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旱地套作大豆是為適應新時期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需要,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引進創新形成的一種旱地新型大豆種植技術。該技術具有省工節本、培肥地力、節水抗旱、操作簡便、有利于實現周年高產高效等特點。其主要技術如下:
采用1.6 7~2 m中廂帶狀模式,對半種植。當年0.8 3~1 m種4~5行小麥,翌年0.8 3~1 m播種2行玉米,待小麥收獲后接著播種2~3行大豆。第二年玉米和大豆實行換茬微區輪作。
小麥收后,實行麥稈覆蓋免耕直播大豆;玉米收后直接砍倒,原地覆蓋于空行,小麥播種時實行免耕直播,并用玉米稈覆蓋麥行。
選用主莖發達、稈硬不倒、粒大的中晚熟或晚熟的耐蔭品種,如貢選1號、南豆1 2等審定品種,或九月黃、威遠小冬豆、冬大豆等地方品種,并根據播種季節合理選用良種。
播種期宜選擇在5月2 5日至6月1 5日,根據氣象預報在雨前或雨后及時搶墑播種,或直接撒播在麥秸行內。播種前篩選籽粒飽滿的大粒種子,按1 k g種子用5 0%多菌靈5 g,對少量水攪拌溶解并均勻拌種,晾干后播種。
播種密度為6 0 0 0~8 0 0 0株/畝,每帶種2~3行,行距0.3 3~0.4 m,窩距0.3 3~0.4 m左右,窩留2~3株,邊行與中行錯窩播種;直播時將麥稈順行平鋪地表,再撬窩點播大豆于麥行內。田改旱地播夏大豆時密度宜高些。
大豆采取以磷鉀為主、酌肥氮肥的方法。底肥畝用尿素3~4 k g、過磷酸鈣3 0~3 5 k g、氯化鉀 3~4 k g,播種時穴施或均勻撒于土表,與大豆種、肥隔離;追肥于花莢期視田間長勢,雨后畝撒施速效肥4~5 k g。對生長較旺田塊,在分枝期或初花期畝用濃度1 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 0~8 0 g,或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 0~4 0 g,對水4 0~5 0 k g噴霧莖葉,控旺防倒。
播種前用除草劑對水在田間均勻噴霧,防除雜草。大豆幼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病毒病、蚜蟲、紅蜘蛛等;盛花到結莢期注意防治霜霉病、炭疽病、豆莢螟、蝽蟓、大豆食心蟲等。大豆收獲期以黃熟到完熟期為宜,收獲適期為莢皮干硬,收后應晾曬干后再脫粒。注意玉米成熟時及早收獲,或將其頂端枝葉去除,以減輕玉米對大豆的蔭蔽,提高大豆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