平均畝產814.3kg,比2011年全縣平均畝產294kg增產1.8倍;2011年再次得副省長鐘勉同志要將玉米推廣的“宣漢模式”在我省更大面積上推廣應用的批示,以帶動四川不同生態區特別是甘、涼兩個民族地區的玉米大面積高產。
(3)小麥 繼2009~2010年在江油分別創造畝產591.9kg的西南區小麥高產新紀錄,210畝平均畝產645.5kg、最高田塊畝產達到710.7kg之后,2011年進一步加大了示范力度,建立萬畝小麥高產示范片。其中,7塊小麥田平均畝產578.7kg;大面積1 122畝的千畝高產示范片,平均畝產537.9kg,較2010年全省小麥平均單產270kg高99.2%,創造四川千畝小麥平均畝產首超500kg的全省及西南高產紀錄;1.12萬畝小麥示范片畝產達到415.3kg,較2010年全鄉生產水平提高了近20%。
(4)馬鈴薯 繼2009~2010年我院分別在金堂的200畝、25畝冬馬鈴薯核心示范區創造了我省冬馬鈴薯平均畝產2 600kg、3 085kg的全省馬鈴薯高產紀錄之后,2011年在峨邊冬作馬鈴薯高產示范核心片畝產達3 895.8kg,創造了四川省單個田塊冬馬鈴薯高產紀錄,每畝純收益達6 001.6元;1 100畝核心示范片平均畝產達2 189.5kg,創造了四川套作冬馬鈴薯大面積高產紀錄,每畝平均純收益達3 310元;5 895畝集成示范的“冬作馬鈴薯—水稻”雙高種植模式,平均畝產2 80.3kg。峨邊縣大力發展冬作馬鈴薯經驗,為彝族貧困地區增糧增收提供了樣板,副省長鐘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進一步在彝族地區及四川冬作馬鈴薯區示范推廣應用。
(5)油菜 2010年我院在中江1.5畝超高產攻關田創畝產254.0kg,突破了每畝250kg的大關,創造了我省丘陵區油菜單產的新紀錄的基礎上,2011年在邛崍的油菜高產創建攻關田畝產271kg,創造了我省油菜單產的新紀錄;萬畝示范片畝產214.5kg,較邛崍全市單產提高13.3%;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示范平均畝產204kg,較邛崍全市單產提高8.8%,畝節本增收120~140元,示范帶動邛崍2011年的油菜畝產較2010年全省平均單產水平提高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