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集美大學 教務處,福建 廈門 361012)
與實施,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的支持將有利促進和加深學校和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家海事局、國家海洋與漁業局等的共建合作,為學校服務海西、開展對臺合作提供舞臺。福建省深入實施教育和人才強省戰略,著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整體水平的工作部署,廈門市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都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集美大學要利用長期辦學中形成的學科專業的優勢和特色以及在長期辦學中與國內外的涉海院校、大型企業交往合作的淵源,聚集一些創新的要素和資源,在廈門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培植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都市漁業方面,為廈門加快海洋經濟的發展服務。
1.2.1 從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看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學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本位,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服務社會需求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為取向,以培養能夠解決經濟領域尤其是生產一線實際問題的實用技術型人才為己任。這一目標定位與“卓越計劃”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方向基本吻合。二者在人才培養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使得學校能夠很快適應“卓越計劃”的需要。
1.2.2 從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看
學校堅持“推行開放、推進創新”的原則,開展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新模式,走開放式的專業建設路子。而“卓越計劃”則要求高校從強調科學基礎到注重工程實踐能力轉變,從單一的校內封閉式培養到校內外共同合作的開放式培養轉變,等。可見,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所追求的理念十分接近。
1.2.3 從實踐實習條件方面看
學校與行業企業有著較多的合作關系,在不少企業建有實習基地,與大型企業有著交往合作的淵源,這方面的基礎和積淀是學校實施“卓越計劃”的一大優勢。
集美大學以相關學院為基礎整體規劃、分步推進。在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輪機工程(船舶電子電氣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十個本科專業中試行“卓越計劃”。其中,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專業按專業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其余八個專業試點以“集美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的組織形式實施和管理。
學校采用“3+1”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3”為本科三年基礎學習階段以學校培養為主,“1”為累計一年在企業學習和做畢業設計階段以企業培養為主。
集美大學海上專業包括航海技術、輪機工程專業。
航海類專業不僅具有工程類專業的一般特性,更具有崗位適任性(針對運輸船舶上的某一具體崗位工作要求應具有的多種知識和能力)、國際通用性(航海類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國際海事組織公約規定的相關標準,直接參與國際航海類人才市場競爭)、法律規定性(航海類專業從教學計劃到實踐環節須符合國際公約和國際法規要求,并得到國家主管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的認可)和國防軍事性(按國際慣例,國家商船船隊戰時均為海軍的重要預備力量)四個特性。學校以國際海事組織STCW公約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相關規定和規則為指導,密切結合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發展港口業的需求,以提升航海類專業本科人才實踐能力為重點,制定一套旨在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實踐教學方案,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實踐動手技能強和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強化“一種精神”、“四個意識”和“四項能力”。 “一種精神”指敬業精神;“四個意識”指經濟意識、法律法規意識、環境意識和服從意識;“四項能力”指管理領導能力、外語應用能力、應變能力和實操能力。為我國同類型高校航海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學校長期與中海發展股份公司貨輪公司簽訂共建3萬~6萬噸級船舶“清華山”、“昆侖山”、“大嶼山”、“玉龍山”、“華光”實習船基地協議,航運企業共建實習船基地,構建了“校企雙贏合作聯盟”的航海實訓模式。同時,將航海類專業船舶實習的特殊性、教學實習船的實際經營與管理情況及IS0 9002質量管理原理有機結合,從而有效識別航海類專業船舶實習教學管理的相關過程,提取影響船舶實習質量的關鍵要素和主要控制點,并通過采用“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的管理原理,以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形式對其培養過程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確保對影響教學質量的過程實施得到有效控制。
學習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理論,了解工程教育先進的思想和觀念,分析總結學校的各種探索、經驗,形成具有本校辦學特色的工程教育成果。
(1)成立卓越工程師培養理論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由參與“卓越計劃”學院的教授組成,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教務處、學生處、研究生處等)參加。課題針對工程教育改革重大問題設若干專題項目開展深入研究。
(2)定期召開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教學思想學術沙龍,邀請校內參與“卓越計劃”的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參加,對相關理論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3)在《集美大學學報》中開辟專欄,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課程體系是支撐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實施的核心內容,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所確立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培養規格必須內化到課程上。為達到這一目標,學校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規律和工程師培養規律,進一步厘清培養目標,以“大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方案,構建與工程教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判定培養出來的是否是合格的卓越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看畢業生能否被社會所接受,也就是說要由市場來評定,這就是所謂的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外適質量觀[1]。所以,學校積極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行業人才需求特征,深化課程體系優化與重組,整合學科專業資源,構建符合行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聘請行業管理人員到校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計劃的研討,完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立足行業建設教學實習、實踐基地,建立“校企雙贏合作聯盟”實訓模式,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校參與制修訂實驗教學大綱。