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霞
(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 江蘇 泰州 225323)
陶行知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觀點鮮明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說:“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 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 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他又旁征博引地論述了《墨辯》中提出的三種知識:親知、聞知、說知。 他認為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 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 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后獲取知識,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的體現。 然而,現在一般學校里所注重的知識,只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久而久之,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幾乎都是淺白的,死記硬背的,不長久的,于是,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上課也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了。何為創新?我們常說的創新就是指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在充分開發潛能的基礎上,去掌握一些新知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來繼承和發揚創新教育思想的理念?
筆者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作了一些嘗試,下面就《氨氣的性質》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談談我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解。
[課堂實錄]小魔術:“空瓶生煙”。 將裝有氨氣和氯化氫氣體的兩個集氣瓶口對口,觀察現象。 設疑:通過預習和觀察,你知道兩個集氣瓶中盛裝的分別是什么氣體嗎?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種氣體:氨氣。 大家知道嗎,氨氣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豐收和喜悅,也因此解決了“世界糧食危機”,在氨的研究領域曾經誕生了三位諾貝爾獲得者,人類為什么對氨如此地感興趣? 它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性質?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氨氣,更多地了解氨氣的性質和用途。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氨氣。
[設計意圖]通過引人入勝的實驗現象,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課堂實錄]觀察小試管中的氣體,感受氨氣的物理性質。(顏色、狀態、氣味)動手完成實驗1(氨氣溶于水):將充滿氨氣的大試管倒置于水槽中, 拔下橡皮塞后,不斷搖動大試管直至現象不再變化,塞上橡皮塞,觀察現象并解釋。 學生匯報實驗1 的實驗現象①……②……③……(學生可能的實驗現象有“水充滿整個試管、水基本充滿試管、水充滿一半、沒有明顯現象……”)。
[設計意圖]氨氣的物理性質,尤其是氨氣的溶解性是學習的重點之一,學生通過自己近距離的觀察,并親自動手實驗,體會探究新知的樂趣,通過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輕松了解氨氣的物理性質,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中出現的一些現象, 再次引起了學生探究真相的求知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與同學合作學習的能力自然得到了培養。
[課堂實錄]設疑:為什么水會充滿整個試管(可能的解釋有“氨極易溶于水,氨溶于水后,試管內的壓強減小,所以水充滿整個試管……”)為什么有的同學水沒有充滿整個試管,甚至一點都沒有進入試管? 要使水充滿整個試管,實驗中有哪些注意點。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討論的結果(討論的結論有:裝置氣密性要好、氨氣要純凈、試管要干燥、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實驗時動作要快……)。
[設計意圖]學生完成實驗后,不可能所有人都會看到相同的現象, 實驗過程中由于種種不定因素的影響必然會出現不是預期的實驗結果,為什么其他人能成功? 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去探究失敗的原因,這時老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通過同學間的互幫互助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牢固。
[課堂實錄]教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下面這個實驗很好地闡釋了這句話的涵義。 教師演示氨的噴泉實驗:將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中,燒瓶中產生了紅色的噴泉,源源不斷直至充滿整個燒瓶。 同學們都很仔細地觀察,有的發出驚嘆聲和會心的微笑。
教師設疑:為什么滴有酚酞的水會變紅? 學生立即小聲地議論:氨水顯堿性。
教師接著追問:氨水為什么會顯堿性呢? 請大家閱讀教材找到原因。
[設計意圖] 教師先通過一個眾所周知的俗語自然引出“噴泉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緊接著由實驗現象提出兩個疑問,一淺一深,自然地過渡到氨氣化學性質的學習。
[課堂實錄]教師設疑:從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分析,氨氣還能表現什么性質? 學生稍作思考很快得出氨氣具有還原性,因此能被氧氣等氧化劑氧化。 播放視頻:硝酸的工業制法,學生很仔細地觀看。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氨氣具有還原性的結論。 接著通過一個視頻了解氨氣在工業中的重要應用,首尾呼應,同時讓學生體會化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課堂實錄]教師設疑:學習了氨的性質,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檢驗氨氣? 如果發生液氨泄漏時, 消防隊員如何消除彌漫在空氣中的大量氨氣? 廠內人員怎樣做才能避免受傷?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交流,并通過提供的實驗器材和藥品對討論結果進行驗證,匯報總結可行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一系列的實驗探究,學生已經知道了氨氣的性質, 然而我們學習知識不能只停留在“知之”的程度,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靈活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設計了兩個疑問,幫助學生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化學學科的魅力。
本節課主要采用學生實驗和討論分析的方法來完成教學,課堂上的實驗學生基本都能完成并達到相應的效果,現象很精彩,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并能積極地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學生之間積極地討論并能小結現象和可能的科學原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對知識的組織應用能力。 整個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這節課所學知識,都是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獲得, 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獲得,因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學習效率高,獲得知識更輕松,更牢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只有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進來,動手又動腦,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