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九 春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48)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空前發展,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技術型和應用型的人才,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對高職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職院校畢業生安置呈現出嚴峻的“就業難”形勢。2010年7月29日,國家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因此,畢業生就業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等問題上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就業工作也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全局,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質量、發展速度和辦學規模。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數量與招生數量的不斷增長,高職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加。同時,隨著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又一熱點。目前,我國正處于勞動力年齡人口增長最為迅速的時期,據有關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總人口已接近14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日趨突出。從需求方面來看,由于經濟增長減緩,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已逐漸減弱,近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長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從供給方面來看,就業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壓力:一是每年新增的勞動力數量,二是新農村建設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和城市轉移,三是城鎮的下崗職工和企業的裁員。據統計,2012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 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680萬人,比去年增加20萬人,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不減,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而中央2012年確定的就業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以往年相比,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指標調高了20萬人。而高職畢業生在學歷、社會認可度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劣勢。傳統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之下的“二等教育”,認為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基本上分數偏低、能力偏差,從而造成用人單位招聘時對高職學生存在片面認識,在進行人才選擇時,側重于選擇那些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而將大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拒之門外。這勢必會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崗位待遇偏低,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起點低,其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不足,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人才觀。很多高職院校原來是中等職業學校,很多教師也是隨著學校的升格一并進入高職高專,有些人的思想觀念、授課方式還不能突破傳統的思想模式,加上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的教育質量觀,把學生的分數作為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這樣勢必無法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其次,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盡合理,所設專業與地方經濟聯系不夠密切,沒有完全體現出職業教育的優勢。許多高職院校迫于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的重重壓力,同時也為了招生的需要,都開設諸如經濟類和管理類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企業管理及物流管理等專業,很多專業與普通高等學校沒有什么區別,無法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所設的專業不能充分體現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目的。另外,課程設置跟不上時代變遷。現代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課程設置是指對一個專業的全部教學科目、教學內容及其進程所進行的系統組合和科學安排。它取決于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教學計劃,是為專業人才培養直接服務的,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結構方面,實踐課程和選修課程較少,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不利于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基本上沿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沒有跟上學科的前沿動態,部分專業在設置上缺乏市場調研和市場預測,不能及時地根據市場需要而調整課程設置培養現實人才。而企業需要的人才規格是隨著時代變遷和業務變化而改變的。
1.3.1 就業期望值過高
許多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把就業期望值定得過高,甚至包括一些學生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后,馬上就可以得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和滿意的薪水。他們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階段的擇業觀念進行職業選擇。不少高職畢業生就業時盲目樂觀,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高估自己的身價。殊不知高職院校注重的是職業技能教育,培養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高職畢業生應該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能將圖紙轉化為實物的技術應用型和管理人才。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定位過高,不是一心想做“白領”,走上領導、管理崗位,就是對工作環境有過多的要求,對生產一線等基層崗位缺乏興趣,眼高手低,不切實際。這直接導致了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使畢業生在求職中面臨失敗。
1.3.2 就業觀念不正確
部分高職畢業生就業觀不正確,擇業態度不切實際。他們當中的一些畢業生只顧眼前利益,卻忽視了職業的發展前景。有些高職畢業生在選擇企業時,只看企業的規模大小、工作環境的好壞、工資待遇的高低等,而忽視本人的職業興趣、性格特點、自身的能力以及該企業的發展前景等內在因素,一味地追求大型企業或福利待遇高的單位。以筆者所在的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化工系為例,每年只要諸如塞拉尼斯、揚子石化、寧波萬華、揚子—巴斯夫等企業來校招聘時,登記報名的學生是比肩疊踵,真的可謂“火爆”至極。而每當中小型企業或者私企或者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企業來校招聘時,登記報名的學生門可羅雀。有時為了能動員學生投遞簡歷,負責就業的輔導員煞費苦心地一遍又一遍說服勸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學生能認清形勢,不要好高騖遠,錯失良機,而大多學生仍不為所動。
1.3.3 就業態度不誠信
部分學生就業態度不誠信,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有的學生剛剛被一家企業錄用,而如果有更好的企業來校招聘后,他們又會積極報名、爭先恐后地投遞自己的簡歷,以致出現一個人同時被好幾家大型企業錄用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不久后就頻繁跳槽,究其原因,不外是工作地點離家太遠,不方便;企業太偏僻,所在地區經濟太不發達;甚至有的理由是企業所提供的宿舍沒有網絡,或者宿舍周圍不是商業區等等;更有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是所在企業把他們派往外地學習一段時間,他們嫌外地學習的企業條件艱苦,在當地生活不習慣。當然,跳槽是就業工作中一個無法避免的話題,人員流動也是現代社會進步性的表現,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而像上述這種草率的、惡性的跳槽使得企業對所在學校的學生產生了嚴重不信任感,影響學校的聲譽;對于企業而言,職員總是在流動,不利于企業生產發展;對學生而言,總是無法穩定下來,像無根的浮萍,永遠處于飄浮之中,學不到任何東西,不利于自身發展。
