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福瓊
(通聯:四川省井研縣研城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613100)
1.生產概況 井研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川中丘陵區,年降雨量1024mm,年均日照時數1 190小時,年平均氣溫17.4℃,平均氣溫大于10℃的連續日數266天,全年無霜期334天。土壤為丘區紫色土,耕地面積42.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62萬畝,糧食總產21.8萬t,是全國產糧大縣。小麥是井研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經歷了逐步調減到基本穩定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末期12萬畝左右,2008~2010年,年均播種面積7萬畝。20世紀80年代末期,小麥畝產172kg,2008~2010這3年,年均畝產206kg,增長19.8%。近年在實施小麥高產創建中,引進示范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經測產驗收,示范片平均畝產(套作)262.6kg,表明進一步提高小麥單產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2.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干旱危害頻繁,產量低而不穩井研十年九旱,年降雨分布不均,冬干春旱明顯,嚴重影響小麥分蘗和幼穗分化,田間有效穗不足,穗粒數偏低,對產量影響較大。
(2)生產規模小,種植效益較低 因種子、化肥、農藥、燃油價格上漲,成本增加,降低了農戶種植效益。且因一家一戶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3)管理粗放,生產水平低較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以老、弱、婦為主,相對素質較差,年齡偏大;加之土地零散,播種技術粗放,管理不夠精細,生產后勁不足。
3.發展潛力
(1)穩定小麥播種面積 依靠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繼續加大種子、農機、燃油補貼,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以項目為支撐,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土壤肥力,特別是通過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為小麥規?;a創造條件;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促進增產增效;依托縣內糧油加工企業,訂單種植,走“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互利共贏。
(2)著力提高種植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大科技推廣和服務力度,堅持“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范,搞好“五良”(良種、良法、良制、良壤、良機)配套,重點是運用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綠色防控技術,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提高種植效益。傳統農業種植技術是“三分種七分管”,現代農業種植方式是“七分種三分管”,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解決了“種”的問題,是提高小麥單產的關鍵技術。
1.引進機型 我縣處于丘陵地帶,土地小而分散,不適宜大中型機械進田作業。2010年在小麥高產創建項目和四川省優質小麥產業化發展試點項目中,引進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資金支持下研發的2BSF-5型旱地小麥播種施肥機,該機采用微型耕耘機作動力,播機重量28kg,1m播幅,播種5行,行距20cm,條播。該機輕巧靈便,操作簡單,適應我縣小麥帶狀種植模式播機,開創了我縣機械化播種的先河。
2.應用效果
(1)增產增效顯著 2010年在研經鎮、高鳳鄉示范500畝,2011年示范面積2 000畝。經測產驗收,機播套作平均畝產262.6kg,比人工播種畝增產73kg,增產38.5%,最高畝產358.1kg。與傳統人工播種方式相比,機播1畝僅需時間20分鐘左右,成本20元;而人工播種需4個工,成本200元,畝節約成本180元。機播畝增效益其347.9元。
(2)社會效益顯著 一是促進人們觀念的更新。小麥機械化播種示范成功,打破了丘陵地區不能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誤區,提高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認識和感知能力;二是降低了勞動強度。從而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緩解了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后勞動力不足的矛盾,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促進了我縣小麥生產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機械化技術是現代農業的主要內容之一,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四是促進了我縣小麥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小麥機械化播種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節本增效明顯,有利于農村土地向種糧能手、業主流轉,推動小麥規?;a;五是提高了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小麥機械化播種實現了農機與農藝配套,機械播種高效、精量、精準、肥料深施,改變了傳統種植過程中開廂不規范、稀大窩等突出問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3.增產原因分析
(1)確保有效播種面積 機播有利于“雙三O”(1尺=0.33m)套作模式的規范開廂,1m預留行,1m小麥播幅,種4~5行小麥。
(2)利于提高播種質量 機播的基本苗能達到目標產量要求,行距20cm,窩距5cm,窩播10粒種子,克服了人工播種稀大窩基本苗得不到保證的不足,達到了小窩疏株密植技術要求,群體與個體發育協調,改善了群體內有效分蘗的光照和營養條件,實現成穗率高、穗粒多、籽粒飽滿,從而達到高產的目的。
(3)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2BSf-5型播種機實現了播種施肥一體化,播種深度2~4cm,施肥深度4~6cm,種肥分離,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出苗整齊、均勻;化肥深施與測土配方施肥結合起來,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深施比表施的氨態氮利用率分別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磷肥和鉀肥深施也可以減少風蝕,增加肥效,既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作物產量,又減少環境污染,具有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利于建立開端優勢,提高抗旱力 機械化播種效率高,有利于搶墑適期播種,建立開端優勢,提高小麥耐旱能力。
4.技術要點
(1)精細整地 提高耕整質量,保證土壤細碎度和土面的平整度。遇到干旱要造墑,及時收獲前茬紅薯或大豆,及早翻炕小麥種植帶,便于排漬和整地。播種前細耙平,清理殘留地膜、雜草及根茬,以利機械播種。
(2)計算施肥量和用種量 套作小麥畝用35%含量復合肥(N-P2O5-K2O:20-6-9)25kg作底肥。套作小麥每畝基本苗8~10萬苗,每畝播種量8kg。
(3)機具安裝與調試 根據2BSF-5型使用說明安裝調試,根據需要調整播種量、施肥量和播種深度。播種時排種、施肥要均勻、準確。
(4)精細播種 耕整田面后將播種裝置安裝在微耕機上,加入種子和肥料進行播種作業。注意播種的直線性和預留行的規范性,不漏播、不重播。轉彎時,將扶手抬起,使播機離開地面,以免損壞開溝器和浪費種子與肥料。
(5)機具維護與保養 要正確地進行維護和保養,保證機具經常處于良好狀態,充分發揮機器的效能,延長其使用壽命。播種前認真檢查各零部件的工作狀態,進行加固調整,在各個轉動部件加注潤滑油和潤滑脂。

實踐證明,小麥機械化播種能較好地解決制約我縣小麥生產的突出矛盾,推動小麥生產邁向新臺階。發展小麥機械化播種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從政策上扶持、資金上保證、技術上提高、管理上加強,從而推動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由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時代,國家應加大對丘區農業機械發展的力度,增加農機補貼的對象、品種、數量和范圍,把小麥播種機械納入補貼范圍,加大對適宜丘陵地區農機的研發、試驗示范及推廣的支持力度。井研縣是全國產糧大縣,應抓住實施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農業機械發展項目,現代農業發展項目、糧油作物高產創建項目等,推動農村路網、水網、田網建設,改善農業基礎,為農業機械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認真總結我縣近年實施的小麥萬畝高產創建項目和四川省優質小麥產業化發展項目經驗,依托縣內糧油加工企業,扶持發展小麥專業合作社,以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為抓手,提高單產,增加效益,穩定小麥播種面積。縣委、政府要從政策、資金上加大對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的示范推廣的支持力度,成立領導班子,組建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技術指導小組和鄉村農機服務隊伍。增加小麥生產重點布局區域小麥播機數量,力爭小麥機播面積3年內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0%。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通過現場示范、技術服務、輿論宣傳等形式,讓農戶零距離感受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的魅力,擴大小麥機械化播種的影響力和輻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