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培養方案中要有5門以上課程由具備5年以上工程經歷的教師講授。借助先進的教育手段減少課程理論教學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部分專業還可加入滿足行業要求的各類職業資格認證的專項課程,把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列入課程評價的具體標準,從而為日后的順利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專業核心課程盡可能安排工程設計性大作業、綜合性創新實驗等,著力推行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多種學習方法,使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構建完整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學校統籌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就業實踐、創業實踐和服務實踐,建設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面向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綜合性、開放性、工程型的課程設計改革,加強系統化工程訓練;改革畢業設計模式,面向工程實際,提高學生工程能力;在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建設以獨立設置實驗課程為主的模式,實現實驗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加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規定理工類專業的各種實踐教學環節不少于總學分的30%。學校聯合企業為工程師人才的培養搭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著力打造三個平臺:工程訓練平臺——工程認識、生產實習和技能訓練,工程創新平臺——畢業實習、工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綜合素質拓展平臺)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社團活動、各種知識技能競賽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現在許多高校工程類專業學生實習減少了,有的甚至沒有了,即使有一些學校組織的實習實踐,也大多是看一看,觀摩性的居多,個別崗位動動手,也是體驗性的,并不是實際工作“真刀真槍”的,學生們沒有實踐鍛煉,當然也就沒有創新的來源[2]。為杜絕該現象,集美大學主要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辦學實體,解決“卓越計劃”涉及的工程人才培養理論與實際脫節、實習基地建設不足等問題,為卓越工程師培養創造條件。
(1)參加“卓越計劃”的各工程專業密切與競爭力較強的企業的合作辦學關系。通過共建實驗室、共建教學實訓基地等,設立學生創新項目、創業項目及畢業設計項目。
(2)鼓勵高年級學生根據企業的需要開展上崗實踐,結合企業的生產、產品研發和科研項目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創新實踐競賽”及大學生“挑戰杯”項目等。
(3)進入“卓越計劃”模式的學生除完成學校規定的實踐教學任務外,原則上要通過產學研合作機制在企業或設計院(所)進行累計一學年的學習。畢業設計的選題必須來源于產學研合作單位的實際課題,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和工程問題,并為企業留用人才創造良好的平臺。
工程實踐經驗和工程實踐能力主要通過實踐鍛煉而獲得,但學校本身提供不了這樣的平臺,因此與相應的企業合作,定期選派優秀的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3],使教師的理論知識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得以實現,也使教師將在企業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為此,集美大學每年從師資建設經費中撥出專項經費,選派“卓越計劃”專任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訓。學校還改變目前教師業績和學術水平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和肯定部分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專職教師參與工程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實際工程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等同于縱向項目,享受與縱向項目同樣的待遇。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對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考核從側重評價理論研究和發表論文為主,轉變為注重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方面評價,企業的鑒定將作為其今后評優、評先及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在教學成果獎、質量工程項目及教學改革項目評選立項時對工程教學改革傾斜,激勵教師注重“卓越工程師”試點班的課程教學質量。
同時,推行“企業導師制”,鼓勵相關學院積極選聘企業中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優秀技術骨干人員,經過適當的業務指導與培訓,使其掌握教學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技能后,聘請其擔任部分課程教學或參與實踐指導。此外,學校在師資補充中,要注重引進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高級工程師及參與過企業項目研發的博士畢業生,以提高師資隊伍整體工程實踐能力。
學習借鑒國外工程師培養的經驗,進一步提高國際合作辦學的規模,使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盡快與國際接軌。
(1)充分利用學校層面的國際合作辦學平臺,聘請國外工程教育界的知名教授、專家學者,邀請境外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企業家,參與學?!白吭接媱潯被蜃鳛樽稍儗<覅⑴c學生培養和教學管理。
(2)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工程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成果用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引進成熟的工程教育原版教材和教學軟件。
(3)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國際合作交流可采取多模式、多渠道的合作培養方式,積極與美、加、英等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大學的交流,創造條件讓更多學生在境外學習課程、畢業設計、獲取學位等。
(4)選拔參與專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培訓或到跨國企業兼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5)積極推動學院與國外境外的合作項目、合作辦學談判組織協調工作,為更多學生創造出國交流的機會。
“工程實踐正在全球化”[4],實施“卓越計劃”,是集美大學緊追時代潮流的必走之路;實施“卓越計劃”是集美大學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性的具大戰略舉措;實施“卓越計劃” 把集美大學帶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對帶動集美大學更好更快發展,提升集美大學在教育界的競爭力與聲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煜林.外適質量觀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2]楊晨光,張寶敏.卓越工程師培養路在何方[N].中國教育報,2010-10-30(02).
[3]白晶,王曉方.談高等學校如何加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2,22(4):36.
[4]王貴成.“卓越工程師教育”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