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著眼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理論課堂教學和實踐動手操作的有機結合,著力培養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一方面,建立企業參與管理的機制。首先,學校應主動與企業聯系,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學校與企業之間應密切合作,使企業參與學校的管理,共商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大計,從而有效地整合教育資源,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的學習和培養,使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其次,密切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聯系,這樣可以加強學生技能的強化培訓,學校和企業也建立起了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可以盡量安排在企業進行,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以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動手能力,縮短學生到達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學校也盡可能地為企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職工培訓、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新產品開發等提供優質服務,這樣也有利于科學技術直接轉變為生產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和產學結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推進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途徑。首先,畢業生集中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本專業前沿的生產經營情況,檢驗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正確性,明確學習目的,知道了為什么學,通過頂崗實習又明白了怎么去學,這樣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其次,在“校企合作”的辦學過程中,也促使高職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不斷調整就業期望值,對自己正確定位,以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應貫穿于學生從進校到畢業的全過程。要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的運行機制,從新生入學開始,按階段、分年級,把心理健康指導、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學業指導、擇業指導、創業指導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指導貫穿到職業教育全過程,滲透到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即新生入學階段,主要是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在該學期,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快完成從接受義務教育下的基礎課程教育到接受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的角色轉換,讓學生清楚高職院校所學的專業課程主要是為了他們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在做準備,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和奮斗目標。第二階段是在校學習階段。該階段持續的時間較長,涵蓋了高職學生在校的所有時間。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進行相關的指導。教師應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文化、身體等素質,并自覺提升適應社會環境、職業變化、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側重專業指導和對社會需求狀況的感知,指導他們按照培養目標要求和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其職業素質。第三階段是就業模擬實習階段,該階段主要是指學生就業實習前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讓學生既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又能正確地面對現實,從而邁好職業生涯的第一步,重點是進行就業心理調適、擇業技巧訓練、擇業誠信教育、升學指導和個人簡歷(含自薦書)的設計與包裝,為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目標提供保障。
各級政府部門應堅持高職畢業生就業改革的方向,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重要目標,拓展高職畢業生就業渠道,規范就業市場,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制定促進各種所有制單位吸納高職畢業生的相應優惠政策等。同時,應進一步建立和改善創業環境,引導和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等多種形式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為此,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和出臺若干鼓勵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1)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資助資金”。為鼓勵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各級政府可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資助資金”,無償資助符合條件的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各級地方政府可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資助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2)加強自主創業服務工作。人事、勞動保障、工商、稅務等部門要積極搭建平臺,開設高職畢業生創業服務窗口,匯編并發放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服務指南,為自主創業的高職畢業生提供政策咨詢、人才招聘、項目交流等服務。(3)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如:高職畢業生畢業兩年內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等行政事業性收費。
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明確指出,高職院校應以提高就業率為中心,將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與學校發展規模、專業設置、辦學水平適度掛鉤,將就業率作為評估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這對新時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就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原則,進一步強化就業工作,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穩步推進的組織領導體系,制定有利于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努力提高就業穩定性和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張麗娜.論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徐麗超.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措施和策略探討[J].職教探索與研究,2010,(2).
[4]李秋云.淺談目前高職院校就業難與對策[J].電力職業技術學刊,2009,(2).
[5]畢鳴.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現狀及策略研究[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9,(2).
[6]徐芬.對當前高職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太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7]白天亮,楊杰.高校畢業生九成就業[N].人民日報,2012-03-02.
[8]王林.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途徑探討[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