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昭群 陳均其 喬光友 趙 勇 范 明 鄭乾軍 何光君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地點,在降水或融雪的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并引起有機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而農業面源污染是最為重要且分布最為廣泛的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壤中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面源污染。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于農田施肥、農藥、畜禽及水產養殖和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垃圾。
敘永縣地處盆周南緣,屬烏蒙山片區,耕地面積90.01萬畝,以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烤煙、柑橘、高梁等作物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為主。農業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傳統的生產方式占有很大的比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1.化肥使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全縣年化肥使用量1.77萬t(折純量),其中氮肥占39%,磷肥占20%,鉀肥占18%,其他占33%。平均利用率氮肥為22%,磷肥為10%,鉀肥為43%。未被利用的養分通過徑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方式進入環境,污染水體、土壤和大氣,造成田間含氮、磷量高,富營養化現象嚴重,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2.化學農藥使用不科學 為了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效果,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在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年均使用化學農藥量150 t左右,其中有機磷制劑占35%以上。由于部分農戶在農藥選擇、使用技術方面不了解,使用質量差、效率低的防治器械,農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20%左右附著在植物體上,其余部分則降落于地面或飄浮于空中,隨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而流入水域或下滲進入土壤,對環境造成污染。
3.畜禽糞便處理不當 據2011年有關數據,全縣養殖散戶13.94萬戶,畜禽養殖總量為348.62萬頭(只)。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大戶5312戶,其中生豬規模養殖率約占50%。所產生糞便數量巨大,而資源化處理率不到60%。特別是普遍以單家獨戶為主的生豬養殖,沒有形成較好的糞便處理方式。因畜禽糞便沒有化肥的速效作用,施用麻煩,加上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多數農戶還未建沼氣池,因此,大量畜禽糞便未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這些畜禽糞便攜帶大量的大腸桿菌、寄生蟲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進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不僅污染養殖場周圍的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和大氣的污染,成為另一個重要的污染源。
4.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難度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進程對農村生活方式的影響,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很低,特別是對難以降解的塑料農膜、食品包裝物、廢棄的生活用品等沒有實施有效的處理。一些農田、溝渠中廢棄的農膜以及使用后的化肥、農藥包裝物及農用薄膜遍布,對水體和環境的污染加重。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以來,我縣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已初見成效。
1.積極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我縣成功實施了16.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灌面5000多畝,改善灌面6萬多畝,渠系水利用系數從0.3提高到0.7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項目區地力等級提高了1級,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的淋溶損失。
2.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化肥 根據多年來的測土配方施肥試驗,建立了我縣平衡施肥模式:氮、磷、鉀施用比例水稻由l∶0.32∶0.09調整為 l∶0.5∶0.2,玉米由 l∶0.43∶0.09調整為 l∶0.33∶0.33。氮肥用量由21kg/畝降到17kg/畝,增加磷、鉀肥用量,同時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Si、Zn、B等),有機肥與無機肥搭配施用比例由3∶7提高到5∶5。肥料利用率得到較大提高,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4%,磷肥利用率提高到17%,鉀肥利用率提高到75%,有效控制了過量施肥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經覆蓋到全縣25個鄉鎮231個村,共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多萬畝,推廣配方肥10多萬t。
3.積極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實施高毒農藥替代項目 推廣稻鴨共育、物理(頻振式殺蟲燈、黃板、性誘劑、食物)誘殺、生物農藥、以螨治螨、“生物導彈”、生態控制等綠色防控技術,共實施病蟲綠色防控示范20萬畝次,綠色防控示范區農藥施用量減少20%以上。實施高毒農藥替代,杜絕了高毒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8%以上,降低了化學農藥對農產品和農田生態環境的污染。
4.加快清潔能源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 農村沼氣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居家環境整治和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目前,全縣沼氣池總數達3.26萬戶,年產沼氣1141萬m3,11萬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增收節支創效益7172萬元。這些沼氣池的建設,消化和處理了大量的人畜糞便和其他污染物,表現出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5.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示范帶動防治 縣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全縣共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獲得認證的無公害生產基地6個,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個。同時,開展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無公害生產基地及“三品”認證工作,加強了農業投入品市場執法監管,有力地推進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采取發展和引導的辦法,注重生產、生活各個環節的管理,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1.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流失污染 加強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的作物種類從水稻、玉米向馬鈴薯、高粱、柑橘、烤煙等其他糧經作物擴展,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在“十二五”期間,力爭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種植面積的70%以上,配方施肥建議卡和和施肥技術指導入戶率達到95%以上。
2.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防治 加強對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制定防治策略,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等技術,積極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農藥的使用率。在有效控制病蟲危害、保證農作物豐收的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和農田生態環境安全。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嚴禁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化學農藥銷售,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產品。
3.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生產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制定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推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一是分戶或聯戶設置垃圾收集設施,分類收集農民生活垃圾;二是以村為單位,統一建設鄉村物業綜合管理站,配備垃圾清運設施和運輸工具,分類清運和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三是以戶為基礎,加快實施農村沼氣項目,全面發展戶用沼氣,從源頭上防治養殖污染,消除農村污染源。
4.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應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整合建設資金,做好規劃,統籌相關涉農資金,加強部門與項目間的有機銜接,集中連片規劃,發揮規模優勢。同時,依托項目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進程,增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示范效應。
5.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農民認識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實物圖片、趕科技場等形式,加大對面源污染相關的環保知識、技術、政策法規等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讓廣大農戶知道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不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逐步讓農民自覺地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控制農村廢棄物的污